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16 來源:互聯網
射陽縣是江蘇省棉花生產的*大縣,自2000年以來,全縣年植棉面積都在65萬畝以上,皮棉總產已連續9年超過5萬噸,占江蘇全省年產皮棉的17%左右。*近,縣棉花協會對全縣2009年植棉意向采取點、面結合的方法作了一些調查。本次調查,雖然涉及的植棉農戶只有36戶,但分布范圍廣、類型全面、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從調查的情況看,全縣2009年植棉意向是,面積減少而且下降的幅度較大,麥后移栽棉比例有所增加。
面積減少,降幅較大。2008年,36戶累計植棉318.11畝,在08年秋播時這些農戶對下年度的棉花種植均已作了規劃,意向為231.01畝,比上年減少87.1畝,下降的幅度為27.38%。據此,按照2008年全縣棉花實際種植面積65.48萬畝推算,2009年全縣植棉總面積將降至49.55萬畝,比上年減少17.93萬畝,是近10年來植棉面積*少的一年。
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還是植棉收益減少。縣棉花協會對近三年全縣植棉成本支出、收益狀況作了比較。2006年全縣加權平均每畝總成本(含用工在內)為929.86元,其中現金投入成本為400.56元。2007年總成本達到993.87元,較上年增長6.88%,現金投入成本為416.94元,較上年增長4.91%。而到了2008年,在棉花生產過程中,因受國際國內經濟大環境的共同影響,遇到了物質和用工成本全面上漲,使植棉總成本達到1152 0173 3840.09元,較上年增長16.02%,其中現金成本為502.96元,較上年增長20.63%,用工成本622.99元,較上年凈增加68元,增幅為12.25%。而植棉總收入卻逐年減少,2006年為1193.30元,2007年,棉花雖然減產但價格較高,總收入達到1256.58元,2008年產量較上年雖有增加,但棉價一路走低,總收入只有1152 0173 3840.09元。前兩年總收入減去總成本后的純收益分別為263.44元和262.71元,而08年卻出現了負數,為-10.14元,即使把用工投入計算在內,2008年含勞務投入在內的總收益也只有612.85元,比06、07年分別減少174.49元和204.85元。倘若和糧食種植收益或高效農業種植項目比,收益更顯其微。因此部分農民把調減下來的土地用來種植糧食,也有部分農民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入伙參股,用以高效農業項目的實施。海通鎮康強農業示范園,集聚農民原用以植棉的土地1500畝,已建成高標準磚混墻體大棚,使農作物栽培實現春提早、秋延后,園區設施種植花卉、蔬菜,每畝年收入可達萬元以上,是植棉收入的9倍。
麥后移栽棉,比例增加。國家糧食收購*低保護價方案出臺,較好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性,為了提高棉田前茬作物的產量,秋播時有部分農戶改變了過去棉麥套種田,麥子播種以留茬條播的方式,而采用拔桿滿種的方法,擴大了麥子的播種幅度,待夏熟麥子成熟收割結束后再移栽棉花,以此來增加棉田的前茬收益。興橋鎮紅星村四組棉農賈樹林說,滿種小麥比照條播,每畝可增加產量250公斤,在播種時僅需適當增加用種和肥料,連用工都不需要增加,因套種田種、收只能用人工,而純作田無需顧及套種作物的保護,無遮無擋,雇請機械,可以加快播種和收割速度,雇請費用要少于自用工的投入。按照國家出臺的小麥收購*低保護價每公斤1.66元計算,每畝可增收415元,獲純利300元,比種一畝棉花的純收益還要高。