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有奶喝”轉向“喝好奶”
2020年11月,在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上,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團隊發表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
在過去30年里,中國人越來越高。19歲男性平均身高為152 0173 3840.7cm,增長將近9cm,全球排名第65位,成為全世界身高增長*快的群體之一;中國女性平均身高以163.5cm超過韓國的163.2cm,增幅排名全球第三,東亞位列**。
中國人身高為何“蹭蹭蹭”往上漲?在《中國兒童青少年飲食行為對身高影響的多水平分析》一文中給出了答案——牛奶對身高生長在兒童青少年發育早期影響突出。
一杯牛奶強壯中國人,而一杯牛奶的背后,中國乳業始終跌宕。
如今,牛奶制品已成為消費者暗合身體記憶的普遍消費習慣。在巨大的消費需求下,催生出6000億市場已呈現三大競爭格局:伊利、蒙牛穩站**梯隊,光明乳業、三元食品和希望乳業位于第二梯隊;地方性乳制品企業位于第三梯隊。
與此同時,疊加新消費趨勢變化,一些新銳品牌如卡士、簡愛、一只酸奶牛等,也試圖擠進乳制品行業分得一杯羹。而就在近日,“認養一頭牛”更傳出上市消息。
從投資角度看,新消費品牌的發展,在于市場多變的需求作為支撐,這也是國內新乳企沖擊資本市場的底氣。但在“雙寡頭領跑、藩王割據”的時代,這些新乳企的前景可能并不寬暢。
?乳業“新銳”打造大單品
近年來,中國迎來一輪新消費浪潮。新生代消費者無論是消費能力、消費行為還是消費觀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以在1995-2009年出生的Z世代為例:據統計,人口規模已達2.75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9%。而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與家庭收入的增長,相對優越的環境也造就了這代人更加個性更多元化的消費力。
基于這一背景,在飲品方面涌現了一大批符合Z世代興趣所在的新消費產品,這也是三頓半、元氣森林、鐘薛高等新品牌集中大爆發的原因。
而在乳制品領域,同樣傳遞著這些變化。據《2021中國奶商指數報告》數據顯示,以80后和90后為主要構成的中青年群體奶商指數得分相對較高,00后的奶商指數在過去一年增速迅猛。他們正養成每天喝奶的習慣,并由“有奶喝”轉向“喝好奶”。
傳統乳企敏銳捕捉到了這一機會,借機突圍破局,新銳企業也乘勢崛起,欲取而代之。
此前,元氣森林**引爆“零糖”概念,蹭著飲品行業的熱度,簡愛推出了零糖酸奶系列獲得成功后,樂純、卡士等新興品牌也紛紛跟進。
這就帶來了新乳企品牌的*突出特點——從誕生之日起,就主攻高端酸奶賽道。
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酸奶市場空間足夠巨大,競爭遠沒有常溫奶市場激烈。
根據行業人士此前預測,2020年乳制品市場空間接近6000億元,其中常溫白奶1000億元,酸奶1500億元,奶粉1800億元,低溫鮮奶400億元,奶酪空間90億元,其它產品100億元。
另一方面,相較于液態奶中的鮮奶和常溫奶,酸奶入局門檻相對較低,也容易打造爆品。
圖源:pixabay
一般而言,鮮奶和常溫奶口感大同小異,很難做出產品差異化。而酸奶有口感、風味的區別,可以依托爆款單品迅速建立產品矩陣。
以一直廣受高質量女性青睞的高端酸奶品牌代表卡士為例,它在傳統酸奶產品基礎上進行了配方優化和功能性創新,進一步向“功能化”“零食化”方向延展,掀起了一場關于高端化酸奶革命。
短短幾年,入局高端低溫酸奶的品牌和產品迅速起量,曾經低溫展柜上陳列的酸奶改頭換面。價格也水漲船高,單杯售價已經普遍上升至6.8-16.8元,高端化趨勢日益明顯。
根據里斯咨詢數據顯示,在2019年高端低溫奶酸奶貢獻了近7成的總銷售額,高端酸奶成為一匹黑馬。簡愛酸奶近五年內實現平均每年155%的增長,年銷量達到剛起步時的57倍。
“花式營銷”難敵巨頭
在中國當下液態奶市場,70%以上份額都由常溫奶占據,低溫鮮奶和低溫酸奶的市場份額只有15%左右。而在這當中,伊利和蒙牛稱霸常溫奶、地方奶企分割低溫奶,這一格局一朝一夕難以撼動。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在行業的激烈競爭之下,整個乳企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同質化和內卷化。從5個月前,由熱門綜藝《青春有你3》引起的“倒奶風波”中就能窺探一二。
在常溫奶之外,低溫奶這一賽道上的熱鬧“風景”自然吸引了巨頭們的駐足。
圖源:食研匯低溫奶測評
