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央廣網沭陽5月16日消息(記者張庶卓)為進一步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全國紡織產業轉移工作會暨智能制造、生態發展研討會5月16日在虞姬故里花木之鄉江蘇沭陽舉辦。面對我國紡織產業在智能制造、產業轉型升級及產業生態發展方面所面對的新課題與新挑戰,與會嘉賓們為探尋產業轉型升級可行性途徑進行了深入探討。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針織工業協會會長楊紀朝指出,在我國結構調整和供給側改革發展中,在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指引下,我國紡織產業轉移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產業轉移不是設備簡單平移,而是要升級。升級就要智能制造和綠色發展,其實質是要提升效率效益和可持續發展。即紡織未來的目標是轉移升級、智能制造、生態發展,從而推進我國從紡織大國到紡織強國的轉變步伐,為中國紡織做出貢獻。
綠色生態是紡織產業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內容。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孫淮濱就產業轉移中的生態與綠色發展問題談到,產業轉移是一個生產要素在空間上的位移。其中成本要素是轉移的一個重要動力。當前,成本驅動的轉移在逐漸變弱,產業轉移應該有新的動力,智能制造和生態發展成為更重要的動力。園區作為產業轉移的載體,應該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和綠色發展的園區。生態與綠色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生態是指資源與環境的狀態,我們要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園區,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和諧共進的關系。他建議從三個層面推進綠色發展:一是產品層面的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管理;二是綠色的5化原則建設綠色工廠,為綠色制造體系奠定基礎;三是以品牌企業為龍頭,規范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提高供應鏈的綠色水平。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紡織產業轉移工作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楊峻作2016全國紡織產業轉移工作報告。他指出,2016年紡織產業轉移工作在國家供給側改革及結構調整總方針指導下,緊緊圍繞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和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及京津冀協同發展展開。2016年產業轉移呈現出紡織產業轉移由東、中西、外三級互動向東部、海外、新疆和中西部四輪驅動發展;轉移升級成為紡織產業轉移的主旋律;政策導向仍然在產業轉移中發揮著主要作用等特點。同時,也存在著環境壓力、成本要素壓力、產業轉移地區兼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報告提出了2017年產業轉移工作總的思想:牢牢抓住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總體部署;把握結構性調整的方向,把握園區可持續發展內力;在服務對接模式上有突破,在智能、綠色園區建設上有突破,在布局合理分配上有新突破。楊峻強調,“十三五”是中國建設紡織強國的關鍵時期,一方面要加快自身轉型升級,打造比較優勢,營造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處理好產業與社會、生態和消費之間的關系,*終建成紡織科技強國、紡織品牌強國、紡織可持續發展強國和紡織人才強國。
對于智能制造在紡織中的應用,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就談到,《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行動指導意見》規劃出了智能制造在中國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即其主線是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其核心是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他強調,紡織在智能制造應用的同時不能忘了人的作用,要進一步提高中國產業工人的素質。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工業4.0研究所所長王喜文作《智能制造與產業轉移在時間和空間上實現轉型升級》主題演講時也指出,當前紡織工業面臨著市場、資源環境與成本的多重壓力,傳統的以能量轉換工具為推動力的經濟將難以維系傳統的工業化發展模式已沒有競爭力,智能制造時代的到來,讓工業制造能夠有效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縮短工期、降低成本、降低能耗等需求,特別時為紡織帶來生產方式的變化。
沭陽縣委書記、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胡建軍表示,作為沭陽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紡織產業是沭陽縣三大主導產業之一,紡織業發展的基礎配套比較齊全,人才、技術、產業鏈優勢明顯。全國紡織產業轉移工作會暨智能制造、生態發展研討會在沭陽舉行,不僅是沭陽縣紡織產業轉型發展再上新臺階的標志,也是全縣經濟發展中的一件大事。為了**紡織產業的轉型升級,沭陽縣在開發區紡織產業園內建成全國**智能針織產業園,打造了紡織業智能制造、轉型升級的載體平臺,集聚了一批創新型、智能型好項目,現在正在進行二期建設。在當前綠色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沭陽紡織產業正朝著高效、智能、生態的方向轉型發展。 中共宿遷市副市長沈海斌介紹,作為全市紡織產業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沭陽紡織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建設了全國**智能針織產業園,榮獲“中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中國包覆紗產業生產基地”、“國家墻布及窗簾產品開發基地”、“全國紡織產業結構調整突出貢獻獎”、“中國智能針織產業創新獎”,等榮譽,紡織服裝產業規模持續穩居蘇北前列,己成為全市發展*怏、勢頭*好的紡織服裝產業集群。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會長謝明談到,江蘇紡織服裝產業發展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和強勁的挑戰,挑戰來自于兩個方面:**是來自于國內的中西部地區,近年來中央大力發展中西部地區經濟,除了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還出臺了很多承接產業轉移的創新舉措,政策力度很大;第二是來自于發展中國家的壓力。對此,江蘇省提出了建立國內**、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強省,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紡織處處長曹庭瑞表示,紡織產業是產業轉移的先導產業,從過往的歷史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規律、經驗和教訓,也能從中國國情出發,認識和把握好正在進行的新一輪產業轉移。
沭陽縣委副書記、縣長、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卞建軍,河南西平縣人民政府縣長李全喜,上海中昊針織有限公司董事長高寶霖以及寧夏如意科技時尚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宇恒星等人還就智能制造在行業、企業中的應用進行了主題推介和經驗分享。
“沭陽杯”第六屆全國紡織行業新聞獎評選活動在研討會期間正式啟動。研討會現場舉行了一系列的簽約儀式,與會嘉賓共同見證了“沭陽制造”向“沭陽智造”轉型升級的重要時刻。中紡聯產業經濟研究院與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還與東華大學、武漢紡織大學分別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將與東華大學雙方掛牌成立“東華大學沭陽技術轉移中心”。依托該中心,雙方將在科技項目合作、科技成果轉化、共建創新平臺、人才培養和交流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還與武漢紡織大學簽訂智能制造研究院建設合作協議。智能制造研究院將圍繞“中國制造2025”,依托武漢紡織大學優勢資源,重點開展裝備智能化及智能車間、智能工廠、產業共性技術應用基礎研究,發展智能化、信息化、標準化關鍵技術。研究院還將致力于為全行業提供共性技術指導,搭建技術研究與成果產業化橋梁,提供人才培訓和開展研究生聯合培養等。
為產業轉移工作樹立試點、示范,表彰產業轉移優秀工作者,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同有關部門考察評審,研討會上宣布,決定將新疆阿拉爾經濟技術開發區、新疆尉犁工業園區、黑龍江亞布力服飾創意產業園區、四川三臺工業園區、江蘇鹽城紡織染整產業園、河南西平產業集聚區、新疆巴楚工業園區列為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授予云南保山輕紡產業園、四川屏山縣工業園區、江蘇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陜西咸陽市新興紡織工業園、湖北川東中部輕紡服裝之都為“全國紡織產業轉移示范園區”稱號。 此外,在全面落實“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以及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中西部轉移的工作中,行業協會及園區圍繞“調結構、促升級、建設特色園區、智慧園區”為主線,積*開展工作,涌現出一批抓機遇、求發展、攻難關、做貢獻的先進單位及先進個人,在他們身上集中反映了新形勢下振興紡織的精神面貌。會上還宣布了“關于表彰2016年全國紡織園區建設突出貢獻獎及2016年招商工作先進個人的決定”。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