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可能會比阿里活得更長久。?
? 這句話還有待時間的驗證,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雙11”不僅影響了中國電商業、零售業的發展方式,這每年一度的互聯網“大考”還帶來了包括數據處理、網絡安全 金融服務、物流配套等整個互聯網生態的改變。
?
? ?11月11日,這個原本平淡無奇的日子突然有**變成了光棍節,后來又成了中國全民狂歡的購物節。而進入第7個年頭的“雙11”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現象級的產物,甚至一種文化符號。
?
? ?“雙11”背后的互金數據
?
? ?“雙11”進入第7年,電商平臺們交出的“答卷”沒有意外地刷新了多項紀錄。
?
? ?截至11月11日24點,阿里巴巴以912.17億元的交易規模收官,而去年這個數字為517億元。除此之外,其他電商平臺的流量和交易也在這**出現了大幅度的增長,例如京東、亞馬遜、唯品會的流量增幅就分別達到152 0173 3840.88%、81.15%、80.88%。
?
? ?商業的繁榮離不開金融的支持,其中,在這場電商狂歡的背后,包括支付結算、消費貸款、數據處理、供應鏈金融、互聯網保險等互聯網金融服務也被激發出了****的活力。
?
? ?以阿里和京東為例,它們旗下的互聯網金融集團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也早早地參與到“雙11”的備戰當中。以供應鏈金融為例,網商銀行為天貓淘寶的中小賣家提供了90億元的貸款,而京東金融也放出了75億元貸款提供給商家備貨。
?
? ?在消費金融方面,“雙11”單日,京東白條的用戶同比增長800%,占商城交易額比例同比增長500%。而首次參與“雙11”的螞蟻花唄,支付交易筆數達到6048萬筆,占支付寶交易總量的8.5%。
?
? ?不得不說,“雙11”的出現的確拉動了不少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發展,也激發了很多創新產品的出現,而這一點在互聯網保險上尤為突出。
?
? ?從去年開始,在電商平臺孵化出的各類互聯網保險逐漸在“雙11”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以眾安保險為例,僅今年“雙11”當天,眾安的保單超過2億元,保費收入超過1.28億元。去年,這兩個數字分別是1.5億元和1億元。
?
? ?對比一個數據,根據2014年眾安保險的年度報告,其全年的保費收入約7.94億元,也就是說2014年僅“雙11”**,眾安保險的保費收入就占到了全年保費收入的八分之一。
?
? ?此外,互聯網保險的產品類型也從早期的賬戶安全險、退運險,發展到保障整體購買流程的云計算保險、保障購買到正品的正品保證險、保障價格實惠的買貴管賠價保險等等。
?
? ?易觀智庫**分析師馬韜表示,現在包括技術支撐、支付保障、消費金融、中小企業貸款以及聯合保險公司推出的各種創新型保險,為“雙11”提供了綜合化、立體化的金融支持,大大提升“雙11”的消費體驗,釋放了用戶的消費熱情。
?
? ?天量交易的技術大考
?
?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對于“雙11”的看法都那么積*。
?
? ?除了購物節本身,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更多、更廣闊的意義。步入第7年的“雙11”不再只是電商們的狂歡,包括金融、物流、互聯網技術等太多行業都受此影響。
?
? ?例如,在短時間內發生海量、高頻資金交易對于電商平臺的支付技術、數據處理,甚至網絡安全都帶來*大的挑戰。難怪馬云說,“雙11”是整個中國商業基礎設施的一個大考,也是中國互聯網技術的一個大考。
?
? ?他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對于大容量數據的并發處理,“雙11”的技術處理可能已經達到了目前人類社會的*限了。此外,每年的“雙11”也是對電商平臺支付、物流、服務、運營等能力的考驗。
?
? ?以較為基礎的支付環節為例,今年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在“雙11”當天完成了7.1億筆支付,創下了8.59萬筆/秒的交易峰值,這是去年“雙11”峰值3.85萬筆/秒的2.23倍。
?
? ?一個可以對比的數據是,資料顯示,VISA*新的實驗室測試數據是5.6萬筆/秒,另一家全球性支付清算平臺MasterCard的實驗室測試數據為4萬筆/秒,在實際應用中,VISA處理的峰值為1.4萬筆/秒。
?
? ?可能也正是基于此,馬云才有底氣說,“我相信這幾年的‘雙11’技術大考會讓中國有**在商業基礎設施上面的能力遠遠超過世人的想象?!倍@一點在移動金融上已經初見端倪。
?
? ?根據各個電商平臺披露的數據,在阿里912.17億元的交易規模中,移動端成交占比為68%;蘇寧易購線上線下銷售訂單量同比增長358%,其中移動端訂單量占比達到67%;而京東“雙11”當天的移動端下單量占比也達到74%。
?
? ?事實上,“雙11”大考除了針對電商平臺自身外,與其搭檔的金融機構、物流公司等同樣面臨考驗。以阿里為例,參與其“雙11”的金融機構就包括200多家銀行、30多家國際支付機構、10多家保險公司。
?
? ?《**財經日報》記者從螞蟻金服獲悉,涉及支付環節的200多家商業銀行不僅系統容量在去年“雙11”的基礎上擴大了一倍,而且從8月份開始,各家銀行就開始對擴容后的系統進行了300多次的壓力測試。
?
?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楊濤認為,中國經濟正在進入以消費拉動的新常態,新的經濟轉型,需要一個新金融的體系來支撐。而且,這個新的金融體系應該是以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作為底層基礎、面向消費的普惠金融。
?
? ?也許未來沒有如馬云所愿,“雙11”可能會消失,或者它的影響有**會消退,但技術的進步確是實實在在的。
? ? 更多內容請關注中國百檢網(www.szlh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