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理解在古人眼中什么是“被子”。
從先秦到北宋以前,中國人理解的“被子”就是可以披在身上的“寢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寫到:“被,寢衣,長一身有半。”這源于孔門弟子在《論語·鄉黨》中有關孔子衣食住行的記載:孔子居家,“必有寢衣,長一身有半”。若以當時人1.7米的身高計算,寢衣長達 2.55 米。這種寢衣類似今天的被單,睡覺時可以覆蓋在身上做被子,醒來可以披在身上做衣服。
那么這種“寢衣”的形制是什么樣子的呢?
據明初陶宗儀在《南村綴耕錄》中載,后蜀主孟昶有一條錦被,寬達三幅布(約 1.8 米),卻由是一整幅錦做成的,在頭有兩穴,可以合扣在脖子下,如當時人穿的盤領衣服,余下的錦則能披在肩上,稱為鴛衾。
實際上,這條寢衣類似披風,已經比先秦時的大大簡化。在孔子的時代,寢衣還帶袖子和帽子。因為先秦時古人席地坐臥,又寬又長的寢衣可以把人全都包裹起來,達到保暖的目的。
在中古以前,棉花尚未傳入時,像孟昶一樣能用得起絲織錦、帛制作寢衣的人多是貴族。再例如蘇鶚在《杜陽雜編》寫到,唐元和八年大軫國曾進貢冰蠶絲織成的被,方二丈、厚一寸,即使夏天覆蓋也是清涼透體。而中古以前大多數底層故人還是用麻來織布做寢衣。
此外還有一種紙被,陸游曾寫到:“紙被團身度雪天,白于狐腋暖于綿。放翁用處君知否,不是蒲團夜坐禪。”后人推測這中紙被是用某種藤條制成的,顏色雪白、質地堅硬。
我們熟知的古人對被子的另一種叫法源于杜甫的詩:“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所謂“衾”,按照《說文》,就是“大被”,即更大的寢衣。
但“衾”和“被”還是有顯著的差別:被是單層(不論織得多厚)布制成,衾則有里有面。這意味著故人在衾里面填充了某些材料讓這種“大被”更暖和。
這也是我們關心的核心問題:在沒有棉花之前,古人在被子里填充什么?
古人稱這種填充物為“絮”,這個字也表示填充這個動作。《說文》對“絮”的解釋是“敝綿”,清代段玉裁進一步解釋道,“敝綿”就是破敗的絲制衣服。他又補充到,古代尚無當今的木棉,所謂的“綿”都是絲制的。可以想見,*早在被子里填充的“絮”就是那些穿破了的絲質衣服的碎片,或者質地不好的絲。
另一種很早被用來做“絮”的材料是蘆花。《二十四孝》中閔子騫“單衣順母”的故事即有反映:孔門以孝行著稱的閔子騫,不被后母喜歡,到了冬天,后母的親生兒子的衣服都絮綿,而只有閔子騫的衣服絮蘆花,凍得閔子騫瑟瑟發抖。他的父親察覺后,毀衣觀之,“始知非絮”。
這個故事出自敦煌遺文,不晚于唐代,可知至少在隋唐時,蘆花已經被人視為可以用來填充御寒的材料。
另外,我們常認為古人會用獸皮做被子。實際上,古人多用獸皮做墊子,席地而坐的情況下可以很好的隔絕地面的寒冷,即《論語》中所謂“狐貉之厚以居”,可以當坐墊、睡墊。
?
雅潔.yajie致力于讓全球億萬家庭使用天然纖維。
雅潔棉胎在線訂購網址:
服務電話:152 0173 3840 5315 1951 微信公眾號:雅潔棉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