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5年來纖維消費的發展情況
近15年來中國纖維消費的發展可分為兩個階段: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以前的10年和以后的5年。在152 0173 3840年,纖維消費總量為870萬噸,包括棉花、化學纖維和毛麻等其他天然纖維。其中,棉花為480萬噸,化纖為340萬噸。到2001年,總纖維消費數量增加到1480萬噸,比152 0173 3840年增加了近70%。其中棉花消費僅僅增加了13%,達到540萬噸,主要是在2000-2001年間增加的。而化纖消費從340萬噸增加到850萬噸,增幅將近150%(表1)。
從152 0173 3840年到2001年,造成纖維需求增長的關鍵因素是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其從270萬噸增長到760萬噸,增加了將近180%。與此相對照,國內消費從640萬噸增長到920萬噸,增幅僅為43%。棉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在其中占據主要的比重。棉紡織品和服裝的凈出口增加了220萬噸,占凈出口總量的45%。由于紡織廠棉花消費僅僅增加了60萬噸,因此,出口的增加來自國內消費的減少。2001年,國內棉花消費僅僅為270萬噸,比152 0173 3840年減少了80萬噸。按人均數量計算,棉花消費從152 0173 3840年的3.4公斤降低到2001年的2.6公斤。造成這種減少的因素可能有多種。但是對于國內棉花生產的高保護,其導致棉花價格提高,可能是妨礙棉花消費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2000年和2001年,有幾個重要的變化。**是2000年中國國內棉花市場進行了改革,政府取消了對棉花的價格支持。在改革的過程中,供銷社系統的棉花收購企業進行了改制,走向商業化;多渠道的棉花收購和銷售獲得許可。在 2001, 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這使得中國可以享受紡織品與服裝協定所帶來的利益,同時也通過進口關稅配額的方式,加大了棉花市場的開放程度。這些情況都對纖維消費需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紡織品與服裝的貿易一直是通過配額的方式進行的。在配額制度下,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的出口受著嚴格的配額限制。配額導致了進口國紡織品和服裝價格的抬升,限制了消費需求。當配額取消之后,較低的進口價格導致了較高的進口需求,出口國可以不受限制地擴大其出口。此外,那些比較優勢較強的出口國還可以擠占那些比較優勢較弱的出口國的市場份額,這是由于這些國家已經不再享受原來的配額優勢。進口需求的增加和市場份額的擴大,可以使得那些具有較強優勢的國家大幅度增加其出口。由于勞動力成本較低,紡織工業的規模較大,中國在世界紡織品與服裝市場上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中國的紡織品與服裝出口發生了大幅度增加,2005年達到了1450萬噸,比2001年增加了91%。這相當于增加了1200萬噸的紡織纖維消費。考慮到世界紡織品與服裝貿易的總量約為4500萬噸纖維當量,中國纖維消費的增加是非常顯著的。棉紡織品和服裝的增長的幅度更大,從2001年的360萬噸增加到2005年的720萬噸,四年時間就增加了100%。與此同時,化纖紡織品和服裝繼續增長,到2005年達到了670萬噸的歷史*高水平,比2001年增加了90%。在紡織品和服裝出口總量中,棉制品的份額從47%增加到了50%。在2006年,這樣的強勁增長趨勢還在持續。根據中國海關統計資料,2006年上半年紡織品與服裝出口比前一年同期增加了20%以上。由于美國和歐盟對來自中國的某些紡織品和服裝重新實行了配額,中國對這兩個地區的出口增長出現了下降。對那些沒有配額限制國家如土耳其、墨西哥和韓國的出口繼續增長,并超過了歐盟和美國限制的不利影響。
