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3 來源:互聯網
“與他朝夕相處的是一群群面目可憎的棉花害蟲,讓他心心念念的是一片片似雪如云的棉田花海,從黃河流域到西北內陸,田間地頭12年的堅守,他用黝黑的面龐換來了棉農真心的笑容。”
這是一段來自第22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上的頒獎詞,講述的正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陸宴輝。
“80后”博導,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領軍人才”、人社部“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青年科技獎”“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獲得者……陸宴輝身上,如今又新添了一枚徽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然而,無論獲得外界多少贊譽,陸宴輝堅持認為,他的主戰場始終在田間、在棉花地里。從華北到新疆,從學生、助手到骨干、首席,這是他一直不變的初心。
立足華北,攻關轉基因棉花害蟲演替難題
152 0173 3840年,陸宴輝出生于“紡織之鄉”江蘇省海門市。生于農家、長于農村,陸宴輝目睹了村里人與棉花害蟲的艱難斗爭,背負沉重農藥桶、汗流浹背行走在炎炎烈日下的那些背影,讓他至今記憶猶新。
1992年,我國棉鈴蟲大暴發,在各種作物上累計發生面積達2192萬公頃,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逾百億元。此情此景,讓無數農業科研工作者痛心疾首。為了防治棉鈴蟲,我國從1997年開始商業化種植轉Bt基因抗蟲棉(Bt棉花),到2000年已在華北地區大面積種植。
與此同時,外界也出現了質疑的聲音——大規模種植Bt植物對生態環境可能產生的潛在影響,以及Bt棉花對害蟲地位演化的影響,都引起廣泛爭議。面對質疑,農業科技“國家隊”——中國農業科學院承擔起這項研究任務。
2005年,陸宴輝被中國農科院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博士專業錄取。這時,他的導師吳孔明院士正帶領團隊在河北省廊坊市跟蹤棉鈴蟲在Bt棉花田和常規棉花田的種群動態,他們已經持續研究了近10年。
2008年,陸宴輝所在的團隊證實,過去10年間,我國華北地區大規模種植的Bt棉花不僅降低了棉花中棉鈴蟲的數量,而且還減少了周邊沒有進行Bt改良的農作物的蟲害。這是世界上**針對轉基因作物抗蟲性進行的大規模長期跟蹤研究,論文作為封面故事被刊登在2008年9月1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上。
但新的問題也接踵而至,“轉基因棉花大面積種下去后,棉鈴蟲數量確實大幅降低,農民打藥次數也就減少了,但這又有可能導致其他害蟲上升為棉田的主要害蟲。”陸宴輝說。
于是,為了攻克轉基因棉花非靶標害蟲種群地位演替機制難題,陸宴輝駐守在河北農村,一待就是好幾年。從早到晚,他天天耗在棉田、實驗室里試驗調查、反復驗證。幾年時間里,他幾乎走遍了整個華北棉區,收集了大量生產一線的棉花害蟲發生資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多年耕耘終于獲得回報,陸宴輝所在的團隊成功解析了轉基因棉花大面積種植后非靶標害蟲種群地位演替規律及其生態學機制,有力地澄清了關于轉基因作物環境安全問題的爭議和誤解。這一系列研究成果先后在《科學》《自然》上發表,其中,2010年發表于《科學》上的論文被該雜志列為當期亮點論文之首,2012年發表于《自然》上的研究結果入選該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扎根新疆,突破棉花害蟲綠色防控技術瓶頸
2010年前后,隨著國家棉花種植區域布局調整,華北地區棉花種植規模大幅縮減,同時,西北內陸棉區的棉花產量已經占據了全國的2/3。于是,從2011年開始,課題組決定將棉花害蟲防治的重心,從華北地區轉移到新疆。
彼時,經過華北棉區多年的磨練,陸宴輝已經快速成長起來。然而,當他孤身一人來到新疆時,仍然面臨不少難題。
“新疆的研究與華北的工作內容基本上是一條線的,但是新疆氣候條件、生態環境不一樣,棉花耕作制度、種植方式、害蟲種類、害蟲發生規律與華北有很大不同,以前在華北地區的工作只能起到借鑒作用,在新疆的很多研究是從零開始。”陸宴輝說。
