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十六大”以來,我國開始了1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時期。棉紡行業作為我國傳統的紡織行業,在我國的國民經濟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10年來,在產能增長的同時,棉紡織行業出現了向沿海地區集中、向原料產區集中、向出口大戶集中、向民營企業集中的發展趨勢。實踐證明,棉紡織行業與紡織工業一樣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的民生產業,也是國際競爭優勢明顯的產業,在繁榮市場、擴大出口、吸納就業、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鎮化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產業經濟發展良好 各項指標大幅增長
2003年,在不利的形勢下,棉紡織行業依然實現了各項經濟指標的高增長,紗產量達到984萬噸,布354億米。到2011年,我國紗總產量2900萬噸,同比增長6.7%,是2003年的2.9倍;布產量837億米,同比增長4.6%,是2003年的2.4倍。
10年來,棉紡織企業戶數快速增長,各項經濟指標大幅提高。我國規模以上棉紡企業數量從2003年的4449家,增加到2010年的12238 家,增加152 0173 3840%,工業總產值從2874億元增加至12588億元,增加338%;利潤總額從71.64億元增加至628億元,增加777%;出口交貨值從546億元增加至981億元,增加80%。由此可見,棉紡行業的高速發展,給國家經濟、財政、出口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10年來,棉紡行業經濟運行整體質量穩定提高,產業結構、產品創新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在逐步增強。經過市場經濟的洗禮,棉紡行業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企業能夠理智地判斷市場,科學地安排生產,再不會因為突發性的事件使行業一蹶不振。
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拉動作用效果明顯
棉紡織行業的健康、平穩發展,對農業相關產業的拉動、農村經濟建設以及相關上下游產業的發展等方面起到了積*的推動作用。
棉紡織企業在職職工80%以上來自農村。據統計,農民工的年均收入(含福利)從2005年的每年12000元/人提高到2010年的34000元/人,全國棉紡織企業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福利比“十一五”末增加600億元。
棉紡織行業的快速發展,用棉量的大幅增加,也為棉農增收做出了較大貢獻。據國家統計局及中國
棉紡行業的發展促進了上下游紡織產業的發展。從上游原料看,棉紡織行業使用占比近50%的化學短纖維,僅“十一五”期間,化纖短纖的使用量就翻了一番,2011年已經達到1000萬噸左右,隨著使用化纖短纖數量的逐年增加,大大激發了化纖新型纖維研發的活力,含差別化、功能化新型劃線的紗線已達 150萬噸。此外,棉紡織產業的蓬勃發展也同時促進了不與糧棉爭地的麻、竹、木棉等產業的發展。
棉紡產業對于國產紡機裝備的發展也起到了推動作用。近年來,紡紗織造技術向短流程、自動化、連續化、高速化、信息化方向發展,技術改造力度不斷增大,隨著國產先進紡紗、制造裝備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棉紡企業通過與紡織生產企業的科技攻關以及相互協作,*大限度地縮小了國產裝備與國際先進裝備的差距,紡織企業應用國產裝備數量日益增加。
進出口結構日趨合理 國際地位不容動搖
10年來,棉紡織行業競爭力穩步提高,紡紗制造能力成為世界**,棉紡環錠紡生產能力約占世界50%,織造能力約占世界的45%,擁有的緊密紡、渦流紡、轉杯紡及高速無梭織機為全球**。進出口結構日趨合理,棉制紡織品服裝進出口貿易總額持續增長,創造了大量外匯。
“十一五”期間,我國棉制紡織品服裝累計出口3397億美元,較“十五”期間增長145%,年均增長20%,占全國紡織服裝出口總額的 35.70%,其中棉制紡織品出口963億美元,年均增長13%,棉制服裝出口2433億美元,年均增長23%。服裝等深加工產品的出口增長快于紡織初加工產品的出口增長,棉制服裝出口占棉制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比率從2005年末的62.84%上升到2010年的71.62%,出口貿易價值鏈得到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我國棉紗線出口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態勢。先由2003年的50萬噸,逐步上升到2007年的58萬噸。受金融危機及棉價巨幅波動影響,2008年后出口量逐年下降,2008年為54.2萬噸、2009年下降至53.3萬噸,2010年降至52萬噸,2011年全年出口僅38.6萬噸,同比下降25.8%,比2007年下降33.5%,為2003年來的*低出口量。
我國棉紗線進口方面則一直表現比較平穩,自2003年來,我國棉紗線進口量逐年上升,由71萬噸左右上升到2010年的111萬噸,除2007、2008和2011年外,基本呈逐年穩步上升態勢。
推動產業調整 保持行業競爭力
棉紡織行業的10年高速發展,讓業界達成共識,用科學技術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不斷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把當今的高新技術注入到傳統的棉紡織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實現棉紡織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多年來,我國棉紡織行業在困難重重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特別是2011年我國棉紡織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57萬億元,同比增長30%,勞動生產率(按工業總產值計算)61萬元/人。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與“十一五”的順利銜接,并實現了良好的開局。
緊密紡紗技術、噴氣渦流紡、轉杯紡等新型紡紗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在紗線機構、喂入方式、新型多纖維復合混紡、工藝參數等方面的創新技術中,為下游工序加工出了風格各異的紗線新品種,不僅滿足了市場的需要,也給企業帶來了較好的效益。到2001年,以上幾種新型紡紗產量占全部紗線產量的 20%左右。
兩化融合技術促進企業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十一五”期間,棉紡織行業大力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技術。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對55戶重點企業的評估報告顯示,18%的企業已經全面應用“兩化融合”技術,近40%的企業已經開始局部應用。目前更多的企業對兩化融合優越性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已逐步進入良性發展,相信通過“十二五”的發展,兩化融合工作在棉紡織行業將會進一步加深。
時間不會停駐,進步同樣不會停止。棉紡織行業作為我國的傳統紡織行業,在時代的推動下,繼往開來,不斷創新,更加注重經濟結構以及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行業國際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實現由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轉變的目標。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