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5 來源:互聯網
?如今,河南省新鄉縣七里營鎮,種棉更多地成為一種信念和習慣。
時過境遷,曾經的
9月2日,農民育種專家李修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那600畝試驗田正是他種的,除他之外,當地棉花種植面積已經很少了,一般都是習慣種植棉花的老人還有一些零星種植。
“可能整個新鄉縣*多有幾千畝吧!”李修立表示,他種植棉花更多的是一種職業習慣,和對棉花育種的理想信念,“如果僅僅從種棉的經濟效益考慮肯定不會種幾百畝棉花。”
李修立的公司目前年銷售額超過1000萬元,不過主要收入來自小麥種子,現在是用小麥種子的盈利,補貼棉花種子培育。
這種情況,年輕時的李修立也許根本無法想象,當地棉花種植的鼎盛時期,全村一萬多畝土地,連綿不斷,全部種棉花,整個七里營鎮甚至整個新鄉縣幾十萬畝土地,大部分都是棉花。
李修立試驗田不遠處的毛澤東雕像是*好的見證,1958年,新鄉棉花種植全國聞名,毛澤東親臨視察并贊許棉花種得好,當地特意建成毛澤東雕像紀念。
七里營鎮的變化,恰如棉花產業的縮影,河南是中國棉花的主產區之一,全省棉花種植面積*多時曾達到1000萬畝,現在只有200萬~300萬畝。
事實上,全國范圍棉花種植面積都在減少,1984年前后,全國棉花種植面積一度達到1.2億畝,這幾年棉花種植面積逐年減少,現在減至7500萬畝左右。
棉花種植面積持續減少之后,下游產業開始發生變化。去年下半年以來,棉價開始持續上漲,目前已經突破了2003年的歷史高點,紡織企業開始不斷感受到棉價上漲帶來的壓力。
**紡織網總編汪前進告訴本報記者,也許這種壓力才剛剛開始,他認為目前國內30%的用棉缺口已經達到臨界點,棉花種植面積如果繼續減少很可能影響紡織行業的用棉安全,紡織行業可能要從此迎來高棉價時代。
業內人士認為,棉花種植面積在8000萬畝以上才算是處于安全區范圍以內。
?
今年不種棉花
汪前進的判斷對于紡織行業來說不是好消息,卻很能反映棉花種植的現狀。
去年底以來棉花價格一路飆漲,棉農的種棉積*性并未被激發。
李修立所在的新鄉縣棉花種植面積仍在減少,河南的另一個產棉大縣扶溝更為明顯。
劉玉蘭老人世代生活在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今年已經60歲了,種棉曾經是她多年生活的一部分,不過去年開始,她終于在子女的勸說下決定不再種棉了。
?
扶溝縣位于河南省中部,是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縣,有多年棉花種植歷史,耕地面積約110萬畝,棉花種植面積*高時達70萬畝,曾是全國**種棉大縣。但近年來扶溝棉花種植面積逐年下降, 2007年該縣棉花種植面積為56萬畝,但*近兩年種植面積已降至不足20萬畝,其中2009年為19.9萬畝,今年為19.35萬畝。
盡管如此,扶溝棉花種植面積在河南省仍居首位。在扶溝周邊的太康等幾個種棉大縣,種植面積下降的情況更為普遍。
棉花主產區河南有關棉花的輝煌歷史正在被一頁頁翻過。
網上新鄉縣棉花協會的電話轉到當地供銷社,接電話的人甚至不知道找棉花協會應該聯系誰,分管協會組織的人士則告訴記者,當地產業轉移,棉花協會已經沒有人了。
李修立告訴記者,棉花協會機構可能存在,但是因為沒有業務,人員都解散了。同樣遭遇的還有七里營鎮的一些和棉花有關的企業,曾經的七里營鎮棉花原種場電話已經無人接聽,李修立還告訴記者,鎮上原來還有兩個軋花廠,目前廠子還在,但是沒有業務,人員都散了。
記者網上檢索到的鶴壁、孟州、延津等地棉花合作社、棉花協會等單位的電話,撥打后則發現這些電話已經轉成了家庭電話。
不僅僅是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主要棉花產區棉花種植面積也在減少。據山東省農業廳統計,2008年全省棉花種植面積為1332萬畝,2009年下降到1200萬畝,2010年進一步下降到1170萬畝。
在占棉花產量30%左右的新疆,種植面積也在減少,從事棉花研究的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楊翠紅告訴記者,新疆一些主要產棉地區甚至在政府支持下進行產業轉移。
根據中國棉花協會的數據,2007-2009年,全國棉花種植面積依次為8889.15萬畝、8631.15萬畝、7425萬畝。
?
