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近日,由農業農村部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牽頭,邀請有關專家組成棉花測產驗收組,對山東省無棣縣兩塊機采棉種植模式試驗示范田進行了實地測產。測產結果為:無棣縣景國合作社示范片密度為5260株/畝,平均畝鈴數70768個,鈴重5.56克,畝產籽棉334.5公斤;無棣縣牧禾農機服務合作聯合社示范片密度為5640株/畝,平均畝鈴數75200個,畝產籽棉354.1公斤。示范區比常規種植增產30%~40%。
兩個示范區種植面積均為100畝,品種為適宜機采的魯棉研37號,按76厘米等行距機采模式種植,專家組按照《全國棉花高產創建示范片測產驗收辦法》,在每個示范區隨機抽測5個點,每個點測產6.67平方米,調查棉花株數和總鈴數,田間實測50鈴重(九折),籽棉畝產量按畝鈴數單鈴重85%1000計算。
無棣縣的200畝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是由農業農村部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專家指導組棉花組與農業農村部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山東省農機技術推廣站、山東棉花研究中心、無棣縣農機部門,共同建立的黃河流域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由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學庚親自指導建設。示范田借鑒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植棉經驗,采用激光整平土地、機械深耕深松、衛星導航施肥與膜上打孔播種、膜下滴灌等新技術。核心是提高耕整地質量,增加播種密度,強化化控、水肥管理措施,實現既提高棉花品質和產量、又適合機采的目的,全面提升全程機械化水平,提高棉花生產效益。
測產結束后,測產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對在魯北鹽堿地棉花種植取得增產30%~40%的顯著成效給與了充分肯定,并建議不斷總結經驗,因地制宜,改進措施,在黃河流域穩步推進新疆機采棉種植模式,為振興我國棉花產業提供機械裝備支撐。
(來源:農民日報;時間:20152 0173 3840;鏈接:http://szb.farmer.com.cn/nmrb/html/2018-10/12/nw.D110000nmrb_20152 0173 3840_8-08.htm?div=-1)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