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加快我國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為實現這個目標,傳統制造業亟待提升勞動效率和先進設備的使用率。
?
中國紡機協會近日表示,我國紡織工業從整體上說,近幾年來科技進步成績明顯。
?
早在2012年底,浙江、江蘇的傳統制造企業中就逐漸興起“機器換人”,眾多企業紛紛引進現代化、自動化的裝備進行技術改造。近兩年,“機器換人”也在全國掀起了一場浪潮。為此《中國紡織報》記者對行業的“機器換人”情況進行摸底。
?
發現近些年,化纖設備智能化主要表現在數字化控制和網絡通訊方面,目前不僅生產車間到管理層可以做到網絡通訊,遠程控制、遠程診斷也可以實現。在故障停車、故障連鎖等方面自動控制水平也有較快提高。通過數字化控制,化纖機械設備精度提高了,可靠性提高了,操作工藝穩定了,從而使勞動用工得到精簡。但是,放眼全行業,國產紡機的自動化、智能化、連續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
浙江理工機械學院副院長胡旭東告訴《中國紡織報》記者,目前化纖設備主機與國外先進設備水平差距不大,然而在生產裝置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輸送包裝等環節的自動化需要化纖生產企業進一步突破。棉紡行業的“機器換人”和化纖行業存在同樣問題,就是單機設備自動化程度高,但是生產的連續化水平有待提高。
?
他指出,國外從棉條到粗紗、粗紗到細紗、細紗到絡筒之間都已有成熟的自動化運輸線,如德國青澤、日本豐田等公司推出的連續化生產線,整個過程無需人工介入。國內紡機企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和國際上的先進設備相比,我們在自動化、連續化水平,在線質量監控及設備的穩定性、可靠性等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同時粗細聯及細絡聯在國內的應用還相對較少。
?
以粗紗自動落紗與粗細聯技術為例,每萬錠可少用工5人,且可減少人工落紗的粗紗疵點,對提高紗線質量也有幫助。此外,將傳統粗紗機改為多電機自控制粗紗機,使每個工人看臺數從原有1~2臺增加到看3~4臺,由于粗紗自動落紗技術推廣及工人看臺能力的提高,可使粗紗工序的用工比原來減少50%左右。
?
與棉紡和化纖行業不同,印染設備的智能化和數字化不僅能夠節約人力,更主要的是能夠更加環保,因此印染設備智能化、數字化顯得更加迫在眉睫。
?
在不久前接受《中國紡織報》記者采訪,中國紡機協會副會長李毅也表示,雖然各種在線監控系統相對成熟,能實現對生產過程中各種信息的采集和處理,企業研發產品基本實現單機智能化,但在不同生產工序之間能真正實現全流程智能化的很有限少,目前只有山東康平納集團研發的“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能實現智能化連續生產。
?
? ? ? ?山東康平納研發的
筒子紗數字化自動染色成套技術與裝備項目,大幅度提高了紡織染色的質量效率和節能減排水平,是一項突破全流程自動化的染色技術,可節約用工70%以上。未來應通過加快創新成果的產業化步伐,提高在行業中的普及應用,從而帶動印染行業整體智能化水平的提升。?
? ? 更多內容請關注中國百檢網(www.szlhs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