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在我國已公布的152 0173 3840多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紡織類非遺項目多達百余項。近年來,紡織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與消費漸成風尚。
“但也應當看到,當前消費市場對紡織類非遺產品認可度仍不高。這背后,既有對紡織非遺傳統文化價值認識不足的問題,也有紡織傳統工藝產品生產效率低、成本高、不太符合當下消費和審美需求的原因。”在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高勇看來,提振紡織非遺消費不是用非遺的商品形態弱化其文化內涵,而是用市場化方式讓紡織傳統工藝與當代生活方式相適應。那么,應該如何更好實現紡織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跨界融合、時尚設計。紡織非遺資源主要可以應用到服裝服飾、家居生活、藝術創造、影視劇裝等領域。高勇認為,當前應該根據這些領域的消費需求,在保護傳統文化與工藝精髓的條件下,以跨界融合、當代審美來開闊視野、激活靈感。“近年來,我們專注于傳統工藝跨界產品研發,手工刺繡和藍染系列中的音箱、充電寶、手包等近30個創新產品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傳統工藝協同創新中心副秘書長王素娟介紹。
拓寬渠道、創新營銷。不少紡織非遺的資源集中在西部地區,受地理位置和交通影響,流通半徑較小。今年面對疫情影響,多家電商平臺抓住直播帶貨等消費熱點,推出“非遺購物節”,其中手工制鞋、扎染、蠟染、香云紗等產品備受消費者歡迎。從線下到線上、從深山到城市,越來越多的紡織非遺產品借助網絡渠道飛入尋常百姓家。
植入品牌、提升價值。“品牌影響著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只有把非遺元素植入品牌或者用來打造品牌,并通過市場和消費者的檢驗,才能有效地傳承和發展非遺。”高勇介紹,當前國內一些知名女裝品牌將紡織類傳統技藝創造性地應用到服裝設計和制作之中,吸引了不少消費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薇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是一招一式的模仿,不能只停留在對于傳統符號的直接照搬,應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吃透,推出更多的高端品牌。
近年來,紡織非遺產業在提振消費的同時,也給不少群眾帶去脫貧致富的希望。例如內蒙古科爾沁右翼中旗的刺繡產業,帶動了超兩萬名農牧民參與,使2800多名貧困戶人均年增收2000元。
“我們將繼續以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相結合的方式,讓紡織非遺產品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活力,為紡織產業轉型升級增添新動力。”高勇說。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