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滑準稅”
中國棉花流通體制改革已經走過了近十年的歷程,棉紡業經濟也持續釋放出積蓄的能量。但似乎一夜之間,中國棉紡業的發展道路長滿了荊棘。一朵棉花的出國旅程何以受阻?稅率的調整為何讓整個產業如臨大敵?紡織業分化之鴻溝為何如此明顯?中國棉紡業產業鏈如何陷入全線困境?本組報道試圖從國際環境變化、調控政策趨緊、總量相對過剩、內部結構亟待調整等方面,層層剖析中國棉紡業近年來困難的原因并給其他產業以啟示。
滑準稅的下調,對紡織企業無疑是個利好的消息。因為在“滑準稅”前面加了“臨時”二字,這在無錫昌達紡織品公司總經理蔡啟明看來,頗具安慰意味。
來自財政部的消息,從2008年6月5日至10月5日,對配額外進口的一定數量棉花實施臨時滑準稅政策,將進口價格較高的高品質棉花適用的從量稅從570元/噸降低至357元/噸,相當于將棉花滑準稅由5%-40%降至3%-40%,并從10月6日起恢復目前的滑準稅。
滑準稅之痛
“棉紡企業生產成本降了一些,但實際意義不大。”6月5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見到赴京考察市場的蔡啟明時,他仍眉頭緊鎖。“由5%-40%降至3%-40%,高等級棉花完稅價格較之前下降213元。”蔡表示,這表明面對紡織企業的困境,國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扶持。但目前紡織企業困難重重,僅213元的成本下降并不會改變企業和行業的運行情況和經營效益。
江蘇省紡織產品研究中心顧問陳正明向記者表示,對配額外進口的一定數量棉花實施臨時滑準稅政策,“投石問路”的意義不言自明,可推測接下來將要實施的其他政策如上調出口退稅率、調整加工貿易臺賬保證金制度等可能對行業產生的影響。
4月中旬,在無錫見到蔡啟明和陳正明時,他們正在為調整進口棉滑準稅而呼吁。他們一致認為,過高的棉花進口滑準稅率使企業不堪重負。2007年配額外進口棉花的滑準稅起始稅率提高了1個點,為6%-40%?大多數月份進口棉加滑準稅后價格已經高于國內棉價,不能給企業帶來原有的價差利潤。
他們給出的數據還有,從2007年10月份開始,相當于429級滑準稅下棉花價格已經高出國內棉花價格600元。近年來國內棉價比國際市場平均高152 0173 3840元/噸左右,其中低等級棉價比印度高4000元/噸以上。這使得大量使用低等級棉的牛仔布行業受到的沖擊*大,造成產品出口下降,部分中小企業出現虧損停產。
“下游紡織工業高度市場化,主要產品都是國際市場定價,而上游棉花仍然實行計劃體制,這讓中國紡織品如何生產?”蔡啟明反問。
陳正明介紹,從今年開始,雖然滑準稅降低了1個百分點,但進口棉價仍高出國內市場1063元/噸,而國內棉價已經比去年同期高出1000多元/噸,按照2006年-2007年數據測算,棉紡織企業進口棉滑準稅率實際上平均達到10%,使紡織品成本大大提高。“大量的紡織品訂單正在或已經轉移到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等國。”
誰是受益者?
