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可以把生產主體管理、種養過程管控、農藥獸藥殘留自檢、產品帶證上市、問題產品溯源等措施集成起來,結合帶證農產品抽樣檢測工作,能有效提高合格率,使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成為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新名片。目前盡管總體推進迅速,但不同生產主體、產地和市場推進進度不平衡,還需采取措施鼓勵銷區批發市場與產區共建農產品合格證制度。
進市場的農產品在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聯動方面有了新動向。農業農村部日前表示,全國已開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2.2億張,將更大力度推進合格證制度全面試行。
圖源hippopx
質量安全的新名片
日前,6頭共計3680公斤肉牛從江西省新余市洪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珠珊肉牛養殖基地出欄,隨行的還有一張特殊“通行證”——食用農產品合格證。今年,基地銷售出去的肉牛,每批都帶有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標注上了數量(重量)、生產者聯系方式、產地、日期等,還有生產者蓋章或簽名。洪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小青說,有了合格證就像上了一個保險,既擴大了品牌聲譽,也利于維護消費者權益,銷售形勢也越來越好。
去年12月,農業農村部在全國部署啟動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目前,2760個涉農縣均開展了試行工作,試行范圍內生產主體覆蓋率達到35%,已開具合格證2.2億張,帶證上市農產品4670.47萬噸。各地就試行范圍內的新型生產經營主體開展大摸底,全國有18.7萬家新型主體已開具使用合格證。20個省份探索將小農戶納入試行范圍,8個省份增加茶葉、食用菌等為試行品類,11個省份鼓勵有條件的生產主體開具電子合格證。
在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看來,這是農產品生產者在自控自檢的基礎上,自我承諾農產品安全合格上市的一種新型農產品質量安全治理制度,可以把生產主體管理、種養過程管控、農藥獸藥殘留自檢、產品帶證上市、問題產品溯源等措施集成起來。“前提是自控自檢,就是生產者在種植養殖過程中,要落實質量安全措施。核心是自我承諾,內容集中在三點:沒有使用禁停用藥物及非法添加物,遵守了安全用藥間隔期和休藥期規定,對合格證的真實性負責。”
各地在試行合格證的同時,并沒有放松日常監管工作。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上半年部省兩級均組織開展了帶證農產品抽樣檢測,合格率達到99%。在合格證推行過程中,各地探索形成了一些模式,有的推行“行業協會+第三方檢測+合作社+農戶”的試行方式;有的將合格證制度與信息化、產業扶貧、農業保險等工作捆綁推進,拓展了合格證應用場景;有的發動標桿企業帶動種植養殖戶,落實質量措施和規范開證。
與追溯工作協同展開
連日來,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南潯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通過浙江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實時對追溯主體合格證使用情況進行監督管理,對主體農產品抽樣進行農藥殘留快速定性檢測。今年以來,南潯鎮建立鎮村兩級監管機制,安排了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協管員,結合農安南潯App負責對本村的規模主體進行巡查,截至目前累計接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共21家,覆蓋了所有區級以上家庭農場、示范性合作社以及龍頭企業。
為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與一品一碼追溯并行制度,確保上市農產品賦碼出證、憑證銷售,實現全過程可追溯,福建省福州市農業農村局全力推進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與一品一碼追溯并行制度落地見效。目前,全市累計152 0173 3840家生產主體納入省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與一品一碼追溯并行系統監管,農產品賦碼出證169681批次,基本實現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體系運行有效,食品安全狀況根本好轉,人民群眾吃得健康、吃得放心。
“現在很多地方搞追溯平臺建設,有的既在抓追溯、又在推合格證,兩者是什么關系?”于康震表示,兩者都可以解決農產品來源問題,但是又有區分。合格證針對種植養殖生產主體,目標是壓實主體責任,重點強調“三個承諾”,是對上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本要求。因其附帶了主體信息,有一定的溯源功能。追溯需要有一定的信息化條件,是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鏈條追溯。兩者要求不同,關注環節不同,側重點也不同。
中國社科院農村所產業經濟室主任劉長全表示,現在有的地方在追溯平臺上加載了合格證開具模塊,有的運用微信小程序、智能一體機等手段,方便了電子合格證的開具。建議各地將信息化與便捷化結合起來,提高開證收證查證效率。同時要更多運用市場化手段,通過產銷對接、價格增值等提升帶證農產品的市場認可度。
推進進度仍不平衡
盡管總體推進迅速,但不同生產主體進度還不平衡。企業開證覆蓋率達到50%,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覆蓋率在30%左右。專家分析,大企業質量控制能力比較強,合格證開具有基礎;中小生產者質量自控能力弱一些,試行進展也慢一些。同時,產地和市場推進不平衡。在生產環節,全國各市縣都在推進合格證開具;在市場環節,與生產基地聯系緊密的銷售渠道,如建有直采基地的超市電商、自營品牌農產品銷售門店等,帶證農產品多一些,但銷區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帶證農產品則少一些。
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副總經理王帥介紹,市場將農產品產地證明及合格證模板進行合并,制作統一的食用農產品合格證樣式,并要求市場自有種植養殖基地的經營大戶在自己的基地產出時**使用合格證。“對于其他經銷商或者首次到新發地經營的商戶,我們會提供合格證模板并要求他們下一次到新發地交易時提供合格證,通過他們延伸到產地,讓經銷商在產地進貨時主動索要合格證。截至目前共收取1.4萬余張合格證,已出具約2000張。”
“目前,海口市已建立主體名錄945家,占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的80%。”海南省海口市政府副秘書長楚伏曦說,海口要求村級農產品檢測站無償為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提供農產品采摘前農藥殘留檢測服務。產地收購商和運銷商必須先出具《食用農產品合格證》,鎮級農產品監管站才對其申請出島農產品進行抽樣檢測,出具《海南省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報告單》,通過運銷環節監管倒逼生產主體實施合格證制度。
去年以來,江西省將全面試行這一制度作為推動生產主體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從根本上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重要舉措。目前,全省共有86個市、縣(市、區)開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試行工作,累計出證788萬張次,附帶電子打印的合格證上市農產品1386萬噸。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朱新華說,江西省將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試點工作作為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三項重點任務之一,按照“全省一盤棋”要求,統一合格證基本樣式、試行品類、監督管理,力爭通過3年時間,實現食用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出具合格證全覆蓋。
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會長張玉香說,協會及會員單位引導市場主體建立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索取查看機制,分級分層對經銷商開展宣講培訓,確保掌握合格證內涵要義和開具要求。同時,構建多方合作機制,鼓勵銷區批發市場與產區共建農產品合格證制度,協同開展合格證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化建設。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