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經營平穩 外部壓力加大 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 朱北娜 張曼 一、調查目的及評價體系
中國棉紡織行業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的拉動下,自2000年以來一直快速發展。2007年棉紗產量達到2000萬噸,年均增長17.16%;布產量660億米,年均增長13.4%;棉紡細紗生產能力達9900萬錠;氣流紡(轉杯紡、噴氣紡、渦流紡)206萬頭;織布機達116.73萬臺。全行業快速、健康發展。
然而,對于單個企業來說,發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2007年,棉紡織企業的經營遇到較大的困難。為了對棉紡織企業的經營狀況有一個綜合的了解,棉紡協會在許多企業的支持下,于2007年年中、年未對企業的景氣情況進行了調查。期間也對當前敏感的問題進行了專項調查,同時做出了分析研究。
被調查的企業主要是協會的理事單位,涉及到17個省市自治區,我們認為對全國大中型企業的總體情況有比較好的代表性,對小企業的分析力度略顯薄弱。
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查企業景氣情況并進行分析:即
(1) 對棉紡織行業綜合評價
(2) 企業生產經營總體狀況
(3) 企業主要產品的銷售情況
(4) 內外部要素對企業影響程度
(5) 企業原料及產成品情況
上面5個方面當中還包括1~5個分項內容,從不同的角度評價企業景氣情況。調查對象以企業的主要負責人為主,其中的分析也利用了國家統計局的有關數據,同時還參考了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簡稱企調系統,下同)的年度報告并與我們的調查進行了對比分析。
二、 對棉紡織行業綜合分析評價
1、經營環境
被調查企業的負責人認為企業目前的經營狀況基本平穩,但外部環境的壓力越來越重。企業之間由于地域不同,所處的經營環境、自身條件有較大差異,有一些制約著企業發展的問題相當突出,必須引起各方面的重視。(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企業受訪者認為對2007年底對形勢的評價不如年中,2/3的企業認為2007年的棉紡織行業發展形勢不如2006年,只有2.33%的企業認為比2006年好,可見2007年棉紡織行業經營環境嚴峻。
2、地區經濟效益
下面我們再利用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進行分析對比。(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盡管東部地區各項份額所占比重較大,但各項經濟指標增長相對于中部地區較低一些,由此可以看出,中部地區的企業正在較快發展;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不容樂觀,平均利潤率只有1.39%,資產負債率上升,資金周轉比較困難。
3、市場及盈利狀況(2008年2月調查)
我協會通過對理事以上企業(競爭力強勢的企業)進行調查發現:27.3%的企業已無法承受目前的人民幣匯率;44.4%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出口轉內銷狀況,有的企業完全取消了出口,平均轉移到內銷比重為16.8%;造成內需市場壓力增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率下調,出口受阻,造成的市場相對過剩。****的企業認為出口受阻會嚴重影響內銷產品的價格。
三、 企業生產經營總體狀況分析
1、企業經營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生產經營平穩,表現在產銷依然旺盛,不少企業投資熱情不減,庫存比較正常,在國家節能減排的政策引導下,能耗降低,研發投入逐步增加,創新意識逐漸增強,東部沿海地區仍然是棉紡織生產的主要基地。然而,隨著各項成本的上升,人民幣大幅升值,造成國內競爭激烈,產成品價格同比略有下降,甚至出現了產能相對過剩的現象。(見表3)
從我們對企業生產經營的總體調查情況看,近17%的被調查者認為2007年不如2006年,超過20%的企業認為下半年企業的生產經營不如上半年。
企調系統調查結果顯示,紡織業在人民幣升值及國際貿易摩擦影響下,企業的經營狀況比上年度有明顯下滑,認為經營良好的比認為不佳的下降11.7%。(見表4)
2、行業總體經營狀況(見表5)
同時,從國家統計局統計結果顯示,2007年產銷率97.67%,同比下降0.38個百分點,應該說產銷是正常的,但與2006年相比企業產成品壓力有所加重。中低檔產品生產相對過剩。2/3企業的利潤空間進一步被擠壓,其利潤率低于全行業。而相對來說像魯泰紡織、際華3542這樣的1/3的企業都是典型創新型企業,有著較高的利潤率,拉動了全行業利潤率的增長。
3、地區總體經營狀況(見表6)
從表6可以看出,東部地區的企業發展比較均衡,因此各項指標平均值都較高。除了資產利潤率這個指標以外,其他幾項都是*高的。西部地區發展較差,人均利潤這個指標尤為突出,不到東部地區的1/7。但資產利潤率中部*高。
4、投資狀況
