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江蘇大豐市地處黃海之濱、蘇中腹地,是我國*早建立的內陸地區優質、重點產棉基地大縣之一。全市常年植棉60萬畝,總產百萬余擔。在江蘇,有“棉花生產看鹽城,鹽城棉花看大豐”的說法。經過長期的生產發展,棉花已成為全市農民傳統的致富項目和蓬勃興起的紡織工業的重要原料,其生產狀況如何已對農業生產和農民增收乃至全市經濟發展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
據農業部門提供的資料,2009年全市植棉58.4萬畝,畝產約70公斤,總產4萬噸左右,面積產量呈現下降趨勢。今年的棉花減產,其主要原因是受災害性天氣影響。七、八月份長期低溫、寡照、臺風、雨澇等,使棉花在有效開花結鈴期喪失了*佳生育環境,形成了總產的減少。今年的棉花減產是全國性的,2008年全國產棉780噸,今年預計總產只有660萬噸,比上年減少120萬噸。金融危機大潮漸退后,紡織企業漸次復蘇,用棉量激增,從而導致籽、皮棉價格的快速上漲。從今年新棉收購期初起,籽棉價格從開秤時的每市斤3元上調到目前的3.6-3.8元;皮棉價格也從上市時的328級12500元/T左右上揚到現在的152 0173 3840元/T以上。從該市情況看,近幾年快速發展的紡織及涉棉企業對棉花、棉副產品資源的需求一直處于亢奮的態勢。從任何一個角度分析研究,人們都認為棉花作為大豐農業強項,農民情有獨鐘,丟不得,不能丟,也一時丟不了。針對棉花產銷形勢,結合大豐市棉花生產現狀,為了便于領導掌握與棉花生產相關的情況,近期筆者與大豐市三龍銀農棉花生產專業合作社聯合,組織人員對棉花產銷情況進行了一次認真調查,共走訪調查了256個植棉農戶,從點上基本了解到了今年的棉花生產用種、投入、產量、收入以及農民對棉花生產的看法、意見等。
一、全市棉花種植情況。
據市農業部門提供的資料顯示,近十年來,大豐市棉花種植面積總體呈下降趨勢。2009年種植面積58.4萬畝,比03、04、05年下降8萬余畝,比06、07年減少10多萬畝,今年是近七年來植棉面積*少的一年。由于市場、價格、風險等方面的因素,棉花正逐步喪失原有的地位,加上高效農業的異軍突起,棉花因投入大、工期長、風險大、收益不穩等成為農民**取代作物,過去的產棉重點鄉鎮如今已成特種經濟作物種植重點區域,全市棉花種植面積減速加快,尤其是近三年,08年比07年減少4萬畝;09年比08年減9萬畝,減幅都在10%以上。具體原因是:
1、單產偏低,總產下降。全市棉花單產*高的1998年,畝平102.5公斤,而今年由于受災等原因,畝平70公斤不足,單產降幅超過30%。總產方面,06、07、08年全市連續三年總產超萬擔,今年實際產量預計只有50-60萬擔,總產只有高產年份的一半左右。
2、農民植棉收入減少。大豐市棉花生產歷史悠久,正常年景農民的植棉收入在每畝1200-1400元,而由于市場波動大,價格不平穩,加上減產因素,今年的農民收入難以達到千元。本次調查的三龍鎮龍南村256戶農民中,有90%的農戶售棉畝收入在1000元以內,全市面上的情況也大致相同。基于今年棉花收購價格較高,否則農民收入還將更少。
3、面積下降勢頭依然存在。據了解,今年大多數農戶對來年春播茬口布局工作安排,從留茬的情況看,全市2010年植棉面積約55萬畝左右,比今年將下降3-4萬畝(此數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面積決定產量,所以,來年該市的棉花生產走向仍將是下降態勢。
二、全市棉花生產需要解決的問題。
大豐市的棉花生產作為傳統性的種植項目,盡管種植面積在農業產業結構調中略減,但由于農民種植結構調整的選擇性不強,改茬又無良策,盲目被動性很大。而全市仍保持著50萬畝以上的種植水平,相當于北方一些產棉省份一半以上的種植面積,這一現象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農民對棉花的情感性、依賴性。也說明了相當多數的農民已逐步認識和接受了棉花市場出現的動蕩,調減了一些棉花面積,種植了其它經濟作物。而面對大面積的棉花種植農戶一時選擇不到比棉花更好的種植項目,調減暫時不可能,因此,重視并抓好棉花生產仍然是全市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需要抓好的一項重要工作。