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海紡織商品報價中心(下稱報價中心)揭牌簽儀式暨棉花保價服務研討會在滬舉行。首批與報價中心合作的12家期貨公司風險管理公司與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集中簽訂了合作協議。
據期貨日報記者了解,報價中心是由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聯合國內多家期貨公司共同建立的公共服務平臺。該平臺為參與棉花保價服務試點的期貨公司提供集中報價,以現貨交易為基礎,建立滿足貨物流、資金流、價格流三大需求的科學合理的大宗商品價格形成機制。依托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優勢,為未來構建全球商品報價體系積累經驗。
上海市商務委相關領導表示,希望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借助報價中心這一服務平臺,積*探索參與棉花定價機制的市場化改革,實現場內與場外市場、境內與境外市場、期貨與現貨市場的有機結合,讓價格真實表達出供求關系。
作為此前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在期現聯動與棉花保價服務方面**家合作的期貨公司,安糧期貨的董事長朱中文表示,報價中心的成立順應了市場發展趨勢。
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首席專家、常務副總經理姬廣坡表示,從我國場外市場現狀來看,目前風險管理公司的業務已經成為期貨公司服務實體經濟*直接的業務之一。2017年前7個月,我國場外業務規模增長達到1265%,發展速度飛快。場外業務模式方面,目前主要有“保險+期貨”“保價+期貨”“企業+期貨公司”“二次點價+復制期權”“糧食銀行+場外期權”“合作套保+倉單點價”這幾類。其中“保險+期貨”是國內場外交易的主流,“保價+期貨”模式也在持續推進。“保價合約具有流通性、便利性的特點,到期合約的履行具有合理性,且合約贖回后資金可以重復利用。” 他這樣概括“保價+期貨”模式的特點。
對于“保險+期貨”與“保價+期貨”兩種模式的比較,浙江南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北新表示,兩種模式都是運用場外期權衍生品工具為實體經濟服務。從參與主體來看,前者主要是農戶和涉農企業、風險管理公司和保險公司間的合作,后者則是由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代替保險公司的位置。報價平臺和保險公司的作用相似,但對農戶來說保價模式的路徑更短、 更直觀。
從服務模式上看,“保險+期貨”提供價格保險,能有效增加農戶和涉農企業收入。“保價+期貨”除了提供價格保險外,還可以拓寬農戶和涉農企業銷售渠道,保費方面價格也更公開透明,提高了資金的使用率。李北新表示,上海國際棉花交易中心棉花保價服務試點雖然剛做了一年,但隨著參與者的增多,未來優勢會有更多的體現。
姬廣坡還提出了國內場外市場面臨的缺乏統一協調和規劃、流動性不足、交易形式單一、缺乏集中清算機制等問題。他建議:“疏堵結合,建立統一的監管體系,完善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同時鼓勵創新,建立有影響力的場外市場群,保價平臺就是在這方面的創新。”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