公開數據顯示,低溫酸奶和低溫鮮奶近五年復合增速分別為CAGR15.43%、CAGR9%,而整個乳品行業過去五年的年復合增速為3.7%,低溫奶的增速超過了行業整體的增速水平。尤其是新銳品牌引爆的高端化酸奶賽道,由此也迎來了傳統乳企巨頭們的涌入。
目前,伊利、蒙牛、光明、新希望乳業等巨頭先后進入低溫酸奶賽道,同樣主打功能性、休閑性。多個品牌涌入賽道,高端低溫酸奶新品琳瑯滿目的同時,促銷走量、低增利的情況屢見不鮮,價格戰也一觸即發。
根據國金證券草根調研數據顯示,低溫酸奶依然采取較多促銷活動,包括買贈、多瓶購買優惠等。君樂寶純享、酸牛奶促銷價維持在 6-7 折左右,伊利暢輕促銷力度為 5-7.5 折,蒙牛冠益乳大多以 8-9 折價格售賣,簡愛酸奶在上海地區促銷力度達到 6-7 折。
事實上,相比于成熟乳品品牌,新銳低溫酸奶品牌溢價能力有限,低價促銷更是難以長期承受的重壓。
值得一提的是,單一低溫酸奶品牌在存量和增量并存的市場中競爭激烈,尤其對簡愛、卡士這類新銳乳企品牌而言難以獲得較高市場份額,一面被動承受降價促銷的壓力,一面難以**優勢在產品中脫穎而出。新乳企們并非沒有意識到這一問題。
早在品牌發展的初期,這些新品牌緊抓住UP主、KOL和明星認知新品的關鍵觸點,在小紅書、B站、微博、抖音等視頻平臺進行營銷傳播。試圖以新消費品牌的姿態迎合Z世代“種草”喜好。
以簡愛為例,這家僅誕生6年的“網紅品牌”在抖音上用0糖酸奶做場景教育;在微博做定向人群包投放,觸達高知女性群體;隨后又邀請朱亞文成為旗下‘父愛配方’產品的代言人、邀請國際超模杜鵑打造高端時尚的酸奶單品。一套組合拳下來,2020年簡愛銷售額上漲超70%。
圖源:簡愛公眾號
與此同時,在渠道端,借助便利店和物流快遞行業的蓬勃發展,這些新銳品牌一邊布局線上,一邊進駐盒馬、羅森和全家等中高端零售終端場景,避開與伊利、蒙牛、光明等傳統豪強正面競爭。此前“認養一頭牛”已宣稱,年銷售額達到20億元。
但資金、渠道、品牌都不缺的巨頭進場后,對于單個低溫酸奶品牌或產品而言,若想實現增長,要么在銷量不變基礎上提升售價,要么在成本不變的基礎上提升產品競爭力搶占其他品牌份額。顯然,對新入局者而言,這就像一個60公斤級拳擊選手,來到了90公斤級陣營,情況不容樂觀。
*終的結果就是,高端低溫酸奶的紅利期不斷收窄,卡士、簡愛等亟需從“單一業務風險”帶來的增長困境中突圍。
黑馬殺出可能性小
如今,在消費升級、健康意識提升趨勢下,人們對乳品也提出了“新鮮”的需求。凱度消費者*新調研數據顯示,低溫鮮奶在2020年的品類滲透率增長了7個百分點,這樣的滲透率增幅在快消品行業中并不多見。
而對比加拿大、英國、美國、日本等國,巴氏低溫奶市場份額都在99%以上,增長潛力巨大。
更為關鍵的是,在常溫奶上的“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政策扶持,在低溫奶上再次上演。
中國奶業協會副秘書長李棟7月24日披露數據顯示,國家“學生飲用奶計劃”在目前日均供應量2130萬份常溫液態奶的基礎上,推行低溫巴氏殺菌乳、發酵乳等學生奶新品類試點,已有16家企業、25家工廠生產的低溫巴氏奶和發酵乳進入學校。
種種利好之下,低溫奶正在成為新品牌搶占增長紅利的下一個風口。
客觀來說,低溫鮮奶和低溫酸奶的生產、奶源、物流、渠道、消費群體是可以復用的。低溫乳品新品牌從酸奶拓到鮮奶,確實是一條可以降本增效地實現增長的嘗試。
但問題也在于,低溫鮮奶市場比拼的是奶源地、市場反應效率、品牌影響力、市場覆蓋面等方面的長遠競爭力。在當下低溫鮮奶市場的紅海競爭中,新品牌的壓力會更大。
例如,光明優化奶牛品種推出娟姍鮮奶,使原奶本身含有更多的營養;君樂寶優化生產工藝推出INF(超瞬時浸入式殺菌)鮮奶,在巴氏奶基礎上擴增了品類——INF奶,保留活性營養的同時保質期可長達19天。
反觀在短時間內爆火的新銳品牌都擺脫不了一個共性的問題——產品的核心競爭力。
在今年7月《新京報》的一份報道中,卡士、簡愛同時推出了自有鮮奶產品,一個宣稱“沒喝過卡士鮮奶等于沒喝過鮮奶”,一個宣稱“歷時300多天,干掉5個產品經理,只選擇*標準的75℃巴氏殺菌工藝”。
前者宣稱的“荷蘭純種荷斯坦奶牛”已是國內多數奶牛養殖場的標配,而業內目前公認的“高端”奶牛品種為原產自英吉利海峽的娟姍牛;后者宣稱的“*標準的75℃巴氏殺菌工藝”,在鮮奶行業也已不是**滅菌技術。光明、新希望、三元部分巴氏奶產品的殺菌溫度已降至72℃,工藝更高。
再以傳出上市的“認養一頭牛”為例:其推出的基于“A2型奶牛”的“A2β酪蛋白純牛奶”產品,其實早在2017年6月,三元乳業就已做出過嘗試。
不容忽視的是,由于低溫奶對生產、運輸、存儲等方面的專業要求較高,每個區域龍頭品牌在各自大本營及其周邊市場,占據著不可匹敵的滲透率和鋪貨率。
中國乳企的競爭,本質上還是一種對奶源、牧場、渠道、品牌等綜合實力的全方位考量。對于在某一細分領域快速崛起的網紅新乳企而言,要么是通過跨界,攫取細分領域*前沿的那一段紅利。一旦定位專心做乳業,這必定是一條漫長且艱辛的道路。
乳業的未來無疑一片光明,而新品牌中能否再次殺出一匹黑馬,可能性正在縮小。
文章來源于財經無忌,作者蕭田,轉載已獲授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