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情況
我省的棉花流通體制改革近幾年來主要經歷了兩個重要階段。
**階段是從2001年開始,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國發[2001]27號),決定全面推行以“一放、二分、三加強”為主要內容的棉花流通體制改革。
我省按照國務院統一布署,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全面推進了我省棉花流通體制的改革工作。省政府下發了《甘肅省關于進一步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制定了《甘肅省貫徹國務院棉花收購加工與市場管理暫行辦法的實施細則》,決定我省從2001年度起全面放開棉花購銷,打破壟斷、促進有序競爭;放開搞活棉花企業,將棉花購銷、加工企業與供銷社徹底脫鉤;完善宏觀調控機制,將儲備與經營徹底分開,同時要加強國家宏觀調控,加強棉花市場管理,加強棉花質量管理,走產業化經營的路子。改革具體內容是:
(一)全面放開棉花購銷,棉花價格完全由市場形成。從2001年棉花年度起,凡在我省境內的各類企業,不受所有制、地域行業的限制,只要具備規定的資質條件,經過省政府的資格認定,均可進入棉花市場,從事棉花收購。棉花購銷價格徹底放開,完全由市場形成,各級政府不得干預,這樣,過去由供銷社**壟斷經營的格局被徹底打破,棉花流通體制發生了深刻變化。為了保證放開收購后的市場有序競爭,省政府加強了對棉花收購、加工資格的審查認定,成立了由省發展計劃委員會牽頭,會同省工商局、省質量監督局、省供銷社、省輕紡辦五部門(機構改革后為省發展改革委、省工商局、省質量監督局三個部門)組成的省棉花收購、加工資格審定小組。聯合下發了《關于認定棉花收購加工資格的通知》,印發了《甘肅省棉花收購、加工資格認證條件》,規定了申報企業必須具備的條件和標準。凡經審查和復查資質合格的棉花加工和收購企業,向社會公布認定名單,發放資格證書,并憑資格證書到工商部門登記后,方可從事棉花收購、加工經營活動;對未經資格認定而擅自從事棉花收購、加工的要堅決取締。對經資格認定的棉花收購加工企業,在每年新棉上市前,由省棉花收購、加工資格審定小組依照國家頒布的標準,進行復查,凡喪失資質條件的,取消其經營資格。到2005年底,全省具有棉花收購、加工資格的棉花企業有116家,只具備棉花收購資格的企業有45家。
(二)改革供銷社棉花經營企業。供銷社棉花企業改革的重點是將棉花企業與供銷社徹底分開。我省棉花企業內部改革**是從轉換經營機制,改善經營管理入手,使企業真正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一是結合鄉鎮機構改革,撤并一部分購銷企業。二是根據棉花收購量的大小,合理定崗、定員,對會計、質檢、倉儲等專業人員實行了持證上崗;對部分在崗職工,實施了在工齡補償、置換身份后,簽定勞動合同返聘上崗。三是建立了新的企業管理機制和內部用人機制。管理人員實行聘任制,職工實行全員勞動合同制,分配實行崗位效益工資制。四是以民營化為基本取向對附營企業進行改革,通過采取改組聯合、整體轉制、股份合作、分離重組、國有民營等多種形式,優化企業產權結構,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五是強強聯合,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和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簽訂經濟合同,發展定單農業,與棉農建立穩定的購銷關系,充分發揮為農服務、引導棉花生產和搞活棉花流通渠道的積*作用。
(三)強化棉花質量管理,規范棉花市場秩序。隨著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入,各有關部門加大了對棉花市場的監管力度,切實加強對棉花購銷、加工活動的監督管理,依法維護市場秩序,嚴厲打擊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等違法行為。棉花市場得到了凈化,流通秩序明顯好轉。棉花經營渠道進一步拓寬,經營主體多元化的競爭機制已初步形成,過去由供銷社為主渠道收購的格局徹底打破,棉花購銷價格放開并基本由市場形成。2005年度,我省棉花收購和加工質量好于去年,產棉區各級政府加強了棉花質量監督檢查的力度,通過認真貫徹《棉花質量監督管理條例》和《棉花收購、加工和市場管理辦法》,棉花收購加工企業普遍增強了質量意識和品牌意識,新棉質量有所提高。
第二階段是2005年根據國務院批準的《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方案》精神,全面推行了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
國務院要求從2005年度起,用五年的時間,采用科學、統一、與國際接軌的棉花檢驗技術標準體系,在棉花加工環節實行儀器化、普遍性的權威檢驗,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通行做法接軌、科學權威的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是我國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立棉花市場體系、發展棉花現代物流的主要內容。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做好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有關工作的通知》(發改經貿[2004]2730)精神,為配合、推動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的進行,我委制定了《甘肅省棉花加工業更新改造規劃》和《甘肅省棉花公證檢驗承檢機構布局建設規劃》。從我省現有通過認證具有收購加工資格的116家企業中,選擇了16家已具有400噸打包機的企業進行改造;然后再選擇部分規模較大、具有新型加工設備且布局合理的企業進行更換打包機及其附屬設備的改造。按照國家發展改革委嚴格控制棉花加工量的要求,棉花加工企業實現設備更新改造后,年加工平均規模不低于5000噸皮棉,結合我省棉花生產及產業發展布局實際情況,從2005年至2009年,我省納入棉花生產設備更新改造規劃的棉花加工企業為50個,主要分布在敦煌、安西、金塔、玉門、民勤縣(市)等主產區。為形成棉花加工業的合理布局,避免棉花加工能力的重復建設,各產棉花區2005年-2009年棉花加工業生產設備更新改造計劃要根據棉花產需發展等情況逐年審批。