因此該戶09年計劃植棉8畝,其中5畝是麥后移栽棉,比上年增加了3畝。根據調查統計,在36戶中,2008年只有2戶搞了麥后移栽棉,累計面積也只有5畝地,而09年將有7戶計19畝采用這樣的接茬方式,是去年的3倍之多。賈樹林還說,這種套種方式雖然可以增加前茬收入,但是移栽的時間相對棉麥套種棉花移栽的時間要遲到10-15天,而且在移栽后,棉苗對氣溫、光照、肥水供給、風雨災害以及霜期長短等都較為敏感,一旦在某個環節出現了不利因素,將直接影響到棉苗的生長發育,*終波及到產量的形成。
除此而外,還有部分棉農將通過提高棉田復套種的辦法來增加棉田產出的綜合效益。射陽雖是個農業大縣,占地面積也有400多萬畝,但可耕地面積僅有170萬畝,人均不足2畝地。多年來棉花一直是全縣種植業的重用組成部分,植棉收入又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隨著國家相關惠農政策的陸續出臺及棉花產量低而不穩,棉花價格波動較大,植棉效益日趨見低的情況,許多棉農摸索出了一套規避植棉風險,提高棉田種植綜合效益的栽培模式。*顯效的辦法就是在麥棉套種一年二熟的基礎上,增加西瓜或土豆或秋菜等一些能趕在秋播之前上市的特種經濟作物或蔬菜,使耕作制度增加一熟。正常年景可使棉田綜合產值達到3000元左右,比常規套種模式凈增純收益1000元以上。千秋鎮濱興村邱中飛,海通鎮通興居委會施漢彬等都有在棉田套種西瓜的習慣。據他們講,就是套種中茬西瓜,一般在6月中下旬上市,每畝田的套種純收入至少有800元。因此在09年邱中飛由于棉花面積僅有4畝,計劃畝畝套,施漢彬雖然植棉面積達到17畝,也準備拿出一半田來增加瓜菜套種。但為使套種作物能有個理想的產出效益,必須給其留有一定的生長空間,適當擴大移栽棉的株行距,降少棉花的移栽密度,一般每畝控制在1000株左右,要比常規移栽密度減少20%。這樣盡管有較為配套的科學管理措施,但時不時的還會出現一些影響棉花生長的不利因素,將使棉花奪高產的群體優勢有所削弱。
從調查的情況看,雖然2009年將是射陽植棉史上的又一個低谷,但在同棉農的交談中了解到,從現在棉田冬翻等備耕工作開始到棉花播種移栽還有幾個月的時間,期間還會有一些變數出現,只要國家和相關部門盡快將目前已透露的一些利于調動棉農生產積*性,穩定發展棉花生產的政策措施,細化到位,使所有的惠民政策都能讓棉農看得見摸得著,就能有效遏制棉花面積大幅下降的勢頭,就能更加充分地調動棉農的積*性,千方百計地奪取棉花穩產、高產,保障國產棉的有效供給,為棉紡經濟發展打好基礎。當前,棉農*為擔心和希望的是:1、實事求是地實施棉花良種補貼全覆蓋。說是從2009年起擴大良種棉花補貼范圍,覆蓋全部棉田。棉農擔心是否也會像目前有些省實施的生產資料綜合補貼那樣,補貼面積少于實際種植面積,在補貼指標下達后,要經過層層打折后才能到老百姓的手上。2、盡快出臺較為合理的棉花收購*低保護價。去年國家采取增加收儲的辦法來減少棉農的植棉損失,但是由于收儲面狹窄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棉農根本未能從中受益,而且這種辦法離棉農實在太遠。希望國家能像重視糧食生產一樣重視棉花生產,在播種之前出臺棉花收購*低保護價,好使農民早一點吃到“安神丸”。3、穩定全國棉花種植面積的措施早出臺。時下離棉花播種雖有幾個月時間,但春節一過恢復農事就到了二月末,在射陽三月制缽四月播種,既是農時安排也是棉農習慣。國家有關部門既已提出穩定全國棉花的種植面積,棉農認為其中必有利好的政策和措施,能否讓農民也好有個“早知道”,以更好的調整安排自己的棉花種植計劃。(射陽縣棉花協會 陳占龍)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