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本是銷售旺季,龔慶祥一點都高興不起來。眼下,他只賣了300包棉種。
老龔是仙桃市沙湖原種場沙原農資店老板。
“我賣了20年棉種,感覺今年*差,差到了*點。”
數字是*好的佐證。去年這個時候,老龔賣了2000多包棉種。
一同走訪的市棉花協會負責人說,一包棉種只能種一畝地。
老龔是沙湖原種場*大的農資店,沙湖原種場七成以上棉種都從他這里售出。
這就是說,沙湖原種場今年棉花種植面積至少比去年減少六成以上。
棉種難賣并非局部現象。
4月15日,我們來到了植棉大鎮楊林尾,10幾個種子經銷商沒有哪一個像往年一樣“喜笑顏開”。蘭州村農資店老板胡寶財說,他進的300包雜交棉種至今只賣了45包,“硬是銷不動”。不好意思的他只好把“搭幾包茶都賣不出去”的200多包棉種原封不動,如數退貨。
今年的棉種市場為何這般冷清?是政策變了?還是植棉不賺錢?
答案很簡單:
先看政策。眼下,國家已明確告知,棉花臨時收儲政策今年謝幕。棉花銷售由市場說了算。國家保底收購已成歷史。農民植棉意愿低落。
再看棉花市場。國家權威數據表明,目前,國家進口棉的價格為每噸1.5萬多元,而我國內地和新疆的皮棉銷售價格在1.9萬以上。國產棉比進口棉一噸高出4000多元。即便如此,棉農也沒有從中獲得太多收益,反而掙錢越來越少,這是棉農不愿再種棉的主要原因。
不種棉花種什么?
沙湖原種場、楊林尾的選擇是多種玉米、大豆和芝麻。
沙湖原種場的龔慶祥告訴記者,這幾天,他已賣了152 0173 3840包玉米種,可種1400畝玉米。楊林尾蘭州村農民劉友舟說,他12畝農田準備種兩畝棉花,10畝玉米。
“種玉米、大豆不一定比種棉花強。”劉友舟說,去年一畝棉花賺八九百元,種玉米、大豆的收入跟種棉花差不多,只是勞動強度小一點而矣。“今年都去種玉米、大豆,收入能不能提高,我們心里都沒底。”
這也不賺錢,那也說不定,種田人究竟向何方?
劉友舟認為,市場經濟走到了今天這一步,我們不能再看老皇歷了,也沒有那個能力跟市場“亮肌肉”。“辦法只有一個,把‘一畝三分地’盡快流轉出去,讓大老板去辦大農莊,去搞現代農業。我們既收土地出租費,又去當打工簇,何樂而不為?”
仙桃市棉花協會
二0一四年四月十七日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