我們通過與生產者、經營者進行交流,發現棉花生產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棉花生產基礎條件有待改善。特別是農田基本建設遠遠不適應科技興棉和“提高單產、增加總產、改善品質、增加收益”的要求。農田排灌系統不配套、抗災能力弱。比如2009年,該市有相當一部分地區棉花因為低溫、雨水、受淹、受漬致枯黃萎病暴發,農民受災損失較重,今年,本次所調查的256個農戶,幾乎沒有單產籽棉超過300斤和畝植棉收入超千元的。
2、科學植棉水平有待提高。棉花是用工密集,勞動強度大的生產項目。如今,農村中大部分強壯勞力都外出打工,頂將上馬的勞動力和有技術的中青年農民缺乏,有的地方因此推行稀植和懶種棉。據我們調查統計,如今農戶畝平植棉難以超過2000株,有的只有千把株,而且管理粗放,根本達不到稀植技術要求,從而形成有效總鈴數減產,形成了單產下降,總產減少的一個普遍原因。此外,在治蟲、施肥、化學調控等方面,現在的科技實施力度大大下降,多數農戶回到了過去“憑感覺,跟風走”的棉田管理老套路,科學植棉水平低,重視棉花生產意識淡漠。
3、良種的使用,服務有待進一步改善。同全國其它植棉省份一樣,大豐市的棉花良種補貼工作也使得廣大棉農受益。全市07年良種補貼面積35.82萬畝,08年40萬畝,兩年爭取到國家補貼超千萬元,重點推廣種植了“科4”、“泗雜3”、“寧雜3”等八、九個品種。良種棉補貼工程對于推廣優良品種,提高科技興棉意識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用種管理工作存在較大難度,所以此項工作仍不盡人意。通過我們的調查,發現主要有這樣幾種表現:
一是品種仍然多亂雜。全市農民09年實際植棉品種多達五十多個,我們調查的256戶就有14個棉花品種,南至深圳,北至河北、北京生產的棉種都有。
二是抗病、抗蟲、抗逆性能差,雜交優勢退化。如三龍龍南村,一些農戶由于不知道所購棉種的抗性如何,盲目購種,結果今年有半數以上農民種植的棉花在七、八月間的連日低溫風雨中枯萎死苗,導致大幅減產。
三是種子品質問題。多數農民只追求籽棉產量,忽視棉花色澤、衣份、纖強纖細等體現品質的強項選擇,喜歡選用棉花衣份率*低,或者是產量高,但品質不好的品種,不是收購企業的**原料,漸漸償失了大豐優質棉基地的美譽。
四是農民的購種成本不一。據我們調查,由于市場管理工作的鞭長難及,大多數農民對棉種供應價格不明底細,憑運氣,聽廣告,有的人家同一棉花品種,不在同一點上購買就有了差距較大的價格;有的人家早買與晚買的價格也大相庭徑。如三龍龍南幾個組的農民,購同一品牌的棉種,春節前買是50元/700克,二月份買就是40元/700克。還有一個品種,在緊緊相連的兩個村購買,一個是20元/包,一個是30元/包,而且使用時,同品種的出苗率以及籽棉出產率明顯不一樣,說明了品種的內在質量存在很大雜亂現象。
五是農民選種用種無所適從。在棉區,究竟什么樣的棉種是好品種,什么樣的棉種適應什么樣的土壤、氣候條件下種植,相當多的農民說不清,道不明。過去,大豐市使用棉種*多四―五個,現在是四、五十個,廣告說得天花亂墜,產量吹得令人難以置信,但大多數供種者是種子一供了之,品質、收獲如何無人去管,購了劣種的農民只得自認倒霉。在一些鎮、村, 以什么品種作為當家品種,棉花生產發展的計劃,思路也基本沒有,昔日高度重視的棉花生產,如今也成了一些農民“種著玩”的作物之一,品種、品質、產量、收益等等少人問津與研究。
4、棉花收購加工市場有待整治。全市棉花收購企業遍地開花,多達400余家,而有省定經營資質的只有40余家,一到收購季節,暢銷時唯恐收不到棉花就競相搶購,囤積待價,而棉花滯銷時則關門落鎖致棉價一降再降。現在是農民居家售棉,所謂經紀人上門討價還價。有的人一頭蒙騙農民壓級壓價,一頭弄虛作假坑苦收購加工企業,人為破壞大豐棉花質量美譽的現象比比皆是,棉花購銷市場相當混亂。
