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lián)網
近期,記者探訪我省江漢平原、荊州等棉花主產區(qū),印證了這一判斷。
探訪
農民種棉意愿大幅降低
8日,盡管天已全面轉晴,但天門市黃潭鎮(zhèn)楊泗潭村村民楊春華并沒有像往年那樣,忙著備種施肥。“今年堅決不種棉花了,全部轉產黃豆和玉米!”面 對記者的來訪,這位54歲的種棉大戶忙不迭地訴苦:去年明知政策轉向了,他還是硬著頭皮種了40畝棉花。結果等到年底,價格也沒突破3元/斤,全年算賬下 來,不但沒有掙到錢,還倒虧了1萬多塊。
“主要虧在人工!”楊春華算了筆賬,去年他40畝棉田平均下來,每畝物化成本費用464.28元(包括種子60.41元、農藥93.06元、化 肥293.27元、其他費用17.54元),但人工成本就花了1012.26元。“在我們這個地方,**不給個120元,根本請不到人,這還不算包一頓飯 和煙酒的錢。”然而,按全年畝平產量不到400斤、平均2.8元/斤的收購價算下來,畝平收入也僅在1120元。
“就算拿到國家100多元的補貼,平均每畝還是要虧近200元。”楊春華說,到了后來,實在是請不起人工了,干脆不收了,不少
行情不好,價格不行,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這樣的壓力,在普通棉農那里同樣感覺明顯。
“去年就好比給錢‘洗了個澡’。明年,至少改種一半玉米!”在仙桃市楊林尾鎮(zhèn)六合村,2組棉農李顯波給記者打了個比方。他去年種了約15畝棉田,和老伴在田里辛苦忙活了近8個月,幾乎沒賺到錢。
同組的李紅軍“改”得更加徹底。今年,他準備將9畝棉田全部改種芝麻、黃豆。“沒有種棉花那么操心,還可以錯開一定的農時,就近打個工。”46歲的李紅軍說,種棉花也好比是掙個人工錢,但以他的年紀外出打工,每天的收入至少在160元以上。
“能轉的,基本上都轉了。”楊泗潭村村支書楊斌術告訴記者,全村356戶農戶,2013年,90%的種了棉花;2014年,種棉農戶減至70%;今年,預計至少再減一半。
棉種銷量不到往年的1/10
棉種市場,是反映棉農種植意愿的晴雨表。在天門農資市場,記者采訪了老經營戶、某鄂棉品牌天門總代理李林英。
李林英說,從去年開始,農民購買棉種的量就在減少,但*明顯的還是今年。“去年這個時候,還能一件一件地批發(fā)(一件為50袋),今年是一袋一袋 地賣;今年只進了100件種子,目前還只是鋪到鄉(xiāng)鎮(zhèn)的代銷點,從節(jié)前節(jié)后的銷售情況來看,不到去年的1/10;一袋260克的棉種,價格也從80元降至如 今的35元。目前,李林英只敢留了1件種子在店內零售。
這樣的場景在潛江市農資市場也出現(xiàn)了。該市鄂棉某品種總代理侯志虎告訴記者,從春節(jié)到4月,他家一袋棉種也沒賣出去,“種棉的意愿已經降到了冰點。”
“減種勢在難免。”省農業(yè)廳種植業(yè)處處長肖長惜透露,從多方匯總的摸底情況看,今年我省植棉面積將在去年517.2萬畝基礎上,減少至少20%。
部分傳統(tǒng)種棉大市的減種比例,就顯得更為突出。潛江市農業(yè)局辦公室主任涂濤介紹,2011年-2014年,該市棉花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其中 2014年較2013年減少6.72萬畝,減幅18.10%,“預計今年減少面積在一半以上”。枝江市農業(yè)局摸底顯示,在國家政策指引下,該市2014年 種棉面積保持在19萬畝,但今年預計10萬畝不到。
與此對應,產量也在下降。受國家取消臨時收儲、改為市場目標價格補貼政策的影響,棉花收購價格也大幅度下調,棉農植棉積*性下降,加上天氣條件 的影響,棉花生產遲播、遲發(fā)、枯萎黃萎病加重,大多數(shù)棉田產量持續(xù)降低。天門市、公安縣調查測產預計棉花單產比上年減產兩成左右。
