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價長期倒掛、人力成本上漲等原因,中國沿海部分紡織企業將生產線搬到了美國。
? ?有人認為,紡織業是大規模、低勞動力成本制造的縮影,國內紡織企業將生產線逐漸轉移到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地區,乃至在發達的美國設廠,這表明中國紡織產業的比較優勢正在加速消失。
? ?事實是不是這樣?重慶紡織產業有無這樣的轉移勢頭?如果有,重慶紡織企業又該怎么辦?近日,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東南亞成紡織企業海外轉移主戰場
? ?“國內紡織業向美國遷移僅僅是個案。”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認為,在紐約時報那則新聞中,將生產線搬到美國的,是杭州的一家民營紡織企業。不過這家企業在美國設廠只生產氣流紡紗,而該產品是所有紡織品中用工*少、機械化程度*高的產品。
? ?“但不容忽視的是,當前國內紡織制造業向海外轉移確已成為趨勢,且轉移企業正由服裝制造向產業鏈上游紗線、印染等領域擴展,其轉移目的地更多集中在東南亞地區而不是美國。”王天凱說。
? ?來自該聯合會的消息稱,與前些年對東南亞投資還處在觀望階段不同,現在國內更多紡織企業開始了實際行動。
? ? 一個顯著的標志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衣服標簽上,我們所熟悉的“MADE IN CHINA”,逐漸被“MADE IN VIETNAM”(越南制造)、“MADE IN THAILAND”(泰國制造)等取代。
? ?今年初,廣東一家紡織企業赴孟加拉國參加服裝紡織面料展覽會后,對該國紡織產業用工市場、發展前景等進行了深度考察。考察期間,這家企業發現,有不少來自國內的同行都帶著同樣的目的在進行著類似的“踩點”。
? ?“目前位于東部紡織產業基地的企業,抱團到東南亞考察投資機會已經成為趨勢。”王天凱分析,由于每噸棉花國內外差價*高達5000元左右;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紡織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企業勞動力成本以15%的幅度逐年遞增,且時常遭遇“用工荒”,這些因素都成為國內紡織業向東南亞進行轉移的誘因。
? ?另外,部分先期“走出去”的紡織企業的成功效應,讓更多紡織企業有了“走出去”的沖動。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表示,先期到東南亞投資的國內企業主要是紡織服裝企業,它們通過在泰國、越南等用工和原料成本較低的工業園區設廠,并在成本更低的柬埔寨、緬甸等建有較大規模的加工基地,以此減小生產成本壓力。
“成本倒逼”帶來產業轉移是自然經濟現象
? ?對于紡織產業海外轉移這一趨勢,有人驚呼:中國制造業競爭力下滑!
? ?不過,在王天凱看來,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變化帶來的壓力,我國東部紡織服裝產業向中西部及東南亞轉移,其實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表現。
? ?“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成本倒逼所帶來的產業轉移是自然發生的經濟現象。”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秘書長高勇表示,通過產業轉移有效配置資源、開拓市場,將生產加工環節有選擇性地遷移到成本較低或靠近終端市場的地區,是包括紡織企業在內的任何產業發展必然過程。
? ?他認為,當前國際產業轉移重心已經由原材料向加工工業、由初級產品向新興工業、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當前沿海地區的產業結構正在從紡織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電子、機械等高科技產業轉化,這樣的產業結構調整勢必加快其紡織服裝產業轉移步伐。
? ?也就是說,紡織產業轉移的發生除了受市場環境所逼,政府“有形之手”的推動,也加速了紡織服裝產業的轉移。
? ?“如果只是市場環境不好,也許企業還會希望通過貸款等方式挺過去,但政府的態度讓我們明白,我們在這里已經‘不受歡迎’了。”廣東東莞一家服裝企業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隨著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被資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產業所取代,在東部沿海地區,紡織行業早已沒有改革開放初期那般重要。在中央及地方政府推動下,紡織服裝產業轉移已是定局。
? ?重慶需要做好承接創新
? ?雖然沿海地區紡織產業海外轉移成為潮流,不過我市紡織產業并未受到波及。重慶市紡織工業聯合會負責人稱,由于重慶市紡織服裝產業規模總量較小、集聚度不高,在這股紡織產業轉移浪潮中,重慶市主要扮演的還是“承接者”角色。
? ?市經信委統計,全市現有各類紡織服裝企業3800余戶,實現年銷售收入約460億元。為推動紡織服裝產業集聚發展,近年來我市出臺了扶持紡織服裝產業發展的多項規劃,包括以萬州為中心建設中國西部紡織城,以長壽、涪陵為中心建設中高檔化纖面料生產基地,以石柱、酉陽、秀山、黔江為中心建設渝東南紡織服裝加工貿易生產基地,以渝北、巴南為中心建設服裝產業基地,以合川、江津為中心建設渝西紡織服裝創意基地等。
? ?“目前重慶已具備發展紡織產業的多項條件。”市經信委副主任艾萬忠表示,紡織產業發展取決于多種因素,包括原料供應、產業配套、市場需求、物流通道等。作為***承接東部紡織業轉移基地之一,重慶市紡織產業依托現有基礎、比較優勢和特色資源,正在培育千億級紡織服裝產業集群,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在承接東部紡織產業轉移時做好創新*為關鍵。
? ?他認為,當前,從中央鼓勵紡織產業向中西部轉移,到企業自發向國內外轉移,這是我國紡織產業由出口拉動型變成內需推動型所決定的。在產業轉移過程中,分為三種類型:梯度轉移,包括受勞動力等成本因素影響而進行的轉移;技術轉移,即轉移落戶過程中帶來生產技術;聚變式轉移,即向產業集群搭建完善、有購買力的市場進行轉移。當前東部紡織企業向國內外轉移,對上述三種轉移方式都有所涉及,那么我市在承接產業轉移時就不能只簡單地“拿來主義”,需要一邊承接一邊創新。
? ?市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楊建明建議,當前重慶市紡織企業需要從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型,有條件的紡織企業要向“微笑曲線”兩端攀升,把生產環節外包給其他企業,自身集中精力投入研發和銷售。同時還需要政府層面給予資金扶持,比如引導社會資金向紡織產業傾斜,成立產業扶持基金、搭建要素市場等。
? ? 更多內容請關注中國百檢網(www.szlh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