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彈
“潘永泰”,開在河坊街113號,是杭州僅存的*后一家彈棉花店。
店不大,十來個平方米,中間擺著一張平整的木板床,一臺老式木質彈棉花機,隔板上整齊地堆放著翻好的
舊日的時光仿佛都被這家老棉花店留住了。
很多老杭州都有“潘永泰”情結,甚至有種說法:老杭州人家里,肯定有一床棉被的棉花是在“潘永泰”彈的。
那種有節奏的“崩崩”聲,已經回響了近百年,前不久戛然而止。
本月初,棉花店的第三代掌門人、省級非遺技藝潘文彪老人去世,享年81歲。
“潘永泰”這個招牌,是潘文彪的父親潘統印創立的。但早在152 0173 3840年也就是清朝光緒二十四年,潘文彪的爺爺已經是四處彈棉花的小販,繼而開辦了彈棉鋪,父傳子、子傳孫這樣延續下來。
1961年,年輕的潘文彪被分配到江西工作時,突然接到了一封父親病危的家書,要他接手祖傳的棉花店。就這樣,潘文彪拿著離職證明回到了杭州,成為了“潘永泰”棉花店的新掌門人,一做就是50年。
1984年,“潘永泰”移址河坊街,潘文彪為此花了近萬元。
生前,潘文彪老人一心想要把彈棉花的手藝傳下去,可沒有找到一個好的傳承人。兒子有自己的工作,女兒學過,可是她的腰也不好,只好放棄。
之前也找過幫工。可熟練的幫工一開口就要兩三千的工資,還要包吃包住,老兩口吃不消。
“潘永泰百年彈棉花的技藝有失傳的可能?!备宋谋肜先耸熳R的上城區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潘守衛不無憂慮地說。
憾 21位老藝人相繼去世,民間技藝瀕臨失傳
*近,上城區在全區范圍內開展非遺線索申報與核查工作。
結果令人唏噓不已:根據2008年非遺普查的線索,發現有21位了解或掌握這些技藝的人已相繼去世。
還有不少傳承人年事已高、身體有恙,無法繼續從事非遺技藝傳承。比如,家住梅花碑社區從事剪紙技藝的朱玉岡老人,今年已101歲高齡;浙派古琴傳承人鄭云飛老人已80多歲,去年身體不好住進了醫院……
這就是浙派古琴傳承人鄭云飛。
此外,還有不少非遺傳承人外遷聯系不上,或是干脆改行。比如,從事桃木掛件制作技藝的金澤成、竹雕技藝傳承人劉建利、木偶制作技藝傳承人李福有等等。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