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不用地膜,
——高產棉新技術徹底解決地膜白色污染難題
砥礪奮進的五年·科技成果
在新疆的中國工程院沙雅院士專家工作站試驗田,50畝“無膜棉”試驗田地里,一株株棉桿上掛滿了白花花的棉朵,一派豐收的喜慶景象……經專家現場考察和測產,該示范田畝結棉鈴數達7萬多個,平均產量365公斤/畝以上,高產地塊達400公斤/畝,高于當前大面積種植的地膜棉。
“無膜棉的成果不僅對解決當前棉花原棉污染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對新疆棉花生產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為解決‘白色污染’等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說。
地膜覆蓋具有“增溫、保墑、除草、抑鹽、保肥”等優點,還能提高作物單產20%—30%。但殘留地膜回收率一直偏低,“白色革命”逐漸成為“白色污染”,導致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少使用或不使用地膜,成為棉花等農作物種植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殘膜污染還影響棉花生產和原棉質量,尤其對機械化采收的棉花品質有很大影響。”農業部種植業司副司長楊禮勝說。
據統計,152 0173 3840—2016年,新疆共向農區投入地膜約250萬噸,其中棉田覆膜占新疆地膜使用量的60%左右,新疆已成為全國農膜殘留環境污染*嚴重地區之一。
于是,地膜降解和殘膜回收等已成為當前農業科技的重要研究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員喻樹迅組織有關科研單位和企業進行聯合試驗,并依托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開展早熟、抗旱、耐鹽堿的無膜棉新品種篩選,培育出早熟抗鹽新品系“中棉619”,研發集成了一系列配套生產技術,并通過在阿克蘇、巴州等南疆多地近五年的試驗和示范,實現了南疆棉花的無膜種植。該新品種和技術為徹底解決棉田殘膜污染開發了具有顛覆性潛力的技術途徑,關鍵技術達到國際**水平。
新疆綠洲農業區已成為我國未來糧食、肉乳品增長潛力*大的地區。唐華俊說,解決地膜污染等難題是國家重大需求,新疆更是現代農業建設主戰場。“當前,我院已著手加強在新疆等西部地區的科研布局、項目傾斜及人才培養。”
于是,在中國農科院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戰略合作框架下,中國農科院西部農業研究中心正式成立。西部農業中心的啟動是建設世界**學科和**科研院所、推動我國農業科技整體躍升的重要舉措。
唐華俊說,下一步,需要針對水資源短缺、土壤鹽堿化加重、農田殘膜污染加劇、機械化程度低等制約西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以國家重大科技計劃、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為依托,加大科研攻關力度。
新疆與中亞地區同屬干旱半干旱綠洲農業生態區,新疆農業的技術和成果還可直接推廣應用到中亞各國。西部農業中心的建立不但將助力西部尤其是新疆農牧業的現代化進程,也會成為輻射和提升中亞地區農業科技創新水平的新引擎。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