如何既保證棉紡企業合理、有效使用進口棉,又保證國內棉花行業不受沖擊,成為國家權衡進口棉政策的主要出發點。記者從中國棉紡協會得知,目前我國紡織企業年用棉量約1200萬噸左右,而國內產量只有不足800萬噸,每年大約有400萬噸的缺口。
“給國內棉花搞一個*低收購價,無論國際價格多低,其稅后價格都保持在一定的價格‘底線’上,可以穩定進口量,不沖擊國內棉花價格。”陳正明介紹,國家在增發棉花配額的同時,從2005年5月開始,對超配額進口的棉花實行征收滑準稅政策,即對進口棉花加征5%-40%的進口關稅。
“這給我們套上了緊箍咒,由于國內棉花的硬缺口,企業不得不付出比國外競爭對手高得多的成本。”蔡啟明說,滑準稅本來是要保持進口棉價與國內棉價持平,但進口棉花征滑準稅后反而大大高于國內棉價,滑準稅已經失去了意義。
棉花是紡織產業的重要原料,占紗布成本的70%,因此棉花政策的任何細微變化都會對我國紡織企業產生*大影響。 滑準稅自2005年實施后,紡織行業一直有異議,但它還是被執行了下來,并且每年都在作調整。
同紡織企業的反應不同,2007年,對配額外進口的一定數量棉花征收6%-40%滑準稅后,不少棉花企業對后市頗為樂觀。河北滄州棉商鄭寶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外棉算上滑準稅后進口價不低于13500元/噸,新疆棉由收儲價格頂著,運到內地也得13500元/噸以上,還沒有算利潤。這使地產棉看漲,對內地棉商是利好。”但也有棉商認為,棉花是紡織原料,要由紡織來消化,二者榮損與共。
無錫紡織工程學會理事長吳志清向記者表示,棉花進口滑準稅的實施,起到了穩定國內棉花價格的作用,也對中國棉花進口量和國際棉花價格指數的波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對于棉農的收益保護卻并不顯著。
而實施棉花進口滑準稅,*大的目的被認為是要保護我國棉農利益。“事實上,每年在發放棉花滑準稅配額之前,棉農手中的棉花大多已銷完,棉農并不能從迅速上漲的棉價中受益。”鄭寶慶說。
平衡與妥協
棉花與棉紡本是在一個產業鏈上,如何在棉農和棉紡企業之間尋求一個更好的利益平衡點,這考驗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
新的滑準稅政策適用期僅有4個月,在在專家看來,“截止日期定在10月初,是為了保護棉農利益。”棉花的特點是集中上市、分散銷售和使用,國內棉花集中上市的時間大約在每年10月份,皮棉的年度供需情況和在交售期間的供需關系直接影響了籽棉的收購價格水平,也影響到近1億棉農的收入情況。
專家表示,6月5日至10月5日正是棉花市場供應青黃不接、棉花供需關系得以體現、新棉大量上市之前的一個時間段,此時調低稅率,是讓利于紡織企業,也是防止年末棉價過快上漲的手段之一。
鄭寶慶也認為,此次下調滑準稅,表明相關部門出發點在于穩定后期棉價,形成的效果就是降低紡織企業壓力、促進紡織品進口。“紡企要從國外拿貨,在經歷洽談簽約、裝運、海關等一系列手續后,真正用棉花估計得一個多月以后了。這可保障7月至9月份的棉價,也是下調期限僅為4個月的用意所在。”
此前,中國棉紡協會在向有關部門遞交的報告中提出:進口滑準稅由5%下調到3%;建議1%關稅的棉花進口價和國內相應等級的棉價持平時,滑準稅政策應停止執行,所有棉花進口配額執行1%進口稅率;從長遠看,進口棉花的滑準稅應該取消,同時研究給農民種棉補貼。
中國棉紡協會會長徐文英去年7月份就呼吁取消進口棉花滑準稅或放開進口配額。“能不能給我們行業一口飯吃?”而同期中國棉花協會正在醞釀的一份報告提出,國家應采取措施增加棉花產量,保護棉農利益不受進口棉沖擊。他們反駁說:“誰給棉農飯吃?”
