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觀察,在國家給予農業方面的各類補貼資助政策項目中,棉花市場目標價格補貼是所有惠農補貼中金額較大的一項。以江蘇省為例,2014-2015年起,畝均給予農戶的棉花目標價格補貼金額為206元,此補貼水平在內陸棉花主產省份中列中等位置,有些省份超過這個水平。
從近幾年內地棉區的生產流通變化趨勢來看,巨額棉補并沒有讓內地植棉面積止跌。以江蘇為例,曾經遍布棉花的產棉大省、國家重點優質棉基地早己斷棉,原料資源自給省變為輸入省。據農業部門相關信息,從2018年起,江蘇省將植棉補貼權限下放至市(縣\區),且加大補貼額度,如鹽城某傳統棉區的畝植棉補為500元,是2014年開始實行補貼時的近1.5倍。然而,如此高的補貼還是未能阻止內地植棉面積逐年下滑。
統計顯示,長江流域某重點傳統優質棉主產區享受2014年棉花目標價格補貼的植棉面積為22.34萬畝,有植棉農戶49363個,總計獲國家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款4601.31萬元。2015年,該地區享受目標價格補貼的植棉面積銳減至4.97萬畝,植棉農戶12786個,得到國家棉花目標價格補貼款1024.73萬元。從面積看,減幅令人吃驚,農戶個數更是成倍減少,2018年以后,該區域植棉面積己減至2000畝以下。
內地農業種植品種結構調整,近年來在各地較為普遍,尤其是在國家放寬放土地開發利用、鼓勵高效利用擴大土地產出政策出臺后,農業結構性調整的步伐力度進一步加大。但像內地棉花如此之快的被“調”出局的現象,在農業生產歷史上是少見的。從棉花生產總體情況看,其面積和產量倒退與市場波動、生產比較效益差、產銷風險大、勞動強度高關聯甚大,而棉花的退出又是與一方經濟發展狀況緊密聯系。
那么,在自然條件適宜植棉且種植百年、國家還給予不菲的補貼情況下,棉花在傳統主產區的種植面積卻仍然大幅減少,原因何在呢?
**,市場頻繁波動、比較效益差是形成棉農不愿種植棉花的首要因素。市場的不穩定表現在2010年以后,購銷價格的“過山車式”起伏跌宕,令眾多棉農和棉企無所適從。加之棉花生產投勞多、成本大,歷來在購銷比價上****于糧油作物。可時過境遷,目前農產品價格漲跌互現,差額巨大,早已失去了所謂的價值比例——過去糧棉比價1:8,即1斤棉花能買8斤小麥,如今2斤小麥便是1斤籽棉的價值。而種小麥一生都是農機化,種棉花卻大多數靠人力手工,在這種投入與收益嚴重失衡的狀況下,農民選擇不種棉花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棉花生產自然風險大也使農民望棉生畏。以江蘇鹽城為例,2014年以來,幾乎年年遭受陰雨低溫或旱澇蟲害,且受災時間點往往在棉花生育關鍵期,有的年景許多農戶只收獲了畝產100公斤左右的籽棉產量,且多數年份內地籽棉收購價維持在3元/斤上下浮動。這使得交售季節收棉站廠清靜蕭條,大批農戶惜售盼價,對棉市漸失信心,棄棉改種愿望濃烈,棉花生產自然開始滑坡。
近幾年,國家給予農業、農民的政策補助作了重大改革調整,這是經濟形勢發展和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內地棉花生產調減已成事實,對內地棉花銷區的紡企而言,單靠遙遠的新疆一地能否形成全國用棉供應的切實保障。衣食住行,皆民生溫飽之要,在棉花產業發展到新的歷史時段,對其作出更為現代科學實際、產銷有效銜接的戰略規劃和宏觀調整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