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一株株
從求學到工作,劉春臺的世界里就沒有離開過棉花。他曾是省科技廳農業處處長,從科技廳副總農藝師的崗位退休后,“閑不住”的他成為河間市國欣農村技術服務總會的種棉顧問,在退休后繼續為“棉”奔走,將“課堂”擺進棉田、村委會大院和農家院里,用自己的汗水和“腳底板”,把人生*壯麗的“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
這輩子沒離開過棉花
說起來,雖然劉春臺這輩子跑了不知多少個地方,但如今在河間欣農研會,也算是“葉落歸根”了,因為他就出生在滄縣的順河街(今屬滄州市區)。他記得,小時候,家對面有個軋花廠,把廢棄物倒在河坡上,里面有些種子經雨長成小苗,之后開花結桃吐絨,引起他的好奇心,那是他*早認識棉花。上小學后,他星期天去郊外,看見農田里的棉花,結出一串串棉桃,比河坡上的“自生棉”更誘人。
到保定農校上學,他又跟棉花打起交道。學校農場統一種完棉花,分給學生業余管理。劉春臺對管棉興趣很高,還做些小試驗。152 0173 3840年7月,農校畢業前夕,保定棉區爆發“紅蜘蛛”,這是一種稍一疏忽就會成災的小蟲。省農技推廣大隊抽調農校畢業班學生下鄉協助治蟲,在棉區邊學邊做一個月,這讓劉春臺進一步接觸了農村、農民和棉花。
1954年9月,劉春臺在河北農大上大三,棉花栽培教授帶學生們到棉區生產實習,至今棉鄉人物故事還歷歷在目。1955年大學畢業,劉春臺留校了,在校附屬農場當技術員,主要服務教師科學試驗,又以棉花為主。1976年,他來到省科技廳工作,從事農業科技管理后,一直沒離開棉花。
1994年,劉春臺退休了。退休后他也沒閑著,仍舊跟棉花、棉農打交道。直到2002年,他找到河間欣農研會的負責人盧國欣,提出了一個至今讓盧國欣都難以忘掉的“要求”:“我想去你那里,繼續研究棉花,繼續服務棉農,將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播出去,我不要工資!”
足跡跑遍8省棉區
一個退休干部竟然主動來一個農民合作組織,這讓盧國欣既驚且喜。其實在此之前,劉春臺就對這個農民合作組織給予很大的技術支持,曾多次給棉農講課,他希望借助這個平臺為棉農提供實打實的科技服務,所以“不要工資也來”。
這成為劉春臺種棉技術推廣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節點,隨后,他又被聘為中國棉委會、中國棉花協會兩大棉農組織技術顧問。有了輻射全國的平臺,他直接與棉花和棉農打起了交道。而他,也將這畢生積累的棉花知識,全部奉獻給了土地,奉獻給了那些下雨天兒打著傘也要站在那里聽他講課的鄉親們。
劉春臺做得*多的,是“跑”到棉田里去,“站”到棉農們中間,傳播知識,答疑解惑。他就像一個“播火者”,一次次出發上路,一次次抵達各個村莊的田間地頭。無論是山區還是平原,劉春臺到達后說的**句話就是“帶我去棉田”,就像一位醫生出診,他需要掌握**手的資料,而非僅僅依靠書本。在棉田里,劉春臺往往要從宏觀上觀察棉田的地勢,查看土層情況,化驗肥料,查看病蟲害……等真正了解了“這塊地”的實際情況,他才會根據這些開始他的培訓講座。正是因為他的講座直接針對棉農們所面臨的實際情況,所以備受歡迎。
“棉花小苗長得快,這不是好事,這說明氮肥超標,營養太旺了,會讓根長得慢,扎不下去,要‘穩’長,不能‘比’長。”
“缺鉀肥會讓下邊的葉子變黃,上邊的葉子正常,跟‘枯萎病’癥狀有些相似,怎么辨別?你剖開稈看看變沒變色。”
“下棉田,上了年紀的人一定要有老花鏡或放大鏡,小蟲子*能騙人,有時候連技術員都有可能被騙。”