既要使農民利益得到保證,也要給中國紡織企業一個真正的市場環境,成了各方的共識。但如何傾聽容納約2000萬農民就業的紡織企業的呼聲,如何惠及1億棉農,讓棉花進口滑準稅的主管部門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和具體實施部門財政部關稅司左右為難。
向上述有關部門求證時,他們給出的答復是,目前取消滑準稅的時機還不成熟,如何能夠靈活運用好這一政策有待進一步研究。
一朵棉花的“征途”
一朵棉花,在翹首苦盼中,等待著自己的征程。
這朵棉花,生長在山東省主產棉區之一的菏澤市曹縣,曹縣是全國優質棉生產基地縣,她的旅行目的地是美國。
按照常規,這朵棉花要經歷“生產—加工—流通—紡織”從上游延伸到下游的棉花產業化經營的典型過程。
經歷了如此蛻變升級后,這朵棉花已經看不到原來的影子,她將融為紡織品里很小的一部分,擺在貨架上,供人挑選。
她的很多前輩們,在江浙一帶,被制成了服裝,然后銷往美國。她也憧憬著,有朝一日自己和姐妹一起,也被制成漂亮的衣服,掛在美麗的櫥窗里,靜靜地等待自己主人的到來。
但這一切還是夢想。4月初,這朵棉花和來自河南、湖北、河北等棉花主產省、區的姐妹們,仍留在河北滄州。當時,她們已經被加工成皮棉。
在這一段時間里,河北滄州的棉花市場行情不見起色。皮棉現貨價格還保持在2、3月份時的水平,正3級地產皮棉13800元/噸,質量較差的3級皮棉價格為13400元/噸。
這朵棉花從來自河南的姐妹那里了解到,自春節過后至今,河南大部分地區棉價一直比較平穩,交易非常冷清,其中臨潁、扶溝、周口等地的多數棉花企業皮棉庫存較大,按當前的價位出售,企業幾乎無利潤可言。臨潁某加工廠反映,由于他們的收購成本過高,再算上加工的一切費用、銀行利息、倉儲成本和棉花虧重等,就算皮棉賣到14000元/噸都不賺錢。
人們習慣于把五月叫做棉市的“黑色五月”,今年也依然如故,期市依舊向下尋底,現貨價格跌破成本,企業銷售意愿不強,都在期盼后市能有轉機。這朵棉花感到有些絕望——被加工成皮棉后,自己在這里一停留就是近半年;自身重量在不斷損耗減輕的同時,成色也在下降。在這兒停留的時間越長,自己被加工成漂亮衣服的幾率越小。而在去年同期,自己的大姐們已經被制成衣服,在出國旅行的路上了。
六月來了,這朵棉花聽到了一個讓自己既高興又不安的消息。企業主在商量著如何盡快出售皮棉,以歸還農發行迫在眉睫的貸款。棉花收購資金一直是中國棉企的軟肋。每年6月前后,農發行催還貸款,會迫使一些棉花企業拋售庫存來歸還農發行的棉花貸款。
她高興,只有盡快從流通環節脫離出來,才有可能被紡織成布,制成衣服。她不安,在年度比較低的價格出售,除棉企經營風險加大外,還意味著紡織下游市場不景氣,紡織廠沒有閑余資金,隨用隨購現象普遍。一系列不穩定因素的傳導,都會給自己的出國之旅平添許多變數。
從故鄉傳來的消息也不太樂觀。今年山東各種農資價格普遍上漲,僅化肥價格就比往年同期上漲了約20%,農民不堪重負。目前的植棉成本跟收入相抵,下一年度的籽棉收益可能已不及糧食作物。預計今年山東的植棉面積可能比往年減少5%。
過去以成本來論定價格的時代看似已不存在。在苦苦煎熬后,這朵棉花(15125,25.00,0.17%,吧)*終等來的卻是被賤賣的命運。以前被看好惜售的優質皮棉,如今被定為皮棉三級,成交價13600元/噸,銷往江蘇。
到了江浙一帶,這批皮棉將進入加工及紡織環節,在制成衣服之后,重新進入市場流通。這朵棉花的出國夢仍可以繼續,但她從同胞那兒聽來有關前輩的故事讓她不寒而栗。
三年前,由于美國以及歐盟對中國的紡織服裝產品設限,為使更多的服裝搶在封關前運抵美國,江浙一帶紡織企業不惜改海運為空運,但大量貨物還是被卡在關外。由于產品在美國要交納滯留費,運回又要高昂的運輸費,企業老板們只能忍痛將產品扔進海里。
另外,每逢出口退稅率下調及相關稅率調整,都讓這些出口利潤本就微薄的紡織企業心驚肉跳;“搶關”失敗的哀傷也連累這些原本要出口的服裝叫苦不迭,出口轉內銷,競爭會更激烈,由于型號及樣式不符,一些衣物需“回爐”再造。
扔進大海?出關受阻?回爐再造?想到這些,這朵棉花心里充滿了哀傷。她被制成漂亮衣服,然后出國的夢想仍在繼續,但現實中,這段兇險的路程不知還有多遠。
困惑的產業鏈
在經歷了價格的大起大落、企業的水火洗禮之后,中國棉業新的考驗接踵而至。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棉花協會副會長林乃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總結,從棉農到加工企業,到棉商,再到紡織企業,棉花產業鏈各個環節不約而同地面臨著困惑。
**是棉農的困惑。調查顯示,2008年的棉花種植面積相對穩定,但并不像預期的那樣樂觀。這是農民經過計算后的必然選擇。2007年度棉花收購價格居于歷史高位,去年9月-12月,全國新棉收購價格平均為628.09元/擔,同比上漲7.6%,棉農收益不錯。但今年2月-3月,國家連續兩次提高了稻谷和小麥*低收購價格,提價后的*低收購價格,稻谷比2007年增長9%-10%,小麥比2007年增長4%-7%,國家還采取措施增加種糧農資綜合直補和良種補貼。糧食*低收購價和農資、良種補貼提高后,棉農必然要權衡糧棉比較收益,看種棉是不是還合算?
