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記者:GB 1103.1-2012顏色級檢驗標準實行了接近兩個棉花年度(2013/14年度、2014/15年度),但仍有部分棉企銷售皮棉時依然習慣沿用舊的檢驗標準GB 1103-2007。您如何看待這兩個年度市場對新標準的適應情況?
陸世棟:從舊標準到新標準的改變來看,*大的就是取消品級,增加顏色級。新標準是建立在科學、合理的基礎之上,因此市場應用主要考慮的是利益和成本之間的關系,只有利用新標準,會算賬,才能將企業利益*大化。現在好多棉花加工企業依然習慣用舊標準,主要是因為新標準市場使用氛圍還沒有形成。
從 兩個年度的執行情況來看,涉棉企業對新標準本身也是接受和肯定的,只是使用過程中多多少少會存在一些問題。**就是在標準的推廣和應用上存在斷層。以前舊 標準時基本以主體品級來定價,現在仍有企業用品級套用新標準,用顏色級、馬值、長度來定價,其實其他指標仍存在級差,也具有相同的議價能力,但是企業在采 購過程中沒有充分考慮進去,從而產生采購成本上升或可紡性差的情況。
其次,標準里涉及的內容都是相對規范的語言,而現實采購和貿易中都習慣于用一種*能代表當年度棉花特點的“通俗語言”來代替“標準語言”,因為“翻譯”工作沒有做到到位,而導致標準和實際應用似乎未能有效結合。因為新標準是以具體的數據綜合起來表示棉花質量,圈子里的人沿襲品級時代的習慣,用*簡單的語言來表達,比如,南疆手摘2級棉就隱含了白棉2128,、軋工好、馬值B2、比強力27-28,或者就是用南疆手摘3級棉,這里區分質量指標就簡化成了顏色級,實際“南疆”“手摘”都代表了對應的物理指標,只是隱含了具體指標,如遇特殊指標的棉花再行議價。人們口頭成交表達時所用的數據,和標準規定的數據需要有個“翻譯”的過程,其實大家所表達之意相同,就是表達之語不同。
* 后,相關推廣和培訓工作還要繼續深入,對于棉花企業而言,一定要具備所有質量指標的檢驗能力,要具備經驗豐富的棉檢員,衣分和馬值之所以能迅速推廣開是因 為儀器檢測方便,而其它指標如長度、強度、疵點等需要人工判別,這就要求要有技術過硬、經驗十足的棉檢員。因此,合格的棉檢員應該具備初步的檢驗棉花能 力,可以按照HVI檢測指標感官預估棉花主要檢驗指標,這樣才能在收購環節把好質量和價格關。
有 一家棉花加工企業,他們對新標準、對顏色級的掌握可謂是了如指掌,利用顏色級對棉花進行嚴格分級,這樣不僅能降低生產成本,更能為客戶提供*合適的產品。 現在市場對新標準的適應還走在路上,當絕大多數企業完全掌握了,并且合理利用,企業利益*大化,才能使整個市場氛圍形成。因此,我們現在*主要的工作仍是 推廣新標準,讓棉農、棉企、紡企都能完全了解。
記者:紡企普遍反映他們紡紗所看重的數據是棉花的馬值、強度、長度及“三絲”問題,對棉花的顏色(如白棉、淡點污棉)并不是很關心。而現行的棉花標準是以顏色級為主來檢驗棉花的總體指標,您怎么看待紡企所需和現行標準之間的差距?