為什么被拋棄
種棉花費時費力而且收益不高,幾乎是所有人給出的不種棉的理由。
新鄉縣供銷社分管協會組織的科長告訴本報記者,種棉花效益不好,當地近年來實現產業轉移,已經不怎么種棉花了。
在曾經的**產棉大縣扶溝,2008年棉價大幅下降則給這種說法提供了更強有力的支撐。先是上半年種棉花的時候,種子、化肥、農藥的總價格平均大漲了四成,等到下半年收棉花的時候,雖然當年產量還不錯,但新棉上市不久,棉價就一路下滑,*低時一斤子棉只有2元錢。
按這個價格,不但一年的勞動白費,算下來還賠錢,劉玉蘭就是在這一年接受了兒女的勸告決定不再種棉花,當年辛苦種植的棉花她沒舍得低價賣給收購商,而是做了八床被子留給兒子結婚用。老人告訴記者,實際上兒子并不急著結婚,被子做的多了就留著自己用。
當年,扶溝棉農種植積*性受到嚴重打擊,第二年棉花種植面積大幅減少,據說2009年棉花種植面積相比2008年減少了一半,而劉玉蘭的感覺是,她周圍幾乎沒人種棉花了。
對此,《農民日報》曾經給出理性的解釋:“由于年度內成本上漲,價格下跌,農戶種植棉花嚴重虧損,棉花生產積*性受挫。”。
2008年經濟危機引發的*端行情也許只是加劇了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的趨勢,事實上,近年來棉花種植面積一直在下降,原因則在于種棉比較收益的減少。
“棉花難伺候,從每年4月到10月,施肥、打藥沒有消停的時候,耗時費力,還不多掙錢,劃不來。”農民的樸素邏輯勾畫出棉花種植面積持續減少的路徑。
而種植小麥、玉米、水稻則相對簡單,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和糧食價格的上漲,費時費力的棉花比較優勢盡失。
以前棉花和糧食的價格比率是12∶1到8∶1之間,在這個區間時農民愿意種棉花,比如說現在小麥的價格是每斤1元,按照*低8∶1的棉糧比價,棉花價格應該在每斤8元左右,但現在只有4元上下,棉糧比價嚴重不平衡。
另一個原因則是,國家扶持政策的作用,由于對于小麥、水稻、玉米等主糧,國家補貼相對較多而且有保護價收購,農民收益有保障,而棉花只有每畝15元的補貼,而且沒有保護價收購,市場價格起起落落,棉農只有自己承擔風險。
“雖然今年棉價這么高,但是扣除本錢,*后落到口袋里的錢也剩不下幾個,更不知道明年價錢咋樣了。”劉玉蘭表示。
?
紡織業危機
收益下降、風險自擔,大多數農民漸漸遠離了棉花,以棉花為原料的紡織行業漸漸感受到原料上漲的壓力。
“今年一些棉紡廠坐地起價,一個月甚至幾天就提一次價,對我們這些下游用戶壓力很大。一些前期所接的長單甚至出現7%-8%的虧損。”寧波華美線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曉南表示。
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卻很難傳遞到下游。廣東省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鐘浩森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原材料價格增長現在是對企業出口影響*大的因素,布料從今年年初到現在漲了30%-35%,但目前的終端價格卻始終未能跟進,企業利潤下降已經成為企業要面臨的問題。
紡織企業面臨的成本壓力讓這個行業更加關注上游的棉花生產,汪前進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現在棉價的上漲對下游紡織行業影響有限,但是不能不看到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的長遠變化。
汪前進介紹,目前我國棉花消費量在1000萬噸左右,生產量在700萬噸,供需缺口達到30%,是世界*大的消費國和進口國。他認為,30%的供需缺口已經達到了臨界點,中國作為*大的棉花進口國,對國際棉價的影響非常明顯,供需缺口加大可能進一步抬升棉價,紡織行業的用棉安全很可能受到威脅。
經濟學家郎咸平2009年底就指出,中國棉花產業變化背后是“美國的陰謀”,按照郎咸平的數據,2009年中國植棉面積、單產、棉花質量都下降了10%以上,他認為,很明顯這是美國多年攻擊中國棉業的集中體現。
2001年中國入世之后逐步開放了本國的棉花市場,但美國一直對其棉業進行補貼。其結果是2001—2004年間,獲得補貼的廉價美國棉花如潮水般涌入中國,中國進口美國棉花增加了21倍,這令國內棉價大幅下降,國內棉農在市場中節節敗退,中國的棉花種植面積開始急劇減少。
對于棉花種植面積減少、棉價上漲的問題,農科院棉花研究所一位專家對記者表示,這個問題十分敏感,重要性不亞于糧食。
從事棉花研究的中科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楊翠紅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棉花類似于鐵礦石,如果中國棉花供需缺口太大,很可能像鋼鐵行業一樣受制于人。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