其次是加工企業的困惑。2007年度籽棉收購價格居高不下,皮棉銷售價格卻低調平穩,甚至一度出現購銷價格倒掛,只是由于食用油價格較大幅度上漲,棉籽、棉籽油等副產品身價倍增,才在一定程度上撐起了加工企業的利潤空間。
今后一個時期,食用油市場仍然偏緊,但棉農要收益、棉紡企業降低成本仍然是產業的常態,加工企業只能在狹窄的利潤空間尋求發展。
第三是棉商的困惑。本年度以來,美國次貸風險波及,國際投機資金炒作,國際棉價暴漲暴跌,紐約期貨多次出現漲停、跌停,現貨跟隨期貨也大幅波動。
紐約期貨今年5月合約*高曾達到88.86美分/磅,美棉現貨遠東到岸價格指數*高達到90美分/磅,但3月上旬以來,國際棉價大幅下挫,期貨跌幅一度達到20%左右。而國內現貨價格相對平穩,一度外漲內跌,逆向發展。流通企業利潤空間受到擠壓,經營風險加大。
所有的困惑累加在一起,*后讓紡織企業的困惑越加放大。對企業個體來說,冬天似乎在一夜之間來臨了。今年4月1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首度“破7”,棉花配額在手里,進不合適,不進也難舍;《勞動合同法》的修訂使得勞動力成本上升10%-30%;另外原材料、能源價格也在不斷上漲。據中國棉紡織行業協會抽樣調查,2007年下半年與2006年下半年相比,勞動力成本平均上漲了13.96%,原料成本平均上升7.9%,能源成本平均上升了3%。
成本的上升使全行業利潤不斷下滑,大多數企業瀕臨虧損,人民幣升值壓力、從緊的貨幣政策、出口退稅率下調、節能減排政策約束、進口新型紡織機械設備退稅取消、國際市場諸多不確定性因素疊加,讓紡織企業的經營雪上加霜。
分化的紡織業
中國紡織行業正經歷著12年以來*困難的時期。
“不做紡織品,改賣太湖珍珠了,我們有很多轉行的。”6月5日,劉女士在電話里告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4月下旬,記者在位于無錫市錫山區友誼北路的東方國際輕紡城內見到劉女士時,她正在電話中和客戶用英文吵得正兇。“又是砍價,這日子啥時候是個盡頭?”掛掉電話,她忿忿地向記者說:“一款34元一米的女裝新面料,利潤本來就不高,美國客戶卻說要砍掉6元,我豈不是賠了。”
砍價的故事每天在這里上演,商戶們當時普遍向記者反映生意沒法做。國外尤其是美國客戶來輕紡城采購面料時砍價很兇,不但舊款的面料提不了價,連新款面料的價格也要下降。他們空閑時討論*多的是,這也是次貸危機惹的禍?危機何時結束?
