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早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經采集野生的葛、麻、蠶絲等,并且利用獵獲的鳥獸毛羽,搓、績、編、織成為粗陋的衣服,以取代蔽體的草葉和獸皮。原始社會后期,隨著農、牧業的發展,逐步學會了種麻索縷、養羊取毛和育蠶抽絲等人工生產紡織原料的方法,并且利用了較多的工具。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組成,有的則是一個零件有幾種用途,使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的提高。那時的紡織品已出現花紋,并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賦予動作,因此稱作原始手工紡織。
?
夏商周:紡織品被賦予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
夏商時期紡織原料主要是以絲麻為主。商周時期,紡織品逐漸開始被賦予了身份和地位等社會意義,彰顯嚴格的等級制度,冠服制度開始確立,奠定了絲織品在中國紡織歷史上至高無上的地位。從夏代起,紡織品已經成為交易物品,出現了紡織生產發達的中心城鎮,形成了以紡織生產為業的專業氏族。束絲(繞成大絞的絲)成了規格化的流通物品。絲綢貿易也已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
商代絲織物的品種有所增加,絹、組、繡、羅、印繪等種類的織物都有出土記載。商周時期,在一些大型貴族墓葬中還出土了為數不少的玉蠶等實物,也證實了當時的絲織業開始受到人們信仰和原始宗教的影響。
?
西周時期,具有傳統性能的簡單紡織機械,如繅車、紡車、織機等就已經相繼出現。還出現了專織絞經織物的羅機。此外,這一時期的染色技術不斷提高,“青、黃、赤、白、黑”五種主要顏色已經出現,并用不同顏色的絲帛服裝來區分身份等級。
?
?
先秦兩漢:初具規模紋樣多變
?
這一時期逐漸形成了黃河流域、巴蜀地區和長江中下游三大絲織業中心。其中以黃河流域*為重要。政府專門設立了專為皇室各種場合生產錦、繡、紈、綺等高檔織物的機構——御府尚方織室。而黃河下游的齊魯之地也成為絲綢織繡的生產重地。
?
自戰國時期起,巴蜀地區以成都為主,蠶織事業已初具規模。主要以織錦而著稱。蜀錦的織造有著獨特的整經工藝,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品種和色彩紋樣。
?
自秦以來,麻布的精粗程度開始以升來表示。周代的麻織技術與絲織技術不相上下。秦漢以來,大麻布和一般苧麻布都是老百姓的日常衣料。
?
戰國到漢代時期絲織物主要分布在當時的楚地——兩湖地區,織繡種類達到幾十種之多,反映出這一時期的織繡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絲織工藝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絲織品紋樣上的演變,主要從紗、綾、羅、綺、錦等幾種代表織物中表現出來,其中尤其以錦*為華麗和突出。戰國的織錦紋樣多以矩形、菱形等幾何紋為主,龍鳳、麒麟、人物線條貫穿其中,顏色以棕、灰綠、朱紅為主,繽紛華麗,生動反映了楚文化的神奇浪漫,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而漢代的織錦紋樣是以花卉、飛禽走獸為主題,配以幾何紋、水波紋等。
?
隋唐:品種豐富用途廣泛
?
隋唐時期是蠶桑生產技術全面發展的階段,除了單項技術有許多發明創造之外,還形成了以整套養蠶的高產、穩產技術。在政治、經濟中心南移后,又形成了一套適合南方自然條件的栽桑養蠶技術。同時,由于提花機的完善,以及唐代大提花機的出現,圖案自由循環和大幅織物已經可以實現了。
?
唐代官營絲綢生產達到了*盛。長安城內常設了布、絹、紗、綾等織造作坊,青、絳、黃、白、皂、紫的煉染作坊。織造規模**龐大,是古代官營絲綢作坊中*為完善的體系。唐代是織繡染品種*為豐富的一個朝代,其中尤以絲織品*為突出,這之中又以織錦*為絢爛,除了蜀錦之外,還有各種以用途、色彩和織物特點來命名的各種織錦,還不時有創新品種出現。刺繡品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更加廣泛。由于唐代進入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繡品用于佛教供養品較前代更為廣泛和豐富。麻紡織技術和工具愈發完善,紡織生產能力增強。江南苧麻布生產急劇增長,而葛麻藤由于生長慢,加工困難,逐漸被麻類代替。
?
兩宋:紡織品盡顯奢華本質
?
兩宋時期,是我國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時期,織繡的品種不僅更加豐富,織法也有很多創新。宋錦開始興起,并成為當時紡織的主流,因為產地在蘇州,又稱為“蘇州宋錦”。
?
宋錦有40多個品種,其中重錦是*貴重的宋錦品種,多用于宮廷、殿堂里的各種陳設品以及巨幅掛軸等,而且,當時的宋錦主要用來滿足宮廷服裝和書畫裝幀的需要。此時的綾也廣泛被用于官服、書畫裝裱、官誥以及度牒上,宋代的刺繡開始有了向藝術品過渡的趨勢,這時還逐步形成了刺繡準則,出現了模仿書畫的繡品,政府也曾設書院、召集繡工,制作人物花鳥,山水樓閣等,涌現出一批能工巧匠。與此同時,過去依附于紡織業的染色業與衣、帽、鞋等制作也成為了獨立的專門化的手工業部門,裁縫這個專門職業出現了。
?
明清:棉紡織業的崛起
?
朱元璋時期棉花種植遍布南北,逐漸取代了絲綢和麻布,成為中國**大紡織原料。植棉業和棉織的興起對蠶桑、絲織業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絲織產品向高檔發展。宋錦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地方特色,而南京的云錦織造在明清時期盛*一時。
?
明代的繡工已經可以將人物故事題材刺繡于服裝之上,先后產生了蘇繡、粵繡、湘繡和蜀繡四大名繡。清代麻織工藝出現了交織技術,麻和絲的交織品輕盈柔軟,麻和棉的交織布堅固耐用。19世紀張之洞從德國引進脫膠、紡紗、機織工藝的整套紡織設備,于1898年建立武昌制麻局,從此,中國紡織工業開始走進機器生產時代。
? ? 更多內容請關注
中國百檢網(www.szlh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