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錦”,古指錦袍,是彩色絲織品;而“綸”古指官吏系印用的絲帶,一種青絲綬帶。錦綸象征著鮮艷華美的生活景象。在荔灣區康王南路旁,屹立著一座擁有300多年歷史的祠堂式建筑——錦綸會館。錦綸會館為舊廣州紡織業(即錦綸行)的老板們聚會議事的場所,它也是廣州**幸存的行業會館。如今,它已成為廣州絲織行業博物館,記錄著廣州絲織行業的變遷。
有段古:袖珍石碑儼然一張“產權證書”
錦綸會館建設于清雍正元年(152 0173 3840年),曾幾次重修,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坐落于下九路西來新街21號,因建設康王路而整體向北向西“平移”共計一百多米,才落戶于現在的位置。
錦綸會館不大,藏身于一片高樓中。錦綸會館坐北朝南,館占地692平方米,結構為三路三進的祠堂式建筑,其石刻、木雕及陶塑、灰塑,體現了嶺南建筑的靈動和秀麗,館內還存有21塊碑記,記錄著會館的歷史。
這些鑲嵌于會館**進、第二進大廳的兩側墻壁上的碑刻,完整、系統地記載了會館創建、修建、添建的經過以及光緒二年(1876年)*后一次維修的情況。會館例規和獨特理財運行方式也有翔實記載,還有反映乾隆年間“機工”(西家)狀告“機戶”(東家)克扣工資的勞資矛盾、政府裁決的全文。碑文資料填補了會館的歷史空白,對研究明清時期廣州的絲織手工業發展與對外貿易關系等方面有特別重要的價值。
其中一方碑刻為雍正九年《錦綸祖師碑記》,上面記述錦綸會館創立經過和當時西關一帶絲織行業興旺發達的情況。該碑全文共7000字,僅刻錄的商號(包括人名)就有1338個。
在眾多石碑中,一塊只有600平方厘米大小的袖珍石碑尤為珍貴。記者看到,這塊“錦綸會館碑”嵌于**進東廊墻上,既無碑額,也無刻立年代,內容卻十分有趣。
該碑文寫道,“錦綸會館創自雍正元年。及至乾隆甲申年買鄧氏房屋貳間建之,迨至道光乙酉年再復添建西廳及后座。其后墻外留天渠;前面甬道寬廣至照壁;四周本會館自留墻外滴水七寸。誠恐日久被人占蓋,故特此題明,以使鄰里相安也。”
“寥寥92字就把錦綸會館的創建、擴建信息以及紅線范圍講清楚了,信息量很大。”碑文中以當時人們習慣用的“墻外滴水幾寸”方式來標明了錦綸會館的所在范圍,儼然一張“產權證書”。
“七十二房客”護住珍貴碑刻
這些石碑之所以能夠完整保存下來,還要感謝會館里曾經的“住客們”。1958年,廣州市民政局曾安排了30多戶共100多人入住錦綸會館,使錦綸會館出現了短暫“七十二家房客”的現象。
據知情人士介紹,當時這些臨時房客們,在會館原來的堂屋中加上大量磚木結構的間隔。一下子,會館了變成了“大雜院”,閣樓、灶間、雜物間冒了出來,在會館西北角,六七十個爐頭兩溜排開,讓會館多了一份煙火氣。
“也許得益于對實用追求和樸素朦朧的文物保護意識,他們將石碑用簡陋的灰磚砌起遮蓋起來。”該人士表示,后來經有關部門把錦綸會館僭建物拆除后,會館整體基本得以保存,其中封存在夾墻中的碑石更是保護完好。
有行規:設“演戲值事”收繳“燈籠金”
記者從錦綸會館中設置的廣州絲織貿易專題介紹展板中了解到,唐宋時期,大批外商漂洋過海來廣州買絲綢茶葉。當時,珠三角“田稻五熟,桑蠶五收”,至明清,桑蠶已七收八收,農民再建桑基魚塘,嘉靖、萬歷年間,桑蠶養殖已排在農業的首位。乾隆二十二年,閩、江、浙三海關關閉,廣州成為**的通商口岸,外商紛紛來此買絲。道光十年,廣東僅生絲就出口3680擔,占比為穗海關出口五成以上。
廣州全盛期擁有紡織手工業工人三四萬人之多,所產絲織品因質地精美頗受青睞。在廣州繁榮的絲織貿易中,作為行業管理者的錦綸會館立章定規,協調多方關系,發揮著巨大作用。嘉慶二年(1797年)的碑記記載,當時的絲織機戶共有4251臺,錦綸會館將機戶分為12股進行管理。每股設立“事首”,“事首”負責會館的日常事務。
據了解,錦綸會館的管理職務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常設的,先師主會和錦綸主會,這兩個主會有絲織業的東家輪流坐莊,統一稱為“值事”,后來還出現過“總理值事”一職,他們都是不受薪的;另一種則是臨時性的,如重修值事、演戲值事。從職責上講,先師主會負責會館的日常管理,并按照每機白銀一錢的標準,收取“機戶科金”。
此外,先師主會還負責協調絲織業東家和西家的關系。其中,“東家行”是東主組織,“西家行”是工人組織,這也標志著廣州絲織手工作坊中出現了代表東主和工人各自利益的組織,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的新勞資關系在錦綸會館內的開館議事過程中,悄然登上了歷史舞臺。
何為“演戲值事”呢?據了解,“演戲值事”每股設一人,共12人,主要職責是協助主會值事收取本股機戶的“燈籠金”,配合錦綸主會的值事們籌備誕節期間的演出活動。
