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主要農產品供需矛盾較為突出,主要表現為國內價格明顯高于國際市場,且國儲庫存過于龐大,給國家財政支出帶來很大壓力,其中以玉米市場表現*為明顯。
相關人士指出,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農產品市場從收儲政策向實施目標價格管理的轉變,實質上是引導農產品由政策定價轉向市場定價,同時又通過補貼的手段來保護農民利益,也使得下游消費行業能夠采購到比較便宜的原料,在國際市場競爭中逐步擺脫不利地位。
作為先行者之一,2014年開始,國內棉花政策由收儲改為直補,鄭州棉花期貨價格由20000元/噸一路下跌,近期跌至10000元/噸附近。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的市場人士預計,玉米市場與棉花市場之間存在著較大的相似之處。玉米本輪受下調臨儲價而引發的快速下跌行情,與當年棉花下跌的情形如出一轍,如果這是如棉花般長期下跌行情初期階段的前奏,且后期將步棉花后塵,那么未來玉米市場可能還有幅度較大的下跌行情。
供需矛盾突出?國儲庫存龐大
相關人士指出,當前我國農產品市場面臨的主要問題,表面上看是農產品價格低、生產成本高、土地收益低、比較收益低等問題,但其根源是農業產業結構和農業政策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目前,盡管我國農產品供求總量平衡,但結構失衡的情況比較嚴重,收儲政策導致如棉花、玉米等農產品庫存大量增加,而一些國內供需缺口比較大的農產品如大豆、白糖等,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
南華期貨研究員傅小燕認為,當前我國主要農產品供需矛盾都較為突出,表現為國儲庫存過于龐大,給國家財政支出帶來很大壓力,目前被推到風口浪尖的是玉米。2016年,玉米主產地東北和內蒙取消臨儲,改為“市場化+補貼”,這是繼棉花去庫存之后的又一個實行新政策的品種,預計未來實施直補政策的品種范圍將擴大。
分板塊而言,玉米、棉花等政策屬性較強的品種,主要表現為高庫存以及政策影響大;而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品種,如飼料板塊主要問題為供應壓力不減,而需求欠佳。
北京中期期貨研究院農產品分析師張向軍還指出,對于國內食糖市場來說,當前主要面臨的是進口糖與國產糖的競爭。進口糖因為成本低,即使按配額外的高關稅計算,與國內糖價相比也具有明顯優勢。此外,由于內外價差較大而導致走私糖涌入也是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
對于棉花市場來說,如何平衡消化歷史遺留龐大庫存和保護國內棉花產業的關系是重要問題。張向軍介紹,2012-2013年為穩定棉價,國家以高于市場價幾乎收儲了全部國產棉,而下游紡織企業獲得廉價原料又大量進口外棉,導致國儲棉花庫存不斷上升。高價收儲,低價賣出,給財政造成沉重負擔。同時,紡織企業也因國內棉價偏高削弱出口競爭力,反過來影響國產棉的消化。自2014年起,棉花調控政策由國家收儲改為目標價格管理,國家不再收儲棉花,而是為棉花設定一個目標價格,當市場棉價低于目標價格時把價差補貼給棉農。這導致近年棉價持續回落,棉花種植面積不斷萎縮。
供給側改革?臨儲改直補
市場人士介紹,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產品市場政策主要是由原來的臨儲政策改為直補政策,主要目的在于去國家庫存、減輕國家負擔、實現市場定價、確保農戶收益。
格林大華期貨農產品研究負責人崔家悅向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發展優勢農業、提高農產品供給的有效性入手,完成我國農業產業結構性調整。農產品市場政策調整上主要是收儲政策方面的變化,2014年試點棉花、大豆改收儲為直補政策,2015年下調玉米臨時收儲價格等。政策的主旨是在保護農民收入的前提下,適度放開對農產品價格的控制,達到農產品價格市場化運行的效果。通過農產品市場價格信號引導農業生產,調節農業供求,促進農業持續健康發展。
