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天驕農場,重慶籍采棉工聚在一起吃午飯。
每年9月到11月,新疆的藍天下都會涌現一群與眾不同的“旅行者”:他們來自重慶,在他們眼中,新疆的秋天固然美麗,但更多意味著汗水、勞作和沉甸甸的收獲。
他們是重慶籍采棉工,據不完全統計,今年這個群體的成員數量有近萬人。
■ 感言:采
新疆的秋天,被無數旅行者譽為“*美的季節”。藍天白云下,層林盡染,河水靜靜流淌,草場上散布著牛羊,是人們對新疆之秋的普遍印象。
然而,每年秋天,新疆廣袤的大地上也會涌現這樣一群與眾不同的“旅行者”:他們來自重慶,在他們眼中,新疆的秋天固然美麗,但更多意味著汗水、勞作和沉甸甸的收獲。
他們,就是從重慶來到新疆的采棉工。每年9-11月,這群采棉工都會像候鳥一般如期出現在新疆藍天下一望無際的棉田里,彎腰勞作,揮汗如雨。
9月23日,我們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輪臺縣城出發,驅車約40分鐘來到輪臺縣小草湖鄉天驕農場,探訪重慶采棉工們的新疆之秋。
“整整兩個月,我**都沒休息”
聽說出現在自己面前的是來自重慶老家的記者,52歲的涪陵采棉工王德惠笑一笑,放下了手中的活。
她伸出手給我們看,皮膚黝黑、皴裂。
“這個地方,太陽大、風大,空氣還特別干燥!年年來,都會嘴唇起泡、手上起口子!”王德惠從2006年起年年到新疆采棉,對這里的氣候條件已十分熟悉。遮陽帽、袖筒、長衣長褲,她全部備齊。
但不管你將自己包裹得多緊,只要下地,也難免有遭棉花枝“擦掛”、被當地白蚊子叮咬的時候。“其實沒得啥子,習慣就好了。”王德惠笑一笑說。
新疆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秋天少雨。這有利于棉花生長,但對采棉工的體力和精力而言卻是巨大考驗。
王德惠記得,2006年秋天自己**次到庫爾勒采棉花,早上6點多天就亮了,到晚上8點居然還沒天黑。
在地里采了**棉花,晚上她已經直不起腰,回到臨時住地后頭一挨枕頭就睡著了。沒過幾個小時,又被工友叫醒,起來后繼續摘棉花。這樣單調、辛苦的生活過了幾天,她終于忍不住問,什么時候才能休息?
“老資格采棉工對我說,你想休息呀?天下雨的日子,你就可以休息了。”王德惠記得,直到她離開,天上一滴雨都沒有下,“我一直在地里摘棉花,整整兩個月,**都沒休息。回重慶那天,還是重慶老鄉把我從棉花地里喊起來的。”
高強度的勞動,干燥的氣候,簡陋的住宿條件,讓一些采棉工打起了退堂鼓。“有人說,新疆風景好,就算不摘棉花也沒啥,當是來這兒旅游。結果,許多人真的待幾天就回去了。”王德惠說,*后留下來的,都是既不怕苦,又真想掙錢的勤快人。
棉花摘得多,摘棉工的收入就高。**年,王德惠采棉2個月掙了幾千元,回家后置辦了一套新家具。她當時便下定決心,來年還到新疆摘棉花!
如今,她已經成了熟手,2個月下來能掙1萬多元。她丈夫和兒子有時間的話也會來新疆,一家人都成了采棉能人。雖然在北京讀研究生的女兒一直勸阻王德惠到新疆采棉,但王德惠認為,自己還干得動,“用不著現在就坐在屋頭享福。”
“給娃兒掙學費,辛苦一點有啥?”
王德惠的經歷,是絕大多數重慶采棉工經歷的縮影。
站在田坎上遠望,散布在廣闊棉花地里的采棉工們成了一個個“彩色小點”。烈日下,他們彎著腰,不停地把雙手摘下的棉花放進系在腰間的麻袋。待麻袋裝滿了,就拿去過秤。
午飯時間到了,帶隊的經紀人將飯菜送到田頭。這時,大家才放下手頭的活兒,聚在一起吃飯。
湊近看,飯菜很簡單:冬瓜、洋芋、米飯。“對我們來說,有個菜下飯就行了。”來自巴南的采棉工王成娟很滿足。
她說,伙食費要從工錢中扣除,大伙兒和經紀人一商量,決定伙食弄簡單點,用不著頓頓吃肉,“錢省下來好帶回去啊!其實,我們在家吃飯也沒那么多講究。”
王成娟今年是第二次前來采摘棉花。此前,她只知道棉花是雪白的、軟綿綿的,卻從沒見過長在地里的棉花是什么樣。
去年**次看到棉花田如此廣闊,王成娟也覺得十分稀奇。然而這種感覺沒持續多久,她很快發現,采棉花真是個辛苦活路。
“就一直低著頭采棉花,不說話,也不休息。做完**天,感覺腰桿都要斷了;第二天起來,腿腳更是酸痛得不得了。”王成娟說,當時自己是咬著牙走下棉花田的。
工友鼓勵她:“采的棉花越多,掙的錢就越多。”所以,大家都舍不得休息,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就爭先恐后出工,總要干到晚上9點以后,才肯回到棉花田邊的臨時宿舍休息。
吃這樣的苦是為啥?王成娟是為了孩子。她家的條件其實還不錯,但從小學到大學,兩個娃兒的開支不小。“給娃兒掙學費,辛苦一點有啥?”她這樣說道。
沒聊上幾句,王成娟坐不住了,“你們還有啥要問的沒?我要回去采棉花嘍。”
“重慶人能吃苦,明年繼續合作”
66歲的涪陵人張安忠是采棉工們的勞務經紀人,以前當過村支書。從2006年起,他每年都會帶著涪陵區一幫老鄉來到新疆采棉花,今年又帶來了56個人。
“大家的熱情特別高,有時候喊他們休息,他們都不干。”張安忠心疼這群老鄉,又理解他們。大老遠的來一趟新疆,誰不想多掙些錢呢?
“大家下地做活路,我就負責給他們做后勤。”張安忠說。每年秋天“大部隊”出發前,他都要提前到新疆“踩點”,看看臨時宿舍修得怎么樣,院壩平不平整,晾衣服的地方夠不夠。
張安忠給記者算了筆賬:一個采棉工在新疆待2個月,手腳麻利的能掙上萬元,少的也有6000多元,“人均收入在7000至8000元之間,這種形式的勞務輸出挺好!”
據不完全統計,僅2015年秋天,就有近萬名重慶籍采棉工在新疆短期務工。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隨處可見重慶人忙碌的身影。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重慶人前來新疆采棉花?50歲的采棉工李貴飛是巴南區李家沱人,他認為,采棉花這活路雖然辛苦,但對年齡、學歷沒有要求,也沒什么技術門檻,只要是勤快、能吃苦的人都可勝任。
他用這樣一句話總結:“說到底,還是重慶人不怕吃苦!怕辛苦,那就在家里耍,不要出來掙錢。”
而在天驕農場的業主許新華看來,重慶采棉工很可靠、讓人放心。
“重慶人能吃苦,采的棉花質量好,我們之間的合作很愉快。”許新華說,他已連續兩年大規模雇用重慶籍采棉工,來年還要繼續與他們合作。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