……
這些年來,瘦弱的劉春臺憑著驚人的熱情與毅力,足跡遍布天津、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山西、江蘇、湖北等8個省(直轄市),傳播推廣棉花技術為棉農服務。他說,他到過200多個縣,去過上千個村子……
記住棉農“村東南”那塊地
南皮縣王寺鎮許莊子村56歲的劉振洋種了20多年棉花,跟劉春臺打交道也有10多年了。
“哪有這樣的專家呀?”劉振洋說,劉春臺講課從不照本宣科,而是先到地里仔細察看,然后再根據發現的問題跟棉農們講。他記得,有一年夏天,劉春臺去他家棉花地,結果熱得實在受不了,*后老人光著膀子站在棉田里,汗水直淌,那場面他至今難忘。還有一次雨后,地里不好走,劉春臺堅持要去,雖然拄了一根拐棍,可還是摔了一跤……劉振洋說,在接受劉春臺的技術幫助以前,他的棉花畝產是400多斤,后來就突破了600斤。今年棉花即便受到天氣的影響,畝產也達到了650斤。
衡水市棗強縣棗強鎮門莊子村50歲的棉農彭書紅,也與劉春臺結識10多年了。*讓他震驚的是,劉春臺竟然記住了他家的棉花地。他說,種棉花周期長,病蟲害多,所以技術支持非常重要。劉春臺到村里講課總是先到地里,*后甚至記住了他家的棉花地,有時直接給他打電話問:“你們家村東南那塊地怎么樣?”“那塊有井的地呢?”這讓彭書紅十分震驚。另外,村民們都納悶:八十多歲的劉春臺為什么講課時總是站著。彭書紅曾就此問過他。劉春臺說,站著是為了表示對前來聽課的村民們的尊敬。這個細節也讓彭書紅深受感動……
“不像專家,像俺們農民的親戚。”
敬佩、尊重、感謝、祝福……只要跟棉農們提起劉春臺,這些美好的情感會“撲面而來”。用一位棉農的話說就是“人心換人心”。
“核動力”,“獻身無止境”
其實劉春臺除了工作外,還有著更為豐富的精神世界,他喜歡唱歌、唱戲,甚至連流行歌曲都了如指掌。他還喜歡寫作,也訂閱了不少報刊,不光自己看,還要從里面摘出他認為有價值的文章,再做成“剪報”與人分享。
但唱歌也好,寫作也好,都永遠代替不了“棉花”在劉春臺心中的位置。他跟別人說話,往往沒說幾句就說到棉花上,接下來就是滔滔不絕,充滿激情。
在這位老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心中,有著一幅等待著去一步步實現的“藍圖”。他說,農業科技推廣不可能單靠一兩個人的力量,還是要依靠組織,創新服務方式,共擔風險,共享成果,*好成立針對棉農的“保險基金”……
也正是因為他這股扎根棉田推廣棉技、服務棉農的勁頭,劉春臺身邊的同事們叫他“核動力”。
此外,劉春臺還用行動詮釋了他“獻身無止境”的誓言。他和老伴已經做了公證,將來去世后捐獻遺體用于醫學研究。他還拿出10萬元作為“特殊黨費”,交到了黨支部。10萬元,數字**不小了,但在他看來卻是一件太平常的事情:“本來我說的是‘不要工資’,但河間國欣農研會還是給我開了工資,那我只能用這種方式來‘回報’了。”
平時不管哪里或哪個人有災有難了,劉春臺都積*捐款救助。國欣農研會棉花所所長徐東勇仍記得,有一次他陪著劉春臺下鄉講課,本來就挺累了,可晚上劉春臺仍要跟他資助的學生通電話,在電話里鼓勵年輕人……
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河北省老有所為十大金色之星……這些年來,劉春臺獲得了諸多榮譽。對此,劉春臺說:“我1956年入黨,發誓終身為黨的事業奮斗,必須初心不改,踐諾不懈!”
一輩子與棉花打交道,八十多歲依然扎根棉田。劉春臺燃燒著自己的激情,至今依然“在路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