截止目前,我省2005年已進行棉花生產設備更新改造的企業有13家,占全省棉花生產設備更新改造企業總數的26%,2006年全省準備進行更新改造的棉花加工企業16家,占全省棉花生產設備更新改造企業總數的32%。只有納入省上棉花更新改造規劃,棉花加工企業才能進行生產設備更新改造,享受國家對棉花加工企業改造400噸打包機的貸款貼息政策。
為了按時完成國家下達的棉花加工業更新改造計劃,確保棉花加工業生產設備更新改造的質量和投資效益,按照國家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方案和有關棉花加工技術規程要求,我委制定了《甘肅省棉花加工業生產設備更新改造項目驗收辦法》。具體步驟是由各級產棉區發展改革委組織相關部門先進行預驗收,合格后再由省發展改革委組織有關部門進行正式驗收。正式驗收合格的企業可以申請棉花加工業生產設備更新改造貼息。2005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我省納入棉花加工業生產設備更新改造規劃并已進行更新改造的13家棉花加工企業,安排了貸款貼息資金325萬元。
根據《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方案》的要求,棉花質量檢驗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儀器化公證檢驗,涉及到加工和檢驗兩個環節。棉花加工企業改造完成后,我省棉花主產區尚無一個能承擔棉花公證檢驗工作的檢測實驗室。我們本著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就近就便、工作量相對平衡的原則,分別規劃在敦煌市、肅州區和蘭州市建設三個棉花公證檢驗實驗室。其中:敦煌實驗室負責敦煌、安西兩縣(市)的棉花檢驗,檢驗量約在5萬噸;肅州實驗室負責金塔、玉門、肅州、高臺、臨澤等縣(市、區)的棉花檢驗,檢驗量約在5萬噸;蘭州實驗室負責民勤及今年將要發展的平川等縣(區)的棉花檢驗,檢驗量約2萬噸。目前,肅州區實驗室已竣工并通過了驗收,其它兩個試驗室正在做前期工作。
2005年以來,我省的棉花質量檢驗體質改革工作開展順利,在有關部門的積*配合下已初見成效,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1、一些企業對棉花檢驗體制改革的認識不到位,認為改革就是配備大型打包機,小包改大包,不了解公證檢驗才是改革的核心內容。部分紡織企業不了解改革,更不了解新體制的棉花檢驗質量指標體系給紡織企業帶來的好處。2、由于時間偏緊等客觀原因,我省的棉花公證檢驗實驗室去年年底才建成,尚未投入使用,棉花公證檢驗工作沒有正式展開,一部分加工企業按照新體制要求加工出的棉花只能自行檢驗、銷售。3、部分加工企業不愿參加儀器化公證檢驗。在國內棉花供求缺口較大、矛盾突出的情況下,存在著棉花加工企業抬級抬價、虛高等級的現象。因此,相當一部分棉花加工企業缺乏參加儀器化公證檢驗的積*性。
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情況
我省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
**階段是152 0173 3840年以后,針對我國糧食總量階段性供大于求,市場糧價下跌的情況,黨中央、國務院從保護農民利益、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大局出發,及時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國發[152 0173 3840]15號),我省按照國務院的部署,實施了“三項政策、一項改革和四分開、一完善”為主要內容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取得了顯著成效。各地區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和落實中央的糧改政策,堅持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的余糧,有效地保護了農民的利益;在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推動了農業和糧食生產的結構調整;增強了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為促進經濟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取得了進展,初步扭轉了大量虧損的局面。
第二階段是2000年以后,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結合我省糧食供求出現的新變化和新情況,省政府下發了《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部分糧食品種退出保護價收購范圍有關問題的通知》(甘政辦發[2000]13號),將我省河西祁連山冷涼灌區和甘南、臨夏、定西、隴南、天水的高寒陰濕區的小麥和全省范圍內的等外小麥、等外玉米退出了定購和保護價收購范圍。之后,省政府又下發了《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認真做好2000年糧食生產和流通工作的通知》(甘政發[2000]39號),規定從2000年開始,我省的玉米全部退出定購和保護價收購范圍,并將全省的糧食定購計劃由12億斤調整為9億斤。同時,進一步拓寬了糧食的收購渠道,凡是符合條件,經主管部門批準的用糧企業,都可以直接進入農村收購自用糧,農村集貿市場常年放開,積*鼓勵糧食生產者、私營、個體糧商進入集貿市場購銷糧食。