棉紡織行業投資趨向與企調系統的分析基本一致,即由于內需市場需求旺盛,拉動了投資持續上升,經濟運行指標顯示出偏快。下圖是2004~2007年投資軌跡,2005年投資同比增長幅度達到*高點。2005年以來,建廠用地緊張的程度也充分說明投資熱情的高漲。2006與2007兩年投資增幅逐步回歸理性,但投資基數已相當大。
表7是企調系統的調查,從中可見,受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及貿易摩擦等環境影響,企業經營人員將會減少在紡織產業的投資,預計會減少15.5%的投資額;另一方面,調查顯示,紡織行業轉型意愿為所有制造業之首,49.2%的企業希望轉投其他行業,說明紡織經營之困難,許多人都不再想投資棉紡織業。
從協會抽樣調查顯示,排名前50強的企業2007年非主營收入占全部收入的–%,同比上升 %,據了解主要投資房地產、股票、基金或其它產業。
四、 企業主要產品的銷售情況
1、銷售收入逐年增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棉紡織行業規模以上的企業數逐年大幅上升。(見表8)
從表8數據看,規模以上企業數的增長拉動了銷售收入及利潤的增長。然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國家統計局將棉紡織企業歸類152 0173 3840編號,鑒于家用紡織品中生產裝飾用布、床上用品等企業均歸在152 0173 3840類,這類企業因產業鏈較長,產品附加值高,綜合效益好于生產本紗、坯布企業,因此客觀分析棉紡織紗、布生產企業非常有必要。
2、銷售形勢嚴峻(見表9)
表9中三項調查顯示,有25%以上的受調企業認為銷售收入差于上年,有40%的受調企業認為2007年利潤率不如上年度,且年末比年中增加近6%。80%左右的受調者認為出口交貨值與上年持平或差,為保證生產和職工就業,企業則加大國內市場的銷售力度。
3、銷售利潤不樂觀(見表10)
表10結果顯示,71.4%的企業屬持平及盈利狀況,與國家統計局2007年1月~11月統計結果情況基本一致,反映出優勢(較大盈利)企業數量少,是這些企業支撐著行業的效益。大部分企業經營艱難,被調查的企業虧損面達19.9%。
4、出口下降(見表11)
2007年選擇產品出口下降的企業數比2006年多了12.4%,可看出紡織企業受出口退稅、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下,紡織生產企業被迫出口轉內銷,以減少損失。據海關統計顯示,2007年棉紡織產品出口182.39億美元,同比增長10.82%,增幅下降6.13個百分點。
5、銷售形勢變差(見表12)
表12可見,約30%的企業反映主要紗、布產品的銷售形勢同比差于上年,銷售利潤越來越困難,到2007年末對銷售更不樂觀的企業上升5%左右,2007年原材料不斷上漲,各項成本不斷增加,但紗、布產品的銷售價格并沒有上升,許多經營企業只能勉強維持生產,才能保證職工的生活。
五、 內外要素對企業的影響程度分析
(一)外部環境要素分析
1、從緊的貨幣政策
2008年國家將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這對于棉紡織產業發展來說,無疑增加了一個重大的障礙,從2008年2月份,我行業對理事以上單位調查結果發現,70%的企業存在不同程度的貸款緊張現象,企業的融資困難重重。企調系統報告2006年數據顯示,全國樣本中有高達43.1%的被調查企業將貸款難列為影響企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2、人民幣升值影響已顯,出口退稅政策調整對行業影響較大
近兩年來,外貿順差過大帶來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已逐漸成為宏觀調控面臨的一大難題。在兩年前推出匯率體制改革之后,2007年又進行了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這對企業的產品出口價格造成一定的影響,據企調系統報告2007年調查結果顯示51.1%的被調查企業認為價格將會下降,22.6%的企業認為價格持平;不管人民幣升值還是出口退稅政策調整紡織、服裝等制造業都有超過一半的企業認為影響較大或很大,而這個比重是所有制造業當中*大的一個。(見表13)
(二)內部生產要素分析
1、產能利用情況
據企調系統調查結果顯示,2007年與2006年情況類似,不同行業之間產能過剩情況明顯,認為產能過剩比較嚴重的行業主要包括:紡織、醫藥等行業。選擇比重分別為37.6%和43.4%。這與我協會2008年2月調查企業結果基本一致,被調查企業半數認為人民幣大幅升值造成了出口受阻,由此轉為內銷,競爭激烈,造成中低檔產品產能過剩。(見表14)
產能過剩的程度也可以從產能利用率上得到反映,企調系統調查結果顯示,制造業企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為78.5%。我協會2008年2月調查企業開機率平均為80%,其中布機的開臺率更低。
2、企業研發投入情況
據企調系統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研發投入和新產品銷售比重逐年增加,民營企業創新熱情相對較高,創新環境有待改善。被調查企業53.1%的企業經營者認為2007年的研發投入增加,7.5%認為減少,認為“增加”的比認為“減少”的多45.6個百分點。看來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道路上,所有制造業的企業都加快了創新的步伐。