原來,廣州早年的紡織手工業多聚集于西關一帶,醫靈廟、金花廟、西禪寺一帶幾乎清一色是機房,機房的每臺織機下都有一個小洼,垂懸支機石。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三日,行內人敲鑼打鼓,抬著燒豬到館賀“師傅誕”,“師傅”就是張騫。據說,錦綸會館原本供奉著“先師張騫”的木雕塑像。
據了解,錦綸會館還參與機戶和匠工勞資糾紛的處理和行業自律。會館中有一塊乾隆年間的《錦綸碑記》就記載了兩次機戶和匠工的勞資糾紛及處理結果。
“文物搬家”:開創國內古建筑平移先例
說起錦綸會館,不得不提及它“搬家”的故事。2001年,康王路需修建,而錦綸會館位于康王路中央,是拆是留,引發專家和群眾*大關切。經過勘察和研究,確定了會館整體移位保護的方案。
這項“文物搬家”工程中開創國內古建筑平移頂升工程的先例:之前所有平移成功的建筑都是屬于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樓房;而這次要平移的錦綸會館卻是一座磚木結構建筑,且經歷了近三百年的風雨洗禮,破損十分嚴重,結構整體性較差,文物保護專家稱這座建筑為“水豆腐”。
根據研究者胡曉宇的記載,錦綸會館的整個平移過程包括平移前的臨時加固和軌道梁的施工、整座建筑向北面移動80米、整體頂升1.085米、再向西平移22米,到達新址。“會館內的所有碑刻都是*為珍貴的文物,是平移中保護的重點。工作人員先將碑石的正面蓋上海綿,再用夾板和木枋牢牢固定在墻上。為防止碑石在移動的過程中被壓碎,又在碑石與墻之間的空隙灌滿河沙。”工作人員表示,這種種細致的準備工作是在完全沒有前人經驗的情況下摸索出來的,實踐證明是成功的。
在歷經了40天的平移、頂升和再平移過程后,錦綸會館順利地“走”了近100米,到了它的“新家”。采用整體平移的方法成功地搬遷這座有近三百年歷史的古建筑,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平移定位后的錦綸會館,呈南北走向,毗鄰千年古寺。2003年4月,錦綸會館進行大型修繕,在修繕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因年久失修,會館早就脆弱得像一塊“水豆腐”,不僅內部結構松散,且許多石柱、墻體出現嚴重偏歪,嚴重的甚至偏斜30多厘米,屬于瀕危文物建筑。因此,對梁、柱、墻等建筑裝飾構件進行整體加固就成了整飾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僅這一“糾偏”工作就歷時1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整飾的重大收獲是在錦綸會館內發現了19方共21塊歷史碑刻(有兩方碑由兩塊碑石組成),既揭開了會館的身世之謎,又為“錦綸行”驗身定性。
建筑特色:古舊木柵欄式門 防盜又清涼
據了解,錦綸會館屬青磚空斗木結構,布局從南至北依次為頭門、天井、中堂、天井、后堂。廣東嶺南古建筑研究專家李繼光認為,錦綸會館主要有三大亮點。
**大亮點便是脊飾“鰲魚護珠”,錦綸會館在修復前僅第三進堂屋脊的一條陶塑脊飾被原樣保存下來,其余修復用的原材料來自廣州市考古研究所和陳家祠。“鰲魚護珠”表現的是飛翔的鰲魚,兩根長須伸向云天,襯托出優雅氣魄的屋頂輪廓線條。第二大亮點則是蠔殼拼湊西關滿洲窗,錦綸會館兩個采光窗位于后堂,精美剔透,原來是用無數個蠔殼拼湊出西關滿洲窗式樣,可謂匠心獨運。
值得一提的是會館內的古舊木柵欄式防盜門。據介紹,錦綸會館有三道舊式防盜門,每道門由兩部分組成,均為整塊木門和5根長條木組成一道木柵欄,長條木設計成上圓、下方的樣式,直徑有近5厘米粗。使用時,將長木頭一一嵌如門上的預定位置,再動動門框上方的一個小開關,長條木便被固定了。這樣一來,外人進不了屋內,屋內人也不能隨便走出屋外。
這一設計既解決了嶺南人夏季開門納涼的需求,還兼具防盜功能。且5根木頭一一搬動起來顯得有些笨拙,安全性能佳。
民間傳說:紡織行業為何奉張騫為祖師?
廣州的絲織行,為何會尊出使西域的張騫為先師呢?原來,傳說張騫出使西域時,某夜正在房中看書,忽然看見窗外天空慢慢駛來一艘仙船,于是乘興登上仙船,直到月宮,剛好看見月宮仙姬飛星傳梭,正在織天衣云錦,一會兒五色燦爛,光彩耀目,都是世間未曾見到的。張騫非常好學,于是拜求仙姬傳授技術,好使人間也能夠織出亮麗的錦緞,仙姬答應了張騫,留天上數日學藝。藝成臨別的時候,一位仙姬贈送支機石一塊給張騫,說:這是支撐織機的寶石,有了它,綾羅綢緞都可隨心隨手織就。
張騫把支機石帶回了凡間,使凡間也有了亮麗的錦緞。紡織行業為紀念張騫為凡間作出的貢獻,都奉張騫為祖師。
(來源:大洋網;時間:20180815;鏈接:http://news.dayoo.com/guangzhou/201808/14/139995_52270901.htm)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