由此帶來的是,棉花種植效益逐年降低。2011年—2014年,仙桃市年棉花種植畝平效益分別為1373元、1235元、839元、698元,后3年畝平效益分別較上年降低138元、396元、141元。
出路
改種也不見得劃算
種棉不劃算,改種其他作物會不會好一點?記者采訪得到的答案是:不見得。“大多數(shù)棉田是旱地,水源條件不好。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改種玉米、大豆、 紅薯等旱糧作物。”省農業(yè)廳農技推廣總站站長郭子平介紹,盡管這些旱糧作物省工、省肥、省藥,但普遍收益不高——不算人工,一般能保證500元/畝以上的 收益;如算人工,絕大多數(shù)品種收益將是倒貼。
這還不算大面積改種,可能形成逢俏必趕、逢趕必跌的扎堆風險。以收益較高的玉米為例,去年在省農業(yè)廳出臺的《棉花產區(qū)種植結構調整指導意見》引 導下,不少棉區(qū)“減棉擴玉”,*終成為我省糧食增產的新亮點,全年玉米總產293.65萬噸,比上年增加22.90萬噸,對全年糧食增產貢獻率高達 27.63%,為糧食十一連增作出不小的貢獻。然而,這并不能掩蓋單產下滑3.18%、價格低到1.2元/斤等不爭的事實,全年畝平收益只有800元上 下。“如果算上至少需要投入的7-10個工,每個工以150元計算,轉產收益并不見得比種棉好。如遇沙壤地,收益會更差。”郭子平說,相比而言,棉農更傾 向于將水源條件好的棉田改種中稻,因為有國家保護價收購,每畝收益基本可保證在800元左右。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水利條件不夠,農田改造投入大等,這些 更像是橫亙在棉農轉產面前的一道坎。
去年,仙桃六合村在相關農田綜合改造項目支持下,共花費了百萬元,改造了40畝棉田種植水稻,畝產效益是上去了,但要改造更多的田,費用從哪里來?村兩委無法回答。
“有這么大的投入,我們還是寧愿選擇種棉花。”該村3組村民彭英武表示,他家有7.5畝旱田,今年仍堅持種棉花。
核心還是穩(wěn)農增效
“其實行情好的時候,棉花還是我省所有經濟作物中性價比*高的品種之一,這也是很多棉農舍不得放棄棉花的重要原因。”肖長惜表示。
這一點,在天門市黃潭鎮(zhèn)楊泗潭村村民楊良順那里得到印證。
這位61歲的老棉農表示,從產量和售價來看,玉米、芝麻、花生、黃豆、蔬菜等,幾乎沒有哪個品種單價賣到2.5元/斤以上,從比較效益來看,種 棉花不是*差,像他這樣的年紀,出去打工不現(xiàn)實,大范圍地改造農田也沒有實力。不如種點棉花,賺個辛苦錢,“反正勞動強度也不是那么大,習慣了。”
對此,肖長惜表示,去年出臺相關指導意見,核心目的是按照“調減、穩(wěn)定、改種、提質”的思路,重點調減單產水平低于80公斤的低產、分散棉區(qū), 對單產90公斤以上的集中優(yōu)勢主產棉區(qū)和畝效益2000元以上高產、穩(wěn)產和高效棉區(qū),是鼓勵穩(wěn)定的態(tài)度。“當然,我們更鼓勵積*探索改種蔬菜、瓜果和果樹 等高效作物模式,切實做到主產區(qū)棉花生產水平和植棉效益進一步提高,非主產區(qū)實現(xiàn)調棉增糧增效。”肖長惜表示。
鮮活的例子就在眼前。去年,公安縣擴大棉田套種辣椒、西(甜)瓜,黃梅縣發(fā)展豇豆,武穴市發(fā)展冬瓜等,純收入均在1500-2000元/畝。
棉花大市潛江有些做法也值得借鑒。去年,該市有意引導棉農轉向蝦稻共育生產模式,每畝收益高達4000-6000元。該市種棉大鎮(zhèn)龍灣鎮(zhèn)更是將 改種方向總結為發(fā)展“三色”經濟:**是紫色經濟,即種植葡萄,目前面積達到5000畝,每畝純收入高達1.2萬元;第二是金色經濟,即蝦稻共育,目前發(fā) 展有1.5萬畝,每畝收入超過3000元;第三是綠色,即種植大棚蔬菜、瓜果,目前面積也超過了500畝,每畝收入達到1.6萬元。
樣本
“棉都”天門的對策
尊重棉農意愿,提升種棉效益
“篩子大,扁擔長,處處種上棉花王”。作為當?shù)睾堤铿F(xiàn)金收益*高的大宗作物,棉花對天門有著特殊的意義。該市棉花產量一度占到全省的1/10,贏得“全國棉都”的美稱。
不過,面對國家政策的調控,棉花大市也感受到了****的壓力。
“不管補貼額度多少,國家保障棉農基本收益的政策面未變;在旱改水難、改種玉米等農產品市場風險大等現(xiàn)實條件下,種植棉花仍是廣大棉農尤其是年 齡偏大、外出務工困難的農民*穩(wěn)定的收入方式之一。”天門市市長吳錦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針對國家政策變化帶來的壓力,去年該市結合實際適時作出了“調 減、穩(wěn)定、套種、改種、機械”的10字指導性意見,即提倡棉田套種西瓜、甜瓜,適當改種減層藕、菊花、茶葉等效益高的作物,并推動棉花生產機械化水平。今 年,全市將不在面積增減上下任何指令;強化下游產品升級轉型和
為實現(xiàn)機采棉,該市擠出資金,專心進行了4年探索:頭兩年,主要是推廣棉花機械直播、機械中耕和規(guī)模化機械植保;后兩年,主要是推廣農機植保統(tǒng)防統(tǒng)治技術,試驗棉花機械采摘。“有一定的成效,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2013年,全市探索出由農機專業(yè)合作社、農技服務中心、農資產銷企業(yè)牽頭,整體承包,實施農機植保統(tǒng)防統(tǒng)治的有效模式。由天門華豐等合作社投入52萬元購置兩架無人植保飛機,每架飛機每天可對400畝農田進行植保。
不僅如此,該市作為全省**的棉花保險試點區(qū)域,今年將繼續(xù)加強棉花保險工作。棉農只用投7元/畝的棉花保險,剩下的21元由政府承擔,棉花絕收80%以上,將獲得200元/畝的保底。
2014年我省棉花改種效益比較一覽
(注:效益為大概推算,均不含人工)
●改種旱糧作物。
純旱地適合改種玉米、大豆、紅薯等。普通玉米畝產值1320元,純收入800元;甜玉米畝產值2500元,純收入1500元;青貯玉米畝產值1500元,純收入1000元;種植大豆畝產值874元,純收入500元;紅薯訂單生產,畝產值2000元,純收入800元。
●改種中稻。
棉花與水稻兩兼地區(qū),適合改種中稻,畝產值1656元,純收入800元。
●改種油料作物。
沙壤土棉田適合改種花生,畝產值2200元,純收入900元;芝麻畝產值1120元,純收入650元。
●改種瓜菜作物。
城鎮(zhèn)郊區(qū),可發(fā)展瓜菜。如天門市擴大花椰菜、甜玉米,公安縣擴大棉田套種辣椒、西(甜)瓜,黃梅縣發(fā)展豇豆,武穴市發(fā)展冬瓜等,畝產值在3000-5000元,純收入1500-2000元。
1、檢測行業(yè)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lián)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lián)系,聯(lián)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lián)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lián)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