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家實施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以來,由市場供求形成棉花價格的機制基本建立。在價格杠桿的作用下,兵團積*順應改革,堅決壓縮次宜棉區種植面積,高度重視棉花質量,出臺了加強兵團棉花質量管理的指導意見,把保絨長、降“特雜”作為主攻方向,加強了從品種選育、種植、采收、加工各環節的全過程質量管理。2016年與實施臨時收儲政策的2013年相比,6項公檢指標5項有較大提高,特別是長度,平均達到28.6毫米,部分師棉花品質大幅提高,尤其是機采棉品質快速提升,機采棉市場價格與手采棉基本持平。
2017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兵團繼續以提高棉花質量為突破口,從品種入手,嚴把脫葉、采收、加工質量關,努力使棉花6項指標均高于全國和新疆地方同期水平,使棉花質量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