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5月11日,是個忘不掉的日子。30年前,記者離開吃住了3個月的溫楊村。30年后,記者第三次來到溫楊村。一到村口,就看到村主任楊玉亮和村黨支部原書記楊廷軒,已經早早地站在路邊等候。
72歲的楊廷軒曾擔任過18年村支書。說起當年,他格外興奮。152 0173 3840年10月,縣委掀起“農業學大寨”高潮,溫楊村1600畝鹽堿地大部分需要治理。記者剛高中畢業回鄉參加勞動,住在溫楊村村民楊文仕家,住了3個月。高考制度恢復后,記者考上北鎮師專中文系,畢業后分配到無棣縣委宣傳部從事新聞報道工作。1982年3月初,縣委組織工作組下鄉推廣種棉技術。非常巧合的是,把記者分到了溫楊村。3月10日上午,記者騎上自行車,帶上鋪蓋卷,跟隨組長劉占峰等3位同志,第二次住進了溫楊村,一住又是3個月。
“要發家,種
時光荏苒,一晃30年過去了。1986年,記者又調到大眾日報濱州記者站工作,其間再沒到溫楊村來過,想不到現在村里群眾仍在種植棉花,但已經不是主要收入來源了。
村干部一邊給記者介紹村里這些年來的變化,一邊領著記者到村民家走訪。
村民楊玉升種了12畝棉花,長勢茁壯。他說:“去年的 相比種棉花,村民靠搞網具加工或者外出打工,人均收入都在6000元至8000元之間。記者來到村民楊立民家,一進門,就看到4臺“銀蜘蛛”牌織網機在高速運轉,卻無人值守。記者正納悶,楊立民和愛人急匆匆回來了。他說:“這些設備每臺3.5萬元,全部電腦控制,不需要人盯上看管。”靠此,他如今一年可收入6萬至8萬元。 楊玉亮告訴記者,溫楊村現有190多戶730多口人,與30年前差不多;但是收入比過去多了,生活也比過去好了。2004年,村里接通了自來水;2005年,村莊進行了重新規劃,鋪上了柏油,硬化了路面;2009年,村里的農電線路進行了升級改造…… 30年,彈指一揮間。溫楊村的村容村貌變了,鄉親們收入提高了。和大家握別時,記者一再承諾,下次來不會再等30年了,會經常來看望鄉親們。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