在2005年,中國紡織企業的棉花消費達到了950萬噸,比2001年增加了近80%。由于國內棉花生產只有580萬噸,將近370萬噸的缺口通過進口增加和庫存減少得以彌補。在2006年的上半年,棉紗的生產量達到了770萬噸,比2005年同期增長了19.2%。如果這樣的增長趨勢繼續發展,紡織企業2006的棉花需求將會達到1150萬噸。由于2006年的國內生產預計達到650萬噸,因此會出現500萬噸的缺口。因此,在2006年上半年,棉花進口增加了100%,達到了250萬噸。
化纖的消費也發生了顯著增長,2005年達到了一個歷史新高,為1580萬噸,比2001年增加了86%。在2006年上半年,化纖的生產量為960萬噸,比2005年同期增長了16%。按此增長趨勢,2006年全年化纖的產量會超過1800萬噸。由于化纖的出口只占生產總量的2%-3%,2006年化纖消費將達到1750萬噸,比2005年增加11%。
纖維消費的強勁增長是以加工能力的迅速擴張為基礎的。2001年以來,紡織業每年投資的增長超過40%。2006年上半年的投資總額是11.5億美元,比2005年同期增長46%。大部分投資是由私人和外國投資者投入的。從投資建設到開始生產所需要的時間短得令人吃驚。例如,魏橋集團僅僅用了3年,就建成了世界上*大的棉紡織廠,使得其生產能力從以前的50萬噸增長到2005年的100萬噸。中國棉紡織廠的數量從2000年的2300個(1500萬錠)增長到2005年的5300個(5700萬錠)。2005年的生產總能力是1500萬噸,實際生產了1400萬噸,其中棉紡織品占了67%。到2006年7月末,紡紗總產量達到了922萬噸。按此趨勢,2006年全年的紗總產量將達到1580萬噸,比2005年增長10%。
化纖的生產量也快速增長,尤其是2000年以來。2005年的化纖生產量達到了1580萬噸,幾乎是1990年的10倍。2006年,為了適當遏制投資的過快增長,中國政府嚴格了銀行貸款條件,對紡織品出口退稅的優惠減少了兩個百分點,并鼓勵紡織企業到海外投資。然而,即便沒有新的投資,在過去兩、三年的投資建成投產后,生產能力也將至少擴大20%。因此,在今后兩、三年內,棉紗的總生產能力將達到1900萬噸,化纖的的生產能力將超過1800萬噸。如果目前的織布與棉紗加工比例保持67%不變,中國的棉花消費能力將在兩、三年內達到1270萬噸。
國內纖維消費及其影響因素
導致中國紡織業加工能力迅速增加的原因,除了紡織品和服裝的出口之外,國內纖維產品消費的增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尤其是自2001年以來。實際上,國內消費的迅速增加也的確是被認為紡織業與服裝業投資增加的重要原因。在152 0173 3840-2001年期間,人均纖維消費量平均每年增加2%,從152 0173 3840年的5.5公斤增加到2001年的7.4公斤。這一期間的增長同近5年相比較,明顯為小。國內纖維產品消費的增長在2001-2005年期間達到了創記錄的水平,平均每年為10%。2005年,這種纖維產品的人均消費量達到了10.9 公斤,比2001年增長了3.6 公斤。 國內棉花產品需求的增加更具有重要意義。 棉紡織品的消費總量和人均消費量從152 0173 3840年起就扭轉了下降的趨勢,并開始增長,尤其是在2004年和2005年發生了非常顯著的增長。2005, 國內棉制品的消費達到了380萬噸,是史無前例的創記錄水平。人均棉制品消費量在2005年為2.9公斤。這個水平雖然比152 0173 3840年的水平低,但是比2003年高出68%(表1)。 根據*近的估算,人均棉制品消費量在2006年將會達到3.4 公斤,成為歷史*高水平。以前的人均國內棉制品消費水平為1982年的3.3 公斤。
國內化纖消費也非常重要,并且其在纖維總消費中的比例自152 0173 3840年以來顯著增加。事實上在*近25年內,化纖產品增加是人均纖維增長的主要原因。2005年國內人均化纖產品的消費是7.5公斤,比2001年增加了2.9公斤。2005年, 化纖產品在全部纖維消費中所占比例將近70%,遠遠高出152 0173 3840年的36%。在2006年的上半年中,化纖紡織品和服裝比上年同期增長了16.4%,這意味著2006年全年的人均化纖消費將達到8公斤。
纖維*終消費的變化解釋了中國國內纖維消費變化的原因及制約因素。中國的纖維*終消費主要是由服裝、家用品和工業用品三部分構成。在這三部分中,服裝消費增長較快,尤其是近幾年,2005年占全部纖維消費的60%。根據中國統計局數據,服裝消費額的增長幅度2003年為14.6%, 2004年為20.3%,2005年為24.8%。2006年上半年,服裝消費額增長了20%。盡管按貨幣額計算的增長幅度可能超過了按重量計算的增長速度,近年來的增長趨勢卻是毫無疑問令人鼓舞的。而在1996-2002年期間,服裝需求幾乎沒有增長。進一步細分,服裝消費額中,襯衣和T恤估算占30.4%,女裝占24.4%,針織服裝占13.5%,牛仔褲和上裝占12.7%。 其中女裝增長的速度*快,其消費額的增長速度在2003年為19%,2004年為26.4%, 2005年為 25.7%。
