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地膜覆蓋技術是灌溉農業不可或缺的保障性技術措施,具有增溫、保墑、抑鹽、防草和提早農作物播種期等作用。然而,由于長期重使用、輕回收,農田地膜泛用濫用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環境成本?!比珖f委員,民革新疆區委會主委、新疆農業大學校長蔣平安建議進一步加大農田殘留地膜污染治理力度。
“以新疆為例,2019年底,地膜覆蓋技術遍及全疆20余種農作物,面積達6000萬畝以上,年用量超過30萬噸。”蔣平安委員在調研中發現。
他說,近年來,在國家支持下,各地高度重視農田殘膜治理,農田“白色污染”擴大的勢頭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仍存在地膜使用過泛;殘膜回收補貼項目資金有限,回收機制不健全;殘膜回收機械裝置研發滯后;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產業鏈不完善;監管力度薄弱等問題。
為此,蔣平安委員建議,**應推進地膜使用源頭減量。一方面,開展地膜覆蓋技術適宜性評估,分地區分作物科學推廣殘膜回收、生物降解、地膜替代和一膜多年使用等技術,針對不同作物科學降低農田地膜覆蓋度,提高地膜使用效率,減少農田地膜使用量,降低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加大高強度地膜研發力度,加強可降解地膜產品和技術跟蹤,重點開展可控性、經濟性、安全性驗證及環境影響評價,制定完善評價標準體系。
其次,加大機械化回收殘膜補助力度,完善殘膜回收機制。試點探索“誰生產、誰回收”“誰經營、誰回收”的農膜生產者、經營者責任延伸機制。
再次,加強殘膜回收作業機械研發改進力度。設立專項資金,以農藝、農機、農膜相結合為主線,裝備生產、科研院校、技術推廣、農業企業、合作社聯合攻關,以技術與裝備創新為突破口進行系統研究,形成一系列回收率高、適應不同作物生產模式的專用殘膜回收機型。確定主攻方向和技術路線,通過相關技術集成示范,為農用殘膜污染治理提供重大技術和裝備支撐。
第四,建立殘膜回收、處置、利用產業鏈,研究殘膜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路徑。*后,捆綁使用項目資金,綜合施策,加強監督管理,健全回收體系,督促責任落實,切實提高殘膜回收率。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