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病如何緩解
被稱為
近些年,我國陸續引進和選育了一批抗蟲棉品種,抗蟲性、豐產性大都不錯,氣候正常的年份,抗蟲棉品種增產優勢也很顯著。但抗蟲棉的弱勢是抗病 性有些不足,當7月前后,遭遇持續陰雨的不利氣候時,有的抗蟲棉甚至嚴重感病。其中,有的抗蟲棉品種感病率達40%左右,雖然抗蟲,但仍會出現減產。同 時,多數抗蟲棉品種上桃比較集中,后期容易早衰,生產上也值得特別注意。
對于棉花的“癌癥”,除了選用抗病品種增強抗病性外,根據多年多點調查總結的經驗,改善水系設施,改進施肥技術,可以增強抗病能力。
一、增施各類有機肥料。在幾處棉花枯萎病發病株達20%左右的棉田施用生物有機復合肥料,當年的發病株降至5%以內,比相鄰的同類未施用生物 有機復合肥的棉田感病株降低15個百分點左右。這是因為生物有機肥的分泌物,能抑制病菌的繁衍入侵。因此,一可每畝施用農家積造的有機肥 3000~4000公斤;二可施用不同菌種的生物有機復合肥,每畝75公斤左右;三可施用高能有機復合肥,每畝100公斤左右,各地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 靈活選用。
二、增施鉀肥用量。多年的棉花生產實踐表明,常規棉對鉀肥的需求量比抗蟲棉相對要少,現在抗蟲棉市場占有份額大,而抗蟲棉對鉀肥的需要量要比 常規棉高出一倍以上。大田種植抗蟲棉缺鉀現象比較普遍,增施鉀肥既可增強對枯萎病的防御能力,又可預防因為缺鉀引發的生理性病害 (凋枯病)及持續高溫、暴雨之后常易爆發的紅葉莖枯病,還可避免早衰。一般每畝施用鉀肥不少于30公斤。
三、重施普施花鈴肥、桃肥。棉花進入花鈴期,是需肥的高峰期,每畝要施高含量的多元復合肥20公斤左右,單株結有3個左右成桃時,每畝還應施尿素15公斤左右。同時,根外噴施磷酸二氫鉀、速樂硼等,能有效防止棉花早衰垮稈。
四、改善水系設施。枯萎病發生嚴重的年份,在田間調查中常可見到,在同一常易發生枯萎病的棉田中,地下水位高的地段比地下水位低的地段發病率 要高得多,說明根系發育不良的棉花對枯萎病菌的入侵抵抗能力減弱。棉花發苗**發根,棉田水系設施好壞,事關棉花根系的壯弱,發根好的棉花,也能增強對枯 萎病的抗性。因此,高產棉田,應做到排水大溝、廂溝、腰溝相通,日降100毫米的大雨能排、能降、能濾,雨停田干。
爛鈴防治辦法
棉花爛鈴,俗稱捂(霉)桃子,這種情況幾乎每年都有發生。因此,應在弄清棉花爛鈴發生的條件和原因的基礎上,采取綜合性的措施進行防治。
發生的條件和原因
棉花爛鈴是由多種病菌侵染為害棉鈴引起的。夏季多雨,棉田濕度較大,郁閉較重,通風透光較差,適宜病原菌繁衍侵染,病害往往嚴重,棉花爛鈴也 比較嚴重。棉鈴病害主要有疫病、炭疽病、角斑病、紅腐病、紅粉病、黑果病等,其中疫病是爛鈴的主要病害類型,占鈴病的28.3%~99.7%。
防治措施
1.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適量施用氮肥,防止棉株旺長,減輕棉田郁閉,改善通風透光狀況。
2.及時排水:對于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積水較重的棉田,應加深排水溝,以便加快排水速度。排除棉田明澇暗漬,改善棉花生長發育環境條件,實現棉花多結桃、不早衰,減輕鈴病為害。另外,對于棉田排水和預防棉花倒伏問題,在棉花開花之前培土也是一項行之有效的農藝措施。
3.適度化控:肥水條件較好的棉田,棉株容易旺長,應于棉花生長的前、中期,合理噴施縮節胺,調節棉花生長,防止棉株徒長,減輕鈴病為害。
4.調節結鈴:地膜棉或早發棉花的伏前桃過多,通過采取有效措施,調節棉花結鈴期和結鈴部位,可減少爛鈴。早發棉花提倡摘除下部1~4果枝上的早蕾或及早去掉**、二果枝。
5.合理整枝:對于行距過窄,封行過早的棉田,為減輕田間過分郁蔽,改善中下部光照條件和通風狀況,應盡早打去邊心,這樣可減少蕾鈴脫落和爛鈴。
6.中耕松土:提倡行間中耕松土,破除地面板結,降低棉田濕度,改善棉花生長環境條件,可減輕棉花爛鈴。
7.摘曬病鈴:把鈴期40天以上,鈴殼已經褪色變黃并開始出現黑斑的棉桃,在未爛之前摘收。摘收的棉桃用濃度為1%的乙烯利溶液浸蘸后晾曬,可以得到吐絮較好的棉花。
8.間作套種:合理間作套種對棉鈴病害有明顯防病作用,麥-棉、棉-菜、棉-瓜兩熟制,防病效果較好。
怎樣補施鉀肥
棉花補施鉀肥的方法,一般以底肥粗肥為好。目前,應大力提倡秸稈還田。據調查,每畝還田量800公斤左右,不僅能為土壤歸還4公斤氧化鉀,同 時還能將土壤中的遲效鉀轉化為有效鉀。鉀肥以底施為好,若作為追肥施用,可在現蕾期開溝追施,但不宜與過磷酸鈣混施。施用量如每畝產75公斤皮棉,每畝施 純氮12公斤的棉田,其氮、磷、鉀比例應為1∶0.75∶0.37。其大體數量是:每畝施尿素30公斤,過磷酸鈣50公斤,氯化鉀10公斤。
