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在新疆廣袤的大地上,一幅現代農業發展的壯麗藍圖正徐徐展開。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全區糧食生產擺脫了吃“調進糧”的局面,實現自給自足。棉花產量屢創新高,成為我國不可替代的重要商品棉基地。改革開放后,全區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區域布局,保持了農業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區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區農牧業發展現代化水平躍上新臺階。
生產方式現代化
從農業大區到農業強區
對于70年前還在餓肚子的人們來說,他們很難想象,今天的新疆年人均糧食占有量已經超過600公斤,實現了口糧的**安全。依托良好的自然稟賦,新疆正從農業大區邁向農業強區。
統計數據顯示,全區糧食總產量由152 0173 3840年的147.02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1504.23萬噸;棉花總產量由152 0173 3840年的2.51萬噸增加到2018年的511.09萬噸,占全國產量的83.8%;2018年,全區肉類產量達155.45萬噸、奶類產量達194.85萬噸,分別較1978年增長15.1倍、36.1倍;林果面積1856萬畝,林果產量1059萬噸,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前列。
今年,由新疆農業科學院選育的冬小麥新品種新冬60號,在澤普縣實驗基地實收單產731.3公斤,創新疆小麥單產新紀錄。
近年來,全區加快發展現代種業,一條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發展體制逐步完善。當前,我區已成為全國*大的棉花、西甜瓜商品種子制種基地、第二大玉米種子生產基地,種業的蓬勃發展為全區農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
60年前,一句“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論斷,催生出現代農業的雛形,而今,生產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為農牧業生產實現節本增效提供了更多空間。
2018年,全區農業機械總動力2688.96萬千瓦,是1998年的3.49倍,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84.68%,機械化從農業生產主要環節走向“全程”,從主要農作物耕作走向“全面”。
得益于棉花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推廣應用,棉花種植大縣沙灣縣的棉花種植成本不斷下降,效益得到顯著提升。 “同樣4000畝地,以前全部播種完要一個月,現在機械播種只需5天就能完成。”沙灣縣大泉鄉雙泉農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長何洪濤說,機械化耕種是棉花生產實現提質增效的關鍵路徑。
今天,精量化播種、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被廣泛運用在農業生產各個領域,生產方式的轉變為全區農牧業發展轉型升級帶來強大活力。目前,全區60%的棉花質量與世界優質棉花持平,加工番茄、辣椒、哈密瓜、打瓜、孜然、紅花等特色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居全國**,新疆人徹底告別了冬季“老三樣”的歷史,老百姓的“菜籃子”越來越豐富。
組織形式現代化
從單打獨斗到合作共贏
如果說機械化的推廣打開了我區農業提質增效的大門,那么讓機械化真正變為現實的,則是發端于土地上的一場變革。
2003年,沙灣縣四道河子鎮下八戶村開始一場“互換并地”的嘗試。該村黨支部書記王金虎回憶說,當時,下八戶村決定引進新的滴灌技術來解決傳統漫灌費水費工的問題,前提是要去掉戶與戶之間的田埂,將一家一塊的小塊田整合成規整的大條田。村民們經過商議后,決定對土地進行重新調配。
“土地集中連片后,效果出乎意料地好。”王金虎說,土地整合后,滴灌技術的運用不僅節約了人力物力,還使棉花畝均產量提高60公斤,每畝地直接帶動農戶增收200多元。
下八戶村的成功試點讓人們看到了土地流轉整合、開展適度規模經營的好處,其經驗在沙灣全縣推廣開來,為該縣新型農業生產技術、農業機械化的推廣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5年,全區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整縣推進試點工作,通過這項工作,在明確農村土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的基礎上,放活了經營權,加快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步伐。目前,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實測面積已達3562萬畝,完成任務面積的****。截至2018年底,全區家庭承包經營流轉耕地面積已達769.7萬畝,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24.4%。
隨著土地流轉面積不斷擴大和適度規模經營水平的不斷提升,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成為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重要紐帶。
“家里80畝土地已經承包給合作社管理了,我在合作社的面粉加工廠打工。”奇臺縣半截溝鎮腰站子村村民李艷萍說,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后,一畝土地每年可收入租金450元,自己在面粉廠打工月薪4000元,合作社每年收益二次分紅1.8萬元,丈夫從事農機服務工作,家庭年收入輕松超過10萬元。
2018年,全區共有家庭農場818家,各類農民合作社27295家,合作社成員55.32萬戶,占全區農戶總數的18.69%;合作社聯合社72家,聯合社成員391個。通過加入合作社參與盈余分配,“合作奔小康”已成為我區廣大農民的共識。
產業發展現代化
從原料輸出到商品輸出
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不僅需要農業生產環節的轉型升級,更離不開農業產業化形成的加工升值。2018年,全區自治區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已達500家,全年農產品加工企業實現增加值463.35億元,全區通過拉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拓寬增收鏈,形成了以糧油加工、瓜果及番茄、果醬等為支柱產業的產業化經營新格局,實現由原料輸出向商品輸出的轉變。
“我們曾是一家從事馬肉產品加工的企業,現在通過加大科研力度,研究開發馬油化妝品,企業的整體產值提高了三分之一。”昭蘇縣祥源旅游商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朱德強說,近年來,通過化妝品這一產業鏈,馬油可使一匹馬多產生400元左右的效益。
農產品的加工升值不僅體現在工業加工環節,有時在村里進行簡單加工,就能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今年,位于于田縣奧依托格拉克鄉亞爾買里村的一座小型核桃加工廠為當地農民帶來不少收入。“經過清洗和篩選,核桃每公斤能多賣五六毛錢。”該加工廠負責人日杰甫阿西木說,簡單的加工提升了核桃的商品性,實現了優質優價銷售。
借助農村的優質資源,如今,越來越多的農民把自家庭院改造成農家樂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產業化發展開拓出更為廣闊的空間。截至目前,全區已有休閑農業各類經營組織5800余家,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超30億元,接待游客1700余萬人。
目前,隨著全區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一批區域性特色產業已逐步形成。以伊犁河谷和天山北坡蘋果、枸杞、小漿果等為主的加工基地,庫爾勒市為中心的香梨產業帶,阿克蘇地區、喀什地區、和田地區的核桃、石榴、紅棗、杏等為主的加工產業帶均已成為區域特色產業發展的代表。
(來源:新疆日報;記者 白之羽 劉毅;時間:20190906;鏈接:http://wap.xjdaily.com/xjrb/20190906/139290.html)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