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師一四四團軋花廠工作人員在檢查軋花質量(資料片)。侯詳奎 攝
●本報記者 沈元賡
時下,新疆西部銀力棉業集團總經理楊豫川正忙著制定新一年的工作計劃,而在去年年初,他正奔波于疆內外各大棉紡企業之間,推銷自己的
棉花。
“八師是兵團*大的植棉師,棉田種植面積、棉花產量均位居前列,過去銀力牌棉花的銷售周期是9 個月至12個月,去年的棉花我們有望在2017年春節前完成所有銷售任務,銷售周期整整縮短了四分之三。”楊豫川說。
楊豫川的分析結果在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中得到了印證。
前不久,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從2016年新疆棉花長勢以及收購、加工情況得出結論:新疆棉花質量將整體有所提升,其中八師的棉花質量尤為突出。這一結果固然與八師棉花生長中后期的氣候環境有關,但在3年的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中,八師從“種得多”向“種得好”轉變,從棉田種植到棉花生產全程嚴格把關。
質量為核,抓緊品質**環節
2014年,國家在新疆實施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方案,不再實行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棉花質量問題成了*大問題。
市場是*好的老師。時隔3年,當記者再次走進八師的棉花加工企業時,發現一切已大有不同。
“目前我們已基本做到機采棉采摘不落地,棉花經機器采摘后,會直接裝上運輸車或者用篷布包裹隔離地面,主要目的是防止地膜摻入。”石河子總場泉水地加工廠廠長馮國銀說。
棉花異性纖維含量一直是紡織企業*為關心的棉花質量指標之一,在機采棉采摘過程中,大型機器作業更容易攪碎吸收地膜而提高棉花異性纖維含量和含雜率。
為此,2015年,八師放棄了原先使用的0.08毫米薄膜,采用較以往更厚的0.1毫米薄膜。為解決棉花“三絲”問題,采收前,八師各團場動員職工群眾到田間地頭撿拾殘膜,并將地膜用土蓋好,否則采棉機不進地采收。更為重要的是,棉花不落地,采收完直接進入加工廠,以保證棉花質量。
從公檢數據來看,八師2016年的棉花質量確實有了很大提升。一份來自石河子市棉花公檢報告表明:在2016年采收的6.3萬噸棉花中,石總場29毫米及以上長度占比達75.3%,比去年同期上升69.3%;28毫米以上占比達99.2%,平均長度為28.9毫米,比去年同期平均增加1.45毫米。而其他如棉花的馬克隆值、顏色級、斷裂比強度指標的數據都較去年同期有所提升,棉花斷裂比強度及長度達到“雙29毫米”的占比達70%以上。
兵團棉花集團公司業務部經理夏峰告訴記者,這樣的數據已經逐漸接近美國棉花質量、澳大利亞棉花質量,其中有一部分數據甚至已經超過了澳大利亞棉花質量。
良種良法,加強田管促豐收
八師屬于北疆棉區,光熱資源比南疆差,因此早熟或特早熟棉花品種是**。由于受光熱資源限制,八師的科研單位不得不選育適應當地生態條件的良種。
八師選擇棉花品種很嚴格:**必須是國家審定品種,然后要進行多點實驗,只有符合區域氣候條件的才能成為示范品種、搭配品種,*終成為主栽品種。
事實上,決定棉花纖維長度*根本的因素就是棉花品種,對于八師各植棉團場來說,棉花品種的選擇關乎職工群眾的利益。
2015年以來,八師所有團場優選棉花品種,選擇了4個早熟性好、內在品質優、抗病性強的棉花品種。各團場嚴格按照“一主一副”棉花品種布局,主栽品種占80%以上。
棉田種植有良種還要有良法,除了優選棉花品種外,強化栽培管理也至關重要。兵團有幾十年的棉田種植歷史,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管理模式,但由于區域間氣候不同,管理方法也千差萬別。
據了解,八師棉花栽培以“觸早”為中心,早播種、早打頂。打頂原則是“枝到不等時,時到不等枝”;脫葉原則是“絮到不等時、時到不等絮”。2016年4月25日,八師全面完成了棉花春灌滴水工作,7月1日前全面完成了打頂工作。
雖然八師的區域氣候條件差,但依靠高效的栽培與管理方法,去年八師棉花減產幅度小,質量也保持了相當水平,為后期銷售奠定了基礎。
新疆西部銀力棉業集團工作人員給棉包編碼(資料片)。侯詳奎 攝
制定標準,引導加工規范化
近日,銀力棉業集團泉水地加工廠與河北某紡織企業簽訂了1000噸皮棉銷售的協議,其中明確承諾了無“三絲”問題。該企業將皮棉加工目標定為“保長度、降短纖、絕三絲、提品質”。該廠已經加工了7000噸皮棉。
“2016年的皮棉都供不應求,我們廠加工的皮棉基本是邊加工、邊公檢、邊銷售。上海天虹紡織集團有限公司、魯泰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紡織企業都專門上門來采購我們的棉花。”馮國銀告訴記者。
2011年至2013年棉花臨時收儲期間,國儲棉收儲標準是白棉四級以上,纖維長度在27 毫米以上,入儲標準重在考核加工質量,即棉花的外觀形態、含雜和顏色級。很多加工廠的加工程序是四道籽清和兩道皮清,而事實上,如果用纖維長度和“三絲”去衡量質量,紡織企業更為青睞的還是無“三絲”問題的棉花。
作為棉花生產鏈上的重要環節,棉花加工設備改造升級或加工工藝調整,要么是適應新技術發展,要么是適應市場要求。
近年,為提高棉花質量,八師各植棉團場更新了棉花加工設備,烏斯特智能在線檢測控制系統等紛紛落地于各大加工廠。為進一步適應市場需求,2016年3月,八師落實了棉花質量“保長度、降短纖、絕殘膜(三絲)、去籽屑、提品質”的管控措施。
同時,八師還采取措施強化軋花廠精細管理,制定并嚴格執行了籽棉、場地、加工環節的“50個必須,50個不得”規定,在棉花收購中,嚴格按照“一車一檢”的要求,實現了以質論價、質優價優,同時,嚴格按照雜質、長度、品種分類堆放,確保因花配車、優化工藝。市場上看,棉花纖維長度每增加1毫米,每噸皮棉價格增加200元,2016年較2015年棉花纖維長度平均增加1.4毫米,2016年棉花銷售額增加了1億多元。
八師一四二團軋花遠程智能管控系統投入使用(資料片)。本報常駐記者 張杰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