一般情況下,棉田的產量指標越高,所施鉀肥比例就應適當加大。反之,則應適當降低比例,但*低不得低于0.3。如在棉花開花期前后采用根外噴施0.2%磷酸二氫鉀,或1%草木灰浸出液,以每畝每次噴施120公斤溶液連噴兩次為宜。
棉鈴蟲、棉蚜、枯黃萎病防治要點
四代棉鈴蟲:1.發生及防治適期:8月4日-20日為成蟲產卵盛期,防治適期為8月6日-20日,此時段內間隔5天施藥防治一次。2.使用藥 劑:A、每畝用銳鯊2代,加肯打60毫升對水2桶“雪花蓋頂”噴施中上部。B、每畝用蟲敵50-60毫升加NPV2代 (或奧綠一號2代)對水2桶。C、每畝用鏟除40-50毫升對水噴施。
棉蚜:近年來伏蚜持續大發生,施用藥劑為蚜虱消、四季紅,博得、蚜虱凈等,每畝用3-4代對水2桶均勻噴施棉株上部。
枯黃萎病:氣候轉涼后,枯黃萎病將進入第二次發病高峰期,此時務必抓好藥劑控病,*好藥劑為枯黃凈、嘧啶核苷每畝100毫升,結合治蟲同時防治。
敗育挽救措施
所謂敗育,就是棉花失去了正常生育的功能,即只開花不結桃,或者開花多,結桃少。原因**是氣候因素所致,其次是盲目亂引棉花品種,再者是栽培手段與氣候變化不相適應。
從栽培技術來講,部分遲熟的棉花品種和遲茬的棉花,正當開花高峰期遇上了高溫干旱;部分棉田密度過大,蔭蔽嚴重,通透環境不良;部分棉田偏施了氮肥,造成營養生長過旺,也不利于坐桃。
挽救棉花敗育可采取以下措施:**,把握好棉花二次坐桃高峰的機遇。正常年份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次坐桃高峰期,當氣溫降至 25℃~30℃時,則會出現二次坐桃高峰。因此,伏桃的損失秋桃可以補償,秋桃的成桃率要比伏桃高15個百分點左右。其次,區別苗情加強管理。對脫肥的棉 田追施尿素,每畝5~10公斤;對一般棉田根外噴施1%的尿素和0.2%~0.3%的磷酸二氫鉀溶液;對密度大、蔭蔽重的棉田徹底整枝、打除老葉;對長勢 偏旺的棉田根外噴施縮節胺或助壯素,每畝3~5克或12~20毫升,對水50公斤;防治好后期病蟲害。第三,選準適宜本地區種植的棉花品種;適時育苗,搶 早移栽;合理密植;改善棉田水系設施;科學運籌肥水。
雹災后如何彌補損失
7月進入綿延雨季,棉花也正值盛蕾期,一些地區的雹災對棉田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棉農收益面臨損失。此時的棉花恢復能力和再生能力較強,只要殘莖上留有葉節,主莖疏導組織未受致命損傷,及時采取措施,加強管理,可使棉花盡快恢復生長,棉田損失降到*小,甚至獲得豐收。
1.清溝排水
冰雹常伴隨較大的降雨過程,造成田間積水,土壤濕度過大,惡化土壤環境,造成爛根,因此,雹災后應及時清溝排水降濕,改善土壤環境。
2.中耕松土
雹災后地溫下降,濕度過大造成地面板結。必須及早中耕松土,破除板結,提高地溫,散墑通氣,以利通氣排漬,穩株防倒,增強根系生理活性。鹽堿地中耕松土還可防止返鹽死苗。
3.及時追肥
雹災不僅打傷棉株,而且造成土壤養分流失。災后迅速追施速效氮肥,改善土壤環境,提高棉株營養水平和抗逆性,減少死苗率,促進根系恢復正常生長,加速棉株復活快發。
災后殘苗發新枝,延長了營養生長期,延遲了生殖生長,縮短了現蕾結鈴期。棉花生長中后期加強水肥管理,及時追施花鈴肥和蓋頂肥,提高坐桃率,減少脫落,是爭取高產的主要途徑。
4.防治蟲草
受災后棉株生出的新枝新葉又嫩又小,易遭受蚜蟲、盲椿象、棉鈴蟲等害蟲危害,應及時做好蟲情調查,通過整枝和噴藥,把蟲害消滅在萌發階段。此外雨后棉田雜草滋生,也應及時除治。
5.科學整枝
受災棉株恢復生長一般都很不規則,往往多頭叢生,適時精細整枝,重塑株型,以形成良好的群體結構。新枝頭長至4~5片葉時,開始整枝,整枝時 堅持“留大不留小、留強不留弱、留上不留下”的原則。對受災嚴重的斷頭光稈棉株,每株擇優選留2~3個新生枝代替主莖;對受害較輕但無主莖生長點的棉株, 留l~2個新枝代替主莖;對有**的棉株及時抹贅芽,留14~15個果枝打頂,提高單株成鈴數。
對于受災較重的棉田,由于生育期推遲,為提高
6.合理化控
雹災后,氣溫高、肥料足,新生枝葉生長迅速,棉株易造成瘋長,應依據地力、棉株長勢和天氣狀況及時化控,同時掌握輕控、勤控、少量多次的原則。
7.后期催熟
棉花受災后,后發性強,伏前桃減少,主要以伏桃和秋桃為主,吐絮較晚。可用乙烯利催熟,盡量增加霜前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