毫無疑問,收入增長是中國纖維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根據中國的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家庭調查,2005年全國平均城鎮居民的人均收入達到了10,493元,比2000年增加了67%,比1996年增加了117%。農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增長速度比城鎮居民的低,2005年比2000年增長了44%,比1996年增長了69%。 2005年,城鎮居民的人均服裝消費額為801元,比2000年增長了60%,幾乎是1990年的5倍。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顯著低于城鎮居民,其服裝消費水平也要低得多。2005, 農村人均收入水平為3255元,相當于城鎮居民水平的31%,農村人均服裝消費為148.5元,相當于城市居民的19%(表2)。城鄉消費抽樣調查也進一步證實了收入對服裝消費的重要影響。據調查,大約60%的月收入在5,000 元以上的城市家庭購買襯衣和女裝的花費在200元以上,但72%的農戶購買同類產品的花費不到80元。
服裝類的價格在1996-2001年期間是下降的,這解釋了為什么居民在此期間服裝消費不變乃至稍有下降,而人均纖維消費卻有所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的上述調查,低收入家庭對于價格變化比較敏感,趨向于購買降價的服裝而不太考慮款式的時尚。不過,中等收入的消費者尤其是25-45歲的城市女性,大約將收入的30%用于服裝消費,并且對款式時尚和產品質量更加重視,而不是僅僅考慮價格因素。
近年來,家用纖維制品,包括窗簾、毛巾、被子、桌布等,對于國內纖維消費總量增長的貢獻,比服裝還大。這主要是因為2000年以來房屋建設市場的蓬勃發展。在2000-2005年期間,新房屋的建筑數量每年增加將近5億平方米,超過90年代平均速度的一倍以上。房屋建筑的迅速增長刺激了家用品的增長。據一項*新調查,82%搬入新居的家庭購買新的窗簾以及其他纖維制品。此外,63%遷入新居的家庭花費4000元以上用于家用纖維產品,5%的家庭花費超過2萬元。由于新建居民用房的增長,拉動了家用纖維制品近年來每年增長30%以上。此外,旅游業的迅速擴張帶動了旅店業的發展,這也增加了近年來對室用纖維制品的需求。據估計家用纖維制品消費在2005年達到380萬噸,比2000年增加了134%。因此,家用品在國內纖維消費總量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9%增加到2005年的30%。出于數據的局限性,無法獲知家用制品中棉花與化纖的比例。不過,通過實地考察,可以看到化纖廣泛地用于窗簾、桌布和裝飾等,而棉花及產化纖的混紡品主要用于被子和毛巾。
在纖維消費總量中,工業用途占了約13%,這個比例自2000年以來保持不變。2005年,工業用途的纖維消費大約為180萬噸,比2000年增加了60萬噸。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對于工業用纖維的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
總體上看,國內纖維消費的三大部分都發生了增長。家用品纖維消費增長的幅度*大,主要原因是新房的建筑和旅游業的迅速發展。服裝消費在總纖維消費中的比重下降,從2000的68%下降到 2005的57%。不過,就**數量看,服裝消費也發生了顯著的增長,在2000-2005年間增長了230萬噸。此外,由于服裝消費在全部纖維消費中仍然占據著*大的比重,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將對整個纖維消費水平起到重要影響(表3)。
國內纖維消費的未來發展趨勢
盡管紡織品與服裝的出口與國內消費都對中國纖維需求有影響,但是國內消費需求的增長對世界纖維市場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由于擁有13億多人人口,中國的人均纖維消費即使發生了不太大的增加,也會對世界纖維市場發生重大的影響。因此,中國國內纖維消費為未來發展將對世界纖維制品的生產、貿易和消費產生深遠的影響。