總之,大豐市的棉花生產已經到了產銷趨勢徘徊的階段,亟待來自政府、農業科技等部門的關心、重視和改進。目前,該市的棉花種植面積呈現下降趨勢,而該市發達的紡織及涉棉企業以及紡織行業整體對棉花資源的需求又一直處于亢奮的態勢。從生產者的狀況分析,棉花丟不得,一時也丟不了,而上上下下的重視程度卻不高,再加上近幾年的價格波動,品種混雜,使更多的農民不知所措。針對這些情況, 我們認為:發展全市棉業經濟必須著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 、合理運籌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我市棉花因獨樹一幟,完全可以把棉花生產作為一個重點。目前,全國棉花生產處于下行的態勢,按照市場經濟規律,下行必有上行,重點傳統產棉地區在棉花產銷處于低谷的時候奮力抓 好棉花的恢復性增長,必將贏得先機。在江蘇,有“棉花生產看鹽城,鹽城棉花看大豐”的說法,說明大豐的棉花生產有希望、有優勢、有潛力,經過上百年的起伏跌宕,仍有著廣闊的發展希望,面對全市棉花生產如此厚實的植棉歷史經驗,我們認為只要在全市各級領導,廣大農民重視棉花栽培管理的基礎上,重抓一下棉花生產的良種、良法推廣改進工作,就一定能贏得全市棉花生產效益上一個新的臺階。
**,在良法上,要下功夫,真投入。全力抓好全市棉花生產技術條件的改善,竭力推行農田水利建設。重點要抓好棉花連片種植區域農田的基本建設工程規劃、安排、投資和實施,實現棉花的安全、長遠發展。科技興棉工程實施如何,用樣制約產量,影響品質,所以,在棉花的水、肥、密、調等方面以及病蟲害防治方面,仍要充分發揮市、鎮、村三級農業科技網絡的科普指導作用,運用新技術,奪取棉花的優質高產。
其次,下決心解決全市棉花用種的問題。現在所推行的良種補貼,搞品種招標,目的、形式都很好,但是想得到的卻難以做到,少數人操作這樣的事,在鄉下沒有農民響應,再加上市場管理太薄弱,<>執行力度太小,農民的選種意向又千差萬別,所以,在這一項涉及面廣的良種供應工程上,還是有許多務實貼近性工作仍要完善的。此外,該市缺乏棉花良種的培育體系,光注重推行所謂的良種,沒有去鉆研使用良種后的優良栽培方法。良種雖良,是否適應在大豐本土種植等等,應當做出負責任的思考與實施。
再次,加強棉花良種產、銷信息的傳播管理。對任意放大種子優點,不負責任的鼓吹種子特性和產量收益的廣告,有關媒體要拒絕播發。
此外,還要發揮和強化棉花協會的功能和作用,依據市場信息和行業標準,適時出臺適宜大豐市操作的規范棉花流通的管理規定,加強行業自律,努力規范全市棉花流通秩序。
三、對搞好大豐市的棉花良種、良繁、收購加工工作的建議:
1、在原有的棉花原種場科研、生產、加工、經營棉花良種的基礎上,建立符合大豐市棉花生產實際需要的棉花良種繁供體系。
2、在原市種子公司的基礎上,建立棉花等大宗農作物的良種選擇和供應網絡。以國家、省良種棉補貼為標準,大力推廣經省允許,可以選擇適合大豐生產的4-5個優良品系作為本市當家品種。品種一經確定,相關配套的植保服務要跟上。要依據《種子法》的規定,由工商、農業執法等部門為牽頭,加大違反法律規范,以劣種坑農害農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
3、在以原該市有資質的棉花收購、加工、經營龍頭企業為主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基礎上,建立覆蓋全市的優質棉收購加工企業群。可以由有規模優勢,有資質保障,有技術實力的龍頭企業,在工商,質監部門配合下,選擇和組織全市有能力,有實力的棉花經紀人進行收購經營技能培訓,并發給資格證書,從事棉花收購。通過規范化的管理,對于既不具備收購加工資質,又活躍于鄉間的小軋車、土打包機等要大力進行清理整頓,并加以長效管理,杜絕死灰復燃,使全市棉花收購能有一個規范的、有質量保障的良好環境。努力提高棉花加工質量,讓大豐“銀都”牌棉花更多地占領棉花市場。
4、在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各鎮農技推廣站的基礎上,發動棉花經營龍頭企業廣泛參與,倡導產前服務,實施推廣科技興棉,全程為棉花生產提供科技服務體系,通過各級領導和政府的關心重視,各有關部門的配合協作,全市棉農的熱情參與,努力打造大豐優質棉生產的品質、效益、市場新優勢。(江蘇銀都集團有限公司 王希明 朱明貴)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