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7日,自治區召開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新聞發布會。今年,我區正式啟動棉花目標價格補貼制度,已使用多年的棉花臨時收儲制度正式結束,棉花生產銷售將迎來全新的市場環境。
新補貼制度規定: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對生產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時,不發放補貼。2014年棉花的目標價格為每噸152 0173 3840元。
試點階段,目標價格采取生產成本加基本收益的方法確定,在每年棉花播種前公布,每年確定一次。
“152 0173 3840152 0173 3840”,”,同數不同理
熟悉棉花市場的人對152 0173 3840這個數字并不陌生,自從我國啟動棉花臨時收儲制度以來,152 0173 3840元/噸一直是棉花的臨時收儲價格,直到去年才提高至20400元/噸。
作為臨時收儲價格,152 0173 3840元/噸的價格考慮國內種植結構和農作物替代關系,以保護農民種植效益確保棉花產量為*終考量。這個價格以合理的棉糧比價為核心,同時參考棉農植棉成本、市場供求、國際市場價格等因素,*終制定一個農民可以保本且有利潤的銷售價格,由國家進行收儲。
在棉花臨時收儲制度實行階段,不論是152 0173 3840元/噸還是20400元/噸,它既是棉花的臨時收儲價格,也是棉花的市場銷售價格,農民將符合標準的棉花交給棉花收儲公司,按臨時收儲價格得到棉花銷售款,棉花銷售就算完成,農民并不直接參與市場定價,銷售價格也處在國家的保護之中。
而今年實行的棉花目標價格制度則以152 0173 3840元/噸為目標價格,這個價格為是否執行補貼的分水嶺。當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根據目標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價對試點地區棉花實際種植者給予補貼;當市場價格高于目標價格時,不發放補貼。這意味著,152 0173 3840元/噸不再是農民交儲棉花的實際價格,當棉花市場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時,政府不再像過去那樣高價收儲,而是讓棉農先按市價賣出,然后根據目標價與市場價的差額,由政府補貼棉農。
為何國家不再“收棉花收棉花””
今年國家在新疆試點棉花目標價格制度,替換已試行多年的臨時收儲制度,要究其原因,就要先從臨時收儲制度的作用說起。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棉花消費量和紡織產品出口量大幅增加,國內對棉花的需求量持續增加。而在當時,國際棉價高于國內價格,如果大量進口棉花會升高紡織行業成本,不利于國內紡織產業的發展。為了提高棉農種植棉花積*性,增加棉花種植效益穩定棉花產量,國家于2011年出臺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新棉收購開秤后,如果連續5個工作日價格低于152 0173 3840元/噸的目標價格就啟動臨時收儲,讓農民的棉花有地方賣,保證收益,這個政策無疑是為全國棉花產量“托底”,因此也被稱作“托底價”。
棉花作為一種國際商品,其價格不會是一成不變的,當國內棉花產量逐年穩定,國內棉價與國際棉價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在臨時收儲制度啟動之初,國際棉價高于國內棉價,隨著制度的試行,國內棉價逐漸趕上并反超了國際棉價,且這種倒掛趨勢愈演愈烈。
2012年,中外棉花“價格倒掛”達到每噸5000元—6000元;2013年,中國棉花臨時收儲價格為每噸20400元,而進口棉花完稅后成本為每噸15580元,比國內臨時收儲價格低4820元。
棉花價格倒掛*直接的影響就是紡織企業想盡辦法獲取棉花進口配額,甚至一些企業進口的棉紗都比國內棉價低,市場主體不愿入市收購,農民棉花無處可賣,只能賣給國家收儲,國家收儲壓力急劇增加,2013年國家棉花收儲量超過總產量的90%。
倉庫爆滿還可以接受,棉花價格倒掛對紡織產業的影響卻十分巨大,國內高昂的棉價讓紡織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大減,棉花下游棉紡企業也受到沖擊。
讓棉價再次與市場接軌
棉花臨時收儲制度試行之初,是為了提高并穩定國內棉花生產,避免紡織產業快速發展導致國內棉花供應不足,出現過分依賴進口棉花的窘境。作為一項“托底”政策,確實對穩定全國棉花生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國內外棉價出現倒掛,這項托底政策已明顯不適合當前的棉花市場,棉花產量提升的同時卻沒能惠及下游產業,造成了大量生產卻沒人買得起的商品。“托底”走進了死胡同。
今年試行的棉花目標價格政策,在市場形成農產品(000061,股吧)價格的基礎上,釋放價格信號引導市場預期,并通過差價補貼保護生產者利益。這樣做,**可以更好地保護農民利益。通過生產成本加基本收益的計算方法,確定出的目標價格可以較好地適應現階段我國農產品生產成本剛性上升的實際情況。無論市場價格和生產成本如何變動,都可以保障農民種植不虧本、有收益,防止生產大幅滑坡。第二有利于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機制作用。目標價格只保證農民獲得基本收益而不是全部收益,當市場價格下跌時,農民也要承擔部分收益下降風險,從而引導農民合理調整種植結構,提高農業生產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第三棉價與市場接軌后可以緩解國內棉價與國際棉價倒掛的現狀,有利于棉花下游產業的發展。
“暗補暗補””變為“明補明補””
目標價格制度補貼形成的條件是市場平均價格低于目標價格,才會根據差價進行直補。
152 0173 3840元/噸的目標價格是在立足當前農業生產實際的基礎上,統籌兼顧保護農民利益和更多發揮市場作用等因素確定的。試點階段目標價格每年確定一次,根據試點情況變化及時調整。目標價格在作物播種前公布,以向農民和市場發出明確信號,引導農民合理種植,安排農業生產。
市場價格則為棉花集中上市的9月至11月,區域范圍內皮棉的平均市場售價,這個價格完全由市場決定,不受干預。
從中不難發現,目標價格制度將政府對生產者的補貼方式由包含在價格中的“暗補”變為直接支付的“明補”,讓生產者明明白白得到政府補貼,將減少中間環節,提高補貼效率。*重要的是,這種按照差價補貼的辦法為農民提供了更有彈性的補貼空間。在目標價格補貼啟動的情況下,如果棉農銷售棉花的價格正好在目標價格和市場均價之間,此時實際銷售價格越高,農民獲利越多,這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規模化程度,激勵農業技術進步,控制生產成本。
為了更好地保障農民利益,今年在新疆試行的目標價格試點在補貼方式上采用種植面積和實際籽棉交售量相結合的補貼方式,中央補貼資金中60%按種植面積補貼,40%按照棉農實際籽棉交售量補貼,價格因素只影響但不決定補貼額度,盡可能多地保障農民利益。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