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0 來源:互聯網
食品商務網訊 2018年5月11日—5月13日,以“整合贏未來·健康在腸道”為主題的2018中國腸道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成功召開。大會聚焦腸道菌群、復雜腸病、代謝病、創新藥械研發、食品科學等領域。中國工程院樊代明院士、中國疾控中心高福院士、中科院亞熱帶所印遇龍院士、中科院動物所魏輔文院士、Dusko Ehrlich、John Baines等國內外**專家齊聚一堂,為現場2500多名參會者累計帶來近百場“純干貨”的學術報告。
本次腸道大會針對人體健康部分,集中探討了腸道菌群和人體健康之間的微妙關系。其實,腸道的健康狀態直接決定著人體的健康水平,而調節與維護腸道健康狀態*直接的途徑就是——合理補充益生菌。因此在本屆腸道大會上,眾多專家學者對益生菌有益腸道健康這一話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其實,菌株是決定益生菌品質高下的關鍵,好的菌株能夠保持活性狀態到達腸道,增加體內有益菌的數量,從而發揮各種益生功能。然而,近代在益生菌菌種的產業化中,歐美國家的益生菌產品長期壟斷了中國市場,導致我們的消費者長期食用的都是國外公司的菌種。正如央視新聞頻道在今年4月份對“我國啟動腸道微生物系統研究項目”的報道中指出“少數民族眾多,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差異巨大,中國人腸道微生物的功能、代謝機制并不完全相同,借用歐美等國家的數據開發食品、藥品等都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中國人的腸道微生物調節依賴國外的益生菌,這本身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所以“中國菌”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成為我國益生菌產業發展亟待突破的瓶頸。
不可否認的是,就如前段時間美國在半導體產業的威脅,給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沒有自己的中國芯,永遠只能提心吊膽。同理,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在關鍵菌株研發方面,我們同樣也只能受制于他人。菌株研發關乎科學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因此,在有益我國人民健康的益生菌領域,同樣也迫切的需要創新出真正屬于自己的“中國菌”。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論壇中,益生菌領域科學家、教育部“乳品生物技術與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和平教授,現場發表了《益生菌通過腸道菌群結構和代謝從而實現其功能》的研究報告,讓中國自有原創菌種再次引發各界關注。
其實,近年來,隨著腸道微生物科學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化,我國在益生菌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顯著成果。早在2008年,我國科研團隊就獨立自主的完成了中國自有原創菌種干酪乳桿菌Zhang(干酪張)全基因組的研究,標志著我國益生乳酸菌的研究進入了基因組時代。
(干酪張(L. casei Zhang)全基因組圖譜)
在今年的3月31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益生菌分會主辦、北京科拓恒通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益生菌?腸道菌群與健康高峰論壇”上,投資2億元的中國人腸道微生物系統研究項目正式啟動,引發央視記者等權威媒體的報道。
直至今日,全亞洲*大的乳酸菌菌種資源庫(7060株)在中國建成,在實際的生產與應用方面,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菌”經科拓恒通等中國企業,已全面實現產業化,各類優質的“中國菌”轉化成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益生菌產品,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健康醫療、畜牧養殖和農業種植等領域。
我們不難看出,益生菌領域的“中國菌”,不管從前端的研發與菌種資源庫的建立,還是到后端的生產應用,真正的實現產業化,整個自主研發生產的思路現已逐漸清晰。
本次腸道健康大會,“中國菌”再次令人矚目,相信在產、學、研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真正屬于中國自主創新,利益億萬國人的“中國菌”,終將發展壯大。同時,必須明確的是,在這條創新路上,永遠沒有終點,不管未來還是現在,我們要走的路還很漫長。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