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養殖蛙類產業分會成立大會在江蘇省海安市舉行。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主辦的此次大會,旨在讓蛙類產業進一步明確了管理歸屬,步入正軌。
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一級巡視員李書民強調,2019年,中國蛙類產量60萬噸,價值2000億元,發展迅猛,但技術落后、疫病防控、藥殘超標、尾水排放等問題十分突出。他希望通過分會為推動蛙類產業規范有序生產做出貢獻。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表示,希望分會協同行業內成員,通過行業自律解決問題,出臺行業規范和標準,制定市場準入條件,實現蛙類產業規范生產,合作共贏。
圖源pixabay
“中國蛙類產業發展是由市場拉動的,且只有短短10年,諸多原因造成了行業無序發展。尾水排放導致的環保問題、高密度養殖帶來的食品安全等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蛙類產業發展的兩大痛點。但同時,市場需求巨大,與小龍蝦產業相比更具有全季特征,未來前景廣闊。”江蘇中洋集團總裁錢曉明在致辭中表示,為解決行業痛點、規范發展蛙類產業,中洋集團已經有所探索,建立了從下游市場、中游加工到上游養殖的全產業鏈模式,但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不能單靠一兩個企業,而是需要相關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江蘇省農業農村廳漁業處劉小維表示,蛙類作為江蘇的特色養殖水產品,在養殖端形成了一定規模,消費端深受年輕群體喜愛,前景巨大。養殖蛙類產業分會的成立,將對進一步規范和提升蛙類養殖、流通以及加工等蛙類產業鏈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此次會上新當選養殖蛙類產業分會會長的江蘇中洋生態魚類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大勇表示,分會將從3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充分發揮分會在政府和企業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二是完善行業產業鏈,從上游養殖、中游加工、下游市場各環節展開科研攻關,通過產業鏈優勢為供應鏈賦能,以縱向合作、橫向交流,推動產業規范發展;三是開展蛙類保種、育種、新品種開發等科學研究。劉大勇在會上宣布了養殖蛙類產業分會的組織框架,常務理事、理事及會員單位覆蓋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11個省份,形成以牛蛙、黑斑蛙、棘胸蛙等品種為主體的蛙類養殖、飼料、加工、動保、餐飲和貿易企業為成員的分會框架。
在產業對話環節中,劉大勇及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孟智斌研究員、集美大學水產學院院長張春曉、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郭異忠、天貓生鮮負責人沫海等相關人士,圍繞生態安全保護、養殖規范和產品品質、科技促進產業發展、新零售模式等熱點話題展開了探討。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