根據FAO/ICAC 的世界纖維消費調查,2004年世界人均纖維消費為9.7公斤,其中棉花為4.1公斤,占42%。2003以來,中國的人均纖維消費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國的人均棉制品消費2005年為3.5公斤,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意味著中國棉花消費的增長潛力。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隨著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均棉制品的消費水平也提高。許多亞洲新興的工業國如新加坡和韓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棉制品的消費一直在穩定增長。這些國家的人均棉花消費水平大都在6公斤以上。如果中國大陸人均棉花消費水平達到香港的6公斤,則每年需要增加300萬噸的棉花。
盡管中國的人均纖維消費水平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也還是可以繼續增加,因為驅動服裝和家用品需求的動力依然強大。如表2所示,人均收入在近10年中穩定增長,而城鎮居民服裝消費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大體穩定在7%-8%,農村居民為4%-5%。因此,假定這個比例保持穩定,則服裝支出的增長將同收入一致,預計為每年8%-10%。服裝消費占整個纖維消費的60%左右,預計的收入增長將導致在2005年的基礎上,每年纖維消費增長60-80萬噸。應當指出,城鄉在服裝支出方面的差距呈縮小趨勢。2005年,農村居民收入相當于城鎮居民的三分之一,而農村居民服裝消費支出僅僅為城鎮居民的18%。近年來,中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農民的收入,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從2004年開始加快。這導致農民家庭的服裝消支出在2004年增加了10%,在2005年增加了23%。由于農村人口占中國全國人口的60%以上,農民服裝消費的增加將無疑導致更高的纖維需求增長幅度。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人們將需要更好更新的房子。目前房地產建設的繁榮增長將繼續下去若干年,從而刺激對家用纖維品的消費。與服裝業的情況類似,農村區域存在著巨大的增長潛力,其目前在全國市場的份額僅僅為15%。中國政府*近發動的建設新農村政策的目標之一是改善農民的居住條件。這項政策的成功實施將大大刺激農村家用纖維品的需求。
為了估算城鄉居民家庭纖維消費的原料等值,我們使用了2005年的農村家庭服裝與家用纖維品支出調查數據。這種估算是建立在一些有力的假設之上的,包括: (1) 城鄉居民面對著同樣的服裝與家用纖維品價格; (2) 城鎮居民占全體居民的一半;(3) 城鄉居民均等地享用工業纖維品。估算結果(表4)表明,如果農村居民的服裝和家用纖維品的增長速度更快一些,將導致纖維需求的大幅度增長。事實上,如果農村家庭能夠達到目前城鎮居民服裝和家用纖維品消費水平的一半,就需要增加350萬噸的纖維量。這種情況是很有可能發生的,因為城鎮化將把越來越多的農民轉化為城鎮居民,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將不斷提高。
盡管目前出口和國內需求都是造成中國纖維需求大幅度增加的原因,國內服裝與家用纖維品需求的增長將是未來決定中國纖維需求的主要因素。在2000-2006年間,國內纖維需求增長了將近600萬噸。經濟增長和城鎮化進程將繼續刺激對服裝和家用纖維品的需求增長,尤其是對農村居民家庭。根據中國紡織業的估算,中國國內的纖維需求在2010年將達到1800萬噸。由于中國人口巨大,中國國內纖維需求的增長將對世界纖維市場產生深遠的影響。擴大紡織能力方面的投資將能夠滿足未來任何纖維需求增長的需要。隨著中國國內轉變為偏好棉花制品,這將對世界棉花市場產生重要影響。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