與華北地區相比,新疆的科研基礎、工作條件相對落后。為了推進研究工作的開展,陸宴輝跑遍了全疆棉花種植的每個地區,求教了300多位當地科研同行和基層農技人員,先后在南疆喀什、阿克蘇、庫爾勒以及北疆昌吉、石河子、博樂建立了6個試驗點。
有了平臺,還要有人。新疆地處偏遠邊疆,要招到合適的科研人才并不容易。“還是要培養本土人才,我們重點招收新疆本地長大,或者是在新疆上學畢業,或者確實愿意在新疆發展、家里也支持的研究生和博士后,慢慢組成了一支科研團隊。”陸宴輝說。
平臺搭好了,隊伍拉起來了,科研工作也就能按部就班地進行。7年來,陸宴輝帶領團隊系統研究新疆棉花害蟲區域性發生規律與災變機制,創新研發了害蟲行為調控、天敵保護利用等10多項核心技術與專利產品,集成推廣了棉花害蟲監測預警與綠色防控系列技術體系與標準,他們的研究成果顯著提升了新疆的棉花害蟲預測與防治水平。
2017年,由陸宴輝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棉花化肥農藥減施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獲批立項,他的科研之路也迎來新的挑戰。
“獨立主持項目,壓力肯定比以前大很多,原來我只是整個項目中的一部分,只用做好自己一小塊的工作就可以了。現在我需要考慮整個團隊的科研進展,考慮如何切實解決生產問題。”陸宴輝說,挑戰也是機遇,他很享受不斷超越自我的成就感。
有舍有得,砥礪奮進不負青春好韶華
5月3日,參加完“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頒獎儀式回來,陸宴輝用“受之有愧”4個字形容自己的心情。
“獲獎者中有的為國防、航天等重大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有的在國際重要賽事中為國爭光,有的為工作流血受傷、犧牲巨大,與他們相比,我只是做好了本職工作而已。所以,獲得這個榮譽,不是表明我做得多好,而是一種鞭策與鼓勵,給我繼續前行的動力。”陸宴輝說。
也有很多人好奇,今年才38歲的陸宴輝,如何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其實,陸宴輝的成長離不開他所在的平臺環境。陸宴輝所在的棉花害蟲課題組有著悠久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以郭予元院士為代表的老一輩科學家,發展棉鈴蟲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啟動了棉花害蟲基礎研究。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以吳孔明院士為代表的新一代科學家,發展Bt棉花害蟲綜合防控技術體系,有效提高了棉花害蟲的綠色防控能力。正是沿著前人的足跡,陸宴輝等新生代“棉花衛士”迅速成長起來。當然,陸宴輝的成績更離不開他個人的奮斗與努力。作為農村出來的孩子,陸宴輝自有一股踏實肯干的精神,正是在日復一日的學習、琢磨、實踐過程中,他茁壯成長。
現在,陸宴輝自己帶了10多名研究生和博士后,平時他非常注重新生力量的培養。他要求團隊成員每個月例行集中交流一次,匯報各自試驗進展,平時與學生點對點討論時,他更是精確到試驗的每一步驟、每個細節,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點開陸宴輝的微信朋友圈,并不全是關于科研、工作的內容,*多的是女兒的照片。自己常年在新疆工作,女兒在北京讀書,沒能參與孩子的成長,也許是陸宴輝心中*大的遺憾。
但是,陸宴輝并無抱怨:“田間研究就是到處跑,尤其是我們農業科研工作者。即使是做室內研究,很多人也都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實驗室里。與家人聚少離多,對科研人員來說是一種普遍現象,不唯獨是我一個人。”
“不戀虛名列夏花,潔身碧野布云霞。”棉花品性如此,陸宴輝亦然。在他身上,我們能看到一大批“三農”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身影——他們,正是新時代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
(來源:農民日報;記者:余瑤;時間:20180508;鏈接:http://www.szlhsb.com.cn/kjpd/dtxw/201805/t20180508_1375505.htm)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