第三階段是2001年7月份以后,國務院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國發[2001]28號),提出了“放開銷區、保護產區、省長負責、加強調控”的改革思路,全面推進以市場化為取向的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按照國務院的部署,省政府及時召開了全省糧食工作會議,下發了《甘肅省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甘政發[2001]84號),提出了我省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思路,即:為了穩定和發展糧食生產,平衡糧食供需,省內不分產區、銷區,比照實行主產區政策,繼續執行“三項政策、一項改革”,并進一步完善有關政策措施。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的部署,各地、各部門積*穩妥地推進了我省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在加強糧食宏觀調控、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加快國省糧食企業改革、建立省級儲備糧體系,做好糧食清倉查庫,抓好國家儲備糧庫建設,保證糧食市場穩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動農業生產結構調整,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做出了貢獻。
第四階段是2004年5月以來,國務院下發了17號文件,決定全面放開糧食購銷市場,并召開了全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會議進行了部署,新的一輪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拉開了序幕。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糧改精神,我省按照有利于糧食生產、農民增收、市場穩定、糧食安全的基本原則,遵循放開購銷市場、直接補貼農民、轉換企業機制、維護市場秩序、加強宏觀調控的改革思路,積*穩妥的推進各項改革。2006年2月省政府下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甘政發[2006]15號),對全省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其主要精神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糧食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實現糧食購銷市場化和市場主體多元化,加速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和體制機制轉換,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省政府領導下的行政首長分級負責制,加強宏觀調控,完善糧食風險防范機制。加強糧食市場監管,維護糧食流通秩序,建立健全符合我省實際、有利于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需要的糧食流通新體制。改革的具體內容是:一是全面放開糧食收購和價格,鼓勵、支持多種所有制的市場主體從事糧食收購和經營活動。但在放開市場的同時,又要落實市場準入機制,嚴格入市的質資標準。二是保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完善對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機制。2004年開始,我省從糧食風險基金中拿出1億元用于直接補貼種糧農民,在此基礎上,不斷改進和完善補貼辦法。三是轉換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職能,加快推進國有糧食購銷企業改革。實現政企分開,政策性與經營性分開,原則上各市州及縣市*多組建一個承擔政策性糧油收儲業務的國有糧食購銷企業,國有糧食購銷企業職工轉換身份、分流安置所需的資金由省上下撥專項補助,包干使用。四是全面解決糧食企業的“老糧”和“老賬”問題。“老糧”實行核定差價,省財政給予一次性補助;“老糧”的處理辦法是“經認定的政策性虧損,實行掛帳停息,利息從糧食風險基金中列支,本金實行掛帳,由各級政府統籌資金消化”。五是加強和完善糧食宏觀調控,確保全省糧食安全。六是改進糧食收購資金的管理。七是加強對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組織領導。省政府15號文件下發以后,各地正在全面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