兩*分化嚴重
“幾乎所有能遇到的困難都來了。”浙江省紹興市經貿委副主任商城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曾為國家發展作出重大外匯貢獻的紡織行業,在本輪經濟調整中遇到了“人民幣持續升值、原材料、動力、勞動力成本增加、出口退稅下調、國內銀根收縮、國外市場疲軟”等一系列難題。
困難面前,全行業兩*分化的趨勢明顯。據中國棉紡協會調查,棉紡行業中三分之二的企業實際利潤率只有0.62%,這些企業基本處于虧損邊緣。 其余三分之一的企業拉動了行業利潤的增長,這部分企業實現的利潤占全行業的90.8%。
“優質企業盈利能力繼續提高,行業內兩*分化趨勢將繼續加劇。”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孫淮濱說。該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8年1月—2月,中國規模以上紡織企業虧損數量達到24.46%,虧損總額48.66億元,同比增加37.20%,全行業2/3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0.67%,而1/3優勢企業的平均利潤率為8.73%。
一些規模較大的紡織企業也在考慮轉型。山東省鄒平縣的魏橋紡織企業,至今仍是*少數在市場上擁有定價權的棉紡織企業。但對于整個魏橋創業集團來說,熱電廠和鋁廠兩個新行業卻帶來了更大的收益。
魏橋創業公布的數字是,集團2007年銷售收入655億元,利稅80億元,利潤56億元。而魏橋紡織企業當年銷售收入只有185.9億元,利稅3.9億元,毛利26.6億元,凈利潤18.68億元。
記者在當地采訪時發現,在魏橋創業集團,很多紡織車間的職工都愿意到熱電廠和鋁廠去上班,因為那里工資比干紡織每月多出500元左右。
山東鄒平縣整體紡織企業狀況則是,全縣120余家企業,70%處于微利狀態,利潤率在1%以下。形勢好的少數大型、特色企業不到總數的10%。而大多數的小企業由于規模小、貸款受限,只能吸納社會資金,財務成本大大增加。
期待柳暗花明
在行業內生性因素驅動下,10年前,紡織業曾開展“壓錠”運動,以解決紡織企業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如今,紡織行業又一次集體到了存亡的岔路口。但這次紡織業遇到的困難與10年前相比有著明顯區別,既有國內的因素也有國際的因素,既有體制內的困難,也有體制外的挑戰。
重重壓力下,紡織業期待著升級后的柳暗花明。3月初,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的高層幾乎全部出動,前往江蘇、浙江、廣東、河北、山東、福建等六省調查當地的紡織業,并將調研情況及時反映給了國務院。
作為民生行業,紡織業面臨的困難已引起國家重視。如今,紡織業出口退稅率不再下調;自2008年6月5日至10月5日,對配額外進口的一定數量棉花實施臨時滑準稅。據了解,針對紡織行業困境,國家已經出臺或醞釀出臺的政策有三項:下調進口棉滑準稅率;上調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調整加工貿易臺賬保證金制度。
在采訪中,江蘇、山東等地一些棉企認識到,面對國際棉商的強大攻勢,中國棉企要學會組織抗衡,適應國際貿易規則,而不是一味呼吁政府提供政策性保護。一些紡織企業也表示,在政策救急的“緩沖”保護下,他們需要好好反思如何準備,而不是遇到困難就呼吁“需要準備時間”。
“紡織行業應對挑戰,*終還是要靠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技術貢獻率與品牌貢獻率。”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會長杜鈺洲表示,決定競爭力大小的因素不在于規模,而在于資產素質和勞動力素質差異、技術差異、研發差異、管理差異、品牌差異;影響競爭力發揮的還有企業長期積累的歷史遺留包袱和環境制約等因素。“大企業中有較粗放的,小企業中也有質量效益很好的。市場優勝劣汰對大小企業一律平等”。
記者在走訪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紡織產業集群地區發現,很多地方政府對企業加強了宏觀引導和政策扶持,協助企業爭取技術改造、貼息貸款等各種資金,扶持企業上檔次、創**。
“以前只做出口的企業,如今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一起抓。”無錫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吳志清向記者介紹,一些企業也在尋求聯合。如為擺脫國家對土地、信貸等方面宏觀調控帶來的諸多不利因素,不少紡織服裝企業把與外資嫁接作為重要手段和途徑,來增強自身的發展能力。另外,部分企業進行結構轉型,將研發、設計和營銷留在本地,將加工分包或轉移至生產成本更低的地區。
“現在我們都在尋找自身在產業鏈中的核心競爭力。”百昌服飾公司總經理蔡起祥對記者說,紡織服裝企業越來越注重設計和研發,一方面努力提高產品品質,以差異化和高質量吸引客戶;另一方面加大對服裝產業消費觀念和需求的研究,避免銷售同質化大眾產品。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