供給側改革對農產品市場已經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以玉米為例,相關消息稱,2016年,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市場人士介紹,此次玉米政策調整,不僅會有效去庫存,而且會改善國內外需求狀況。新政策對我國玉米供需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從玉米價格的角度來看,除非出現*端天氣,否則玉米或將維持震蕩下跌態勢運行。
張向軍說,以往政策出發點都是要保證主糧及主要經濟作物的自給,但近年來很多農產品過剩,且國內價格明顯高于國際市場,從前的收儲政策間接地補貼給全世界的農民,而本國農民并未獲得多少益處。2014年起收儲政策開始改變,在棉花、大豆上實施目標價格管理試點。一方面可以使農民直接享受政策補貼,另一方面則改變國內外價差懸殊的局面。盡管白糖等產業也呼吁實施目標價格管理,但還沒有得到政策方面的回應。
定價趨于市場化?玉米或重演棉花走勢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農產品市場的政策變化使得相關品種價格走勢逐步回歸基本面。而通過政策調整可更好發揮市場的作用,讓各市場主體更好地參與競爭,并進一步優化農民種植結構。
而就市場行情而言,玉米市場進行直補改革,后期走勢將步棉花后塵,未來玉米市場可能還有一定幅度的下跌行情。
中糧期貨研究員孟金輝認為,2016年秋季新玉米現貨價格有望跌破0.6元/斤。預計今年夏季會有天氣炒作,但是豐產的概率更大,因此價格不會是直線下跌至目標位。秋冬季東北和華北玉米現貨價格有望跌破1200元/噸;大連玉米期貨152 0173 3840合約在“十一”之后也有望跌破1200元/噸。
傅小燕說,從盤面走勢看,玉米價格走勢與當年的棉花一樣,呈現趨勢性下跌。政策變動在某種程度上只能說將價格打開了一個口子,至于價格會跌到哪里,卻不是政策所能決定的。
目前內外玉米價格聯動程度較低,更多還是由國內市場定價。而南北方港口玉米結構不同,南方港口進口玉米庫存會影響北方港口玉米價格。南北方的玉米價格具有聯動性,即國際玉米價格也會在一定程度影響國內玉米價格。目前美國玉米到港國內價格為1500元/噸左右。盤面上看,國內外玉米相對價格已經處于歷史低位水平。所以,直補將使得內外玉米價格聯動程度更加高。
“如果單純從政策對棉花和玉米行情影響的對比來看,兩者之間存在較大相似之處。玉米市場本輪由于下調臨儲價而引發快速下跌行情,與當年棉花下跌的情形如出一轍,如果認定這是如棉花般長期下跌行情初期階段的前奏,玉米后期將步棉花市場的后塵,那么玉米未來可能還將有幅度較大下跌行情。”崔家悅說。
從棉花市場來看,2011年之前,國家對棉花不采取收儲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鄭州棉花期貨價格在國內寬松貨幣政策刺激下,從2008年10月份的10155元/噸漲至2010年11月份的33692元/噸。2011年,面對突然大幅下跌的棉花價格,國家為了保護棉農利益、保障市場供給和穩定,出臺了臨時收儲政策,收儲價定在19800元/噸。當時鄭州棉花期貨價格已由33000元/噸跌至27500元/噸附近,19800元/噸的收儲價格反而成了當時的市場指導價,造成棉價進一步大幅下跌。2014年開始,國內棉花政策由收儲改為直補,鄭州棉期貨價格由20000元/噸一路下跌,近期跌至10000元/噸附近。
從玉米市場來看,國內玉米從2007年開始實行臨時收儲政策后,臨儲價格從2007年的0.7元/斤漲至2014年的1.12元/斤。大連玉米期貨價格也由2007年的1400元/噸漲至2015年3月的2535元/噸。2015年玉米臨儲政策調整,下調收儲價至1元/斤。受此影響大連玉米期貨價格出現大幅下跌行情,目前已經跌至1700元/噸附近。
張向軍認為,從收儲政策向實施目標價格管理的轉變實質上是引導農產品由市場定價而不是政策定價,同時又通過給予農民補貼的手段保護其收益,也使得下游消費行業能夠采購到比較便宜的原料,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再處于不利地位。盡管短期看棉花等產量有所下降,但并不影響市場供應。而且可以采取建立高產基地(比如新疆的棉花、廣西的白糖)的辦法逐漸提高國內農產品的競爭力。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