3、人力資源情況
(1)企調系統調查發現,人力資源供應短缺構成了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個嚴重瓶頸。各地企業對當地的人力資源供應情況普遍不滿意,給出的評分很低。無論是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還是熟練工人,都普遍存在供應短缺的情況。相比較而言,企業在當地找到所需要的技術人員的難度更要大于找到管理人員和熟練工人的難度。從企業規模上看,越是大型的企業,受過正規培訓的人員占的比例越高。在不同行業的比較中,紡織業居中間偏下的位置,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行業協會還是企業都應該加大員工培訓的力度。
(2)2008年1月1日,新的勞動合同法正式實施。企業用工的試用期縮短,固定勞動期限,增加試用期工人工資,中止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等一系列條款。由此帶來的是用工成本的大幅上揚,對于勞動密集型的紡織企業來說,帶來的影響會更大。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差別很大,采取一刀切的辦法會出現不必要的負面效應。建議有關部門根據實際操作中反映出的具體問題,制定實施細則,給一些地區和民生能力較低的企業一個合理的過渡期。
六、企業原料及產成品情況
1、原料成本普遍上升,單位產出能耗降低
2007年關于所有制造業企業目前的原料采購價格情況,企調系統調查結果顯示,87.3%的企業經營者認為價格“上升”,比認為“下降”的多85個百分點,這一結果比2006年高10個百分點以上。據我協會2008年2月份的對棉紡織行業調查顯示2007年下半年與2006年下半年相比原料成本平均上升7.9%,有的企業以粘膠短纖為主要原料,其成本上升了40%。
2007年關于所有制造業單位產出能耗情況,24.4%的企業經營者認為能源消耗“下降”與認為“上升”的基本持平,而2006年則是能耗“上升”的比能耗“下降”的多20個百分點,表示國家的節能降耗政策取得明顯成效。
2、產成品庫存增加
盡管生產產品的所有要素成本都在增加,但由于下游影響,棉紡織產品的價格卻穩坐釣魚臺。從統計局統計數字顯示,我國棉紡織行業2007年全行業產銷率略為下降,產成品庫存有所增加。(見表15)
從表15可以看出,全國來看,行業的產成品積壓所占費用同比增長幅度越來越大,東西兩部增幅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其中西部上揚了3.61個百分點,中部地區有所改善,銷售相對較好。據我協會2月的調查顯示,產成品積壓比去年同期高出50%以上的占比重11.4%,高出30%以上的22.7%,從品種來看,布的積壓要比紗嚴重一些,我們也曾給部分企業打過電話,詢問原因,企業表示主要是市場競爭機激烈,產品無力漲價。
七、 預計及政策建議
(一)2008年是更為困難的一年
關于未來的企業經營狀況,企調系統調查結果顯示,紡織、服裝等行業對下期走勢的判斷比較謹慎,認為“好轉”的僅比認為“惡化”的多十幾個百分點。(見表16 )
另據企調系統報告顯示,紡織、服裝、化纖行業未來預期訂貨情況則不甚樂觀,預期訂貨“增加”的比“減少”的僅多不到8個百分點,調查表明,消費需求中的食品和醫療保健消費需求增長可期,投資品需求可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而受紡織品出口受限的影響,紡織品需求趨緩。
我協會的觀點與企調系統結果一致,認為2008年是企業比較困難的一年,這一年紗布產品增幅將會進一步回落,行業開始走向平穩期。
(二)綜合以上內容,提出幾點重要意見如下:
1、企業要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推進創新的步伐,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行業要重視提高“科技貢獻率”和“品牌貢獻率”,以保證企業的持續發展。加大研發投入,減少中低檔產品的生產,自覺地進行產業鏈的整合,增強企業核心競爭能力。我們呼吁所有企業不宜再新增常規紡紗錠,要把粗放的、以規模數量型發展方式向質量效益、結構優化型轉變。
2、行業協會要一如既往做好橋梁作用,除了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如為行業培訓、搭建技術,信息,市場交流平臺等工作,還要及時地向政府反映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困難,為改善企業的經營環境做出努力。目前的滑準稅政策及取消“兩機”進口免稅的優惠政策,對行業負面影響*大,我協會已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映,以期有一定的改善。
3、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加快金融領域改革。
資金融通是企業發展的血液。國家從緊的貨幣政策使得企業通過正規渠道融資變得更加困難。企業資金難以周轉,就必然轉向民間融資。但是民間金融市場未能發展,這方面的籌資渠道還不暢通,相關法律還不完善。這就意味著需要有相關的政策考慮來加快金融領域改革的步伐。
(紡織服裝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