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這就是如今內地
紡企的處境。今天是“銀十”*后一個工作日,各地紡企不但未能脫困,而且境地更加危險。?
? ?山東某紡企負責人李經理說:“紗價已接近成本,訂單仍未見改善。”他們廠以普梳、精梳21-40S及氣流紡10-21S紗線生產為主,目前普梳21S、32S、40S價格分別為152 0173 3840元/噸、20100元/噸、21800元/噸,較上周繼續下調100-200元/噸;精梳報價分別為21800元/噸、23000元/噸、24000元/噸,均有100元/噸的下調。但是,與進口紗相比仍有較大價差。30日,青島港某貿易商介紹,目前保稅區外紗庫存已超過3.4萬噸,品種以普梳、精梳21-40S,氣流紡10-32S為主,正好與李經理的企業生產的棉紗主流“重合”。以普梳32S為例,印巴紗報價18900-19200元/噸,較國產紗低1200元/噸,精梳紗的價差也在500-800元/噸。“現在國產紗已經是降無可降了,再降就虧本了。”李經理表示。內地紡企處境危險,必須尋求突破。如何突圍?李經理分析,共有兩招。
?
? ?**,在質量上下功夫。國產紗較外紗也并非全是劣勢,尤其國產紗在質量、管理方面的優勢,進口紗就難與之比肩。據了解,進口紗存在質量、供貨不穩定的情況。有企業反映,在進口棉紗時,有時抽樣情況較好,但*終整批紗質量較差;還有企業反映,采購時賣方表示可漂白,但使用后發現有三絲。索賠方面,企業表示,由于不是長期合作,追責較為麻煩,*終不了了之。還有,諸如交期長,產品種類單一不適合小批量等問題,尤其50S及以上紗支是短板。外紗這些短處恰是國產紗的長處,在以后的生產中,國產紗就要揚長避短,發揮管理和技術優勢,逐步占領高端市場。
? ?第二于國外企業,是人工成本。今年,中國沿海地區紡紗一個普工的工資在3000-3200元/月,較去年持續上漲10%-15%,中國工人工資是“芝麻開花節節高”;東南亞國家以越南為例,工人月工資約為250美元,折合人民幣1500-1550元/月,僅是中國工人工資的一半左右。三是用電成本。國內沿海地區的用電價格是0.8元/千瓦小時,而東南亞國家用電成本僅是中國的一半以下。原料、人工、電費這三大成本在國內是很難解決的,因此,若想降低成本,紡企要么“孔雀東南飛”,到東南亞國家設廠生產,然后產品再銷售國內,這叫“出口轉內銷”。要么“西北望、射天狼”,向新疆地區搬遷,因為新疆地區擁有原料、人工以及政策方面的優勢,企業也能夠如魚得水。“行動還得快,不能再等了。”一位市場人士說,在當前紡企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尤其預計今年外紗進口或將突破280萬噸,國內紡企應該快些、快些、再快些,不然就真會被“拍”在沙灘上了。
?
?
? ? 更多內容請關注中國百檢網(www.szlh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