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太陽落山后,撿了**棉花的斯迪克?依明又得去賣包子。
10月3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十二團的棉田里,人員稀少,斯迪克?依明和8個拾花工的身影在空闊的空間中更顯得突兀。
這位棉花經紀人,5年來,曾帶著數百位拾花工穿梭在一師十二團的棉花地,成為人見人愛的“香餑餑”。
10月3日,來自阿克蘇地區沙雅縣沙雅鎮的經紀人沙迪兒?艾則孜(右),在棉田地里幫助撿長絨棉。(本報記者王麗麗攝)
今年他的生意沒這么好了,這一切都源于機采棉的大規模推廣。機械化采棉面積目前已占我國重要的商品棉生產基地和優質棉花產區?兵團棉花種植面積的一半以上,兵團每年招收數十萬拾花工人的采棉方式將發生重大轉變。
可以預期將來,隨著機采棉和農業現代化的逐漸推廣,仍處于提供拾花工資源這類較為單一服務的新疆棉花經紀人將迎來蛻變,他們將遭遇新疆棉花產業“成長的煩惱”。
斯迪克?依明認為,自己和同行們正處于十字路口。
香餑餑不香了
即便是現在,斯迪克?依明也是方圓百里聞名的人物。
10月3日,他將棉包放在壟溝旁,正徒手幫助種植戶王玉云采摘棉花。以往拾花工緊俏,像斯迪克?依明這樣的棉花經紀人因為掌握大量拾花工資源,成為各個連隊和團場搶奪的對象。
王玉云眨巴著眼睛,小聲說,“大家伙紛紛請棉花經紀人吃飯,就是為了能要到幾個拾花工”。要知道,棉花可不等人。
古代,像斯迪克?依明一樣的人被稱作“牙郎”或“牙人”,如今他們被稱為“棉花經紀人”。早期的牙人在市場上完全是以一個獨立的中間人身份出現的,撮合買賣雙方,不受官方支配,收費低廉,故而頗受人尊重。
來自阿克蘇一桿旗四大隊一小隊的斯迪克?依明,*輝煌時期曾有100人的拾花工團隊。
今年,銳減到8名拾花工,也一度讓斯迪克?依明頭痛。9月中旬,他帶著拾花工到連里職工家,都被告知不需要拾花工。今年十二團二十二連10500畝地,其中機采棉達到90%以上。對拾花工的需求從以前的3000多人減少到了100多個。
王玉云家的棉花高度達不到機采棉的高度,不適合機采,斯迪克?依明才沒失業。
在過去的七年時間里,全疆范圍內需要的拾花工數量在百萬左右。2012年,兵團六成棉田實施機采,拾花工招工人數銳減。
棉花經紀人數量,相關部門并沒有統計。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名棉花經紀人所帶的拾花工數量集中在50~500名之間。折中之后,按照棉花經紀人和拾花工1:100的比例推算,全疆棉花經紀人數量在萬人左右。
其實,并不是斯迪克?依明一人遭遇了機械化的沖擊。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局(畜牧獸醫局、林業局)農業機械化管理處(機采棉辦公室)處長丁衛東介紹,今年兵團棉花機械采收面積繼續增加,將突破520萬畝,占兵團棉花種植面積的58.9%。在“十二五末”,全兵團機采棉將達到80%以上。
來自阿克蘇地區沙雅縣沙雅鎮的經紀人沙迪兒?艾則孜,每年他都帶著數百名拾花工穿梭在一師二團的每個連隊。
去年,沙迪兒?艾則孜還擁有600名拾花工,今年銳減到300名。他面臨著失業。
一師二團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機采棉是大勢所趨,就以二團為例,今年種植棉花14萬畝,其中有81.6%的棉花使用機采。
變幻莫測的市場風云
就在斯迪克?依明為自己的前途擔憂的時候,遠在五家渠的張宏偉卻歡送他們退出。
一提到棉花經紀人,45歲的張宏偉習慣皺起鼻子,嘴里伴隨著嘖嘖聲。
這位來自農六師五家渠市102團三連的職工,今年種了60多畝棉花。2006年其所在連隊開始推行機采棉。
在他的印象里,前些年,兵團棉花的價格要高于地方。棉花經紀人利用價格差,收購低價棉花再賣往別處。
其實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紀人。汪燕平長期從事與棉花相關產業的研究,這位新疆棉花協會的秘書長介紹,在當代社會經濟運行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具備交易的全部知識和信息,都不可能具備全部的市場交易條件,買賣雙方實現市場交易的這種障礙始終存在。經紀人以自身的信譽、所掌握的市場供求信息、交易方式和專業技術知識來為交易雙方提供服務。
收秤、核賬本……10月6日晚上10點,50歲的范有新還在田間組織村民做收尾工作。
這名新疆博州地區的普通棉農,剛剛經歷過肆虐的棉蚜蟲的襲擊,到收購時又要面臨不確定的市場價格。今年的棉花價格人工采摘*高能達到9元,機采也在8.7元左右。要知道,去年的收購價也就是7元。
這些都是他一家家走訪軋花廠,貨比三家后得出的結論。
徘徊猶豫間,他決定仔細甄別不同軋花廠給出的價格,再打探一下行情。
范有新無從知道,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農戶所銷售的棉花價格已經不再受某村某地的供需變化影響,而是由期貨市場交易所形成的“全球統一價”決定。農戶們往往在棉花價格上漲時不能及時兌現收益,而在市場下跌時要承擔慘痛的損失。
需要完善的經紀服務
即使是與棉花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老棉農也無法揣測市場的心意。
可一個類似的中間環節正試圖撥開縈繞在棉農眼前的重重迷霧。
范有新所在的冬都浩希村村支部書記張子國介紹,今年全村4000多畝棉花地全部采用機采棉,解放了勞動力。“棉農不用在市場上單打獨斗了”。
“一個人都能打理100多畝地的棉花”。在旁人看來,范有新的話多少有些“吹牛”。
張子國舉了個例子,70畝的棉花地擱在從前,至少需要雇上十來個拾花工,再搭上家里3~4個人力用于平日的打理。可如今,機采棉不但騰出了勞動力可以外出務工,重要的是加上農村合作社的幫助,明年開始,他們打算從棉花的播種到*后的采收都與合作社合作,這樣即便只有一個人也能照顧棉花地。
更關鍵的是,合作社為棉農們提供了透明的信息平臺。博樂市富幫農機專業合作社社長蔣華認為自己是在為棉農提供從播種到采收的一條龍服務。這位35歲的普通農民和農業打了近10年的交道。
丁衛東介紹,兵團之所以想要推進機采棉,更關鍵的是想通過機器采棉,來帶動當地棉花生產的裝備和產業化水平。
事實上,隨著一起改變的不止是當地的棉花采摘方式,還有不斷提高的產業化水平。
“棉農有需求,應該是大有商機可為。”這正是蔣華當初涉足該領域的初衷,但現實中的種種不規范卻讓他感到無比艱辛。
這一觀點與汪燕平不謀而合。“對于棉花經紀人行業的規范,有利于助推新疆棉花產業的升級。”看來,相應監管部門不但要規范市場,設立門檻,提供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更多的是在市場機制、金融支持和信息普及等宏觀的結構調整與變革方面,重新理順產業鏈結構。
天黑之后,斯迪克?依明和妻子包著羊肉包子,等著下地的職工和拾花工們來買,雖然生意不錯,但是對他的妻子來說,這個轉變還是來得太突然。
不過,有一點毋庸置疑,不管喜不喜歡,他們所熟知的棉花行業正在面臨著變化,如果不能適應,他們將被淘汰。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