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7 來源:互聯網
??? 苜蓿主要害蟲有棉鈴蟲、苜蓿斑螟、盲蝽、蚜蟲、薊馬、紅蜘蛛,豆芫菁等十余種。近兩年來,在苜蓿田中較為少見的苜蓿斑螟發生面積較大,危害比較嚴重,為此,苜蓿斑螟已成為苜蓿田中的主要蟲害之一。
??? 苜蓿斑螟學名:紅云翅斑螟,別名:苜蓿螟、苜蓿斑螟,屬鱗翅目,螟蛾科。翅展24-32毫米,頭部及下唇須紅色,觸角褐色,胸部、腹部灰褐色,前胸背板肩角紅色,前翅前緣有一條白帶,從中室基部向翅外緣有一條紅色寬帶,翅內緣鮮黃色,后緣