陸世棟:**我糾正一點,現行的棉花標準并不是以顏色級為主,而是顏色級和其它(如:長度、馬值、強力、斷裂比強度、軋工質量等)指標一樣,作為檢驗棉花質量的重要標準,它們是并列關系,不分主次,并且每個數值的變化都會影響到棉花價格,因此,新標準檢驗的是棉花綜合質量,并不是以顏色為主。
新 標準各項指標中,顏色級*直觀,也具有普及性,老百姓通過肉眼就可以鑒定出棉花的顏色來。我們都知道,全國各地的棉花質量不盡相同,因此多數棉花檢測指標 代表性不強,只有顏色級能夠給人直觀的感受,操作起來簡便易行。還有一點不容忽視,采購企業選擇棉花時更多的是在“看棉花”,一旦顏色級初步確定了,其他 指標也與標準規定相差不遠,也就是說,顏色級與其他檢驗指標之間的關系度和匹配度很強。
記者:從今年纖維檢驗的各項數據來看,棉花質量好于去年,但是紡企仍反映市場高質量的棉花較少,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陸世棟:這 個問題要辯證看待,一方面和國內棉花質量有關,一方面和紡企需求有關。具體來說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基于紡織企業的用棉習慣,根據他們生產的產品決定用什么 樣的棉花,并且希望棉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二是基于國內外棉花價差,相對于相同質量的國產棉和進口棉(專指美棉、澳棉)來說,進口棉在價格上比較有優勢, 紡織企業想在少花錢的情況下又能買到與進口棉質量相同的棉花,因此在國內,這個不是棉花質量的問題,而是棉花價格問題;三是隨著紡織企業產品結構逐漸向高 端產品轉移,紡企對原料的要求也隨之提高,受種植及加工條件的制約,國內棉花被貼上了一致性差、“三絲”多的標簽,對于紡織企業來說,這是*大的忌諱。因 此,紡織企業感覺符合生產需求的棉花少了,這也是物以稀為貴。其實*核心的還是價格問題,在市場化的環境?中,只要出高價就一定會有高質量的棉花,可是紡 企通常要考慮成本問題。
記者:今年機采棉數量增大,而且未來大力發展機采棉也是大勢所趨,但是基于種子、采摘以及后期加工對機采棉相關指標的損壞,現有的標準在對機采棉這塊有沒有什么說法,或者說未來有沒有針對機采棉設置的相關指標?
陸世棟:作 為標準本身,一個產品只能有一個標準,目前對于棉花來說,只有長絨棉和細絨棉之分,對于細絨棉來說,由于種植和采摘方式不同而產生的手摘棉和機采棉,以后 應該不可能針對機采棉單獨出一個標準,而是通過檢驗將二者不同的指標差異體現在價差上。因此,根據棉花協會每年修訂的級差表就可以區分手采棉和機采棉價 差,沒有必要做出兩個標準。
記者:今年市場非常關注長絨棉,未來長絨棉會有標準嗎?
陸世棟:現在就有長絨棉檢驗標準,但是沒有細絨棉的相關指標齊全。長絨棉*基本的指標就是長度,其它指標在使用上沒有太多要求。大家總反映的中國長絨棉質量沒有埃及長絨棉質量好,有可能是相關指標不如埃及,其實歸根結底還是棉花品種和種植環境的問題。
記者:新標準在提高中國棉花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方面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陸世棟:在 近年來中國棉花消費量逐年縮減及巨大庫存的環境下,好棉花留做自用、將剩余且質量較差的棉花出口到棉花生產不發達的地區和國家(如非洲)用于低端生產不是 不可行的事情,這樣既解決了國內供應過剩的問題,又能把資源用到實處上,同時在出口結算時也能把我們的棉花標準推向國際市場,這樣,中國棉花會慢慢影響世 界棉花市場。
?
在 采訪陸局的過程中,他反復強調的就是“翻譯”二字,如何把新標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給棉農、棉企、紡企聽才是*關鍵的。因此,只有整個市場真正了解并將 新標準用起來時,棉花上下游企業才能“算好賬”,市場才能規范中不失活躍。制定一個標準不難,難的是讓市場主體都接受并且利用它,因此,新標準還有很長的 路要走。陸局長提醒各企業應不斷學習新標準,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只有了解市場“變通”精髓,才能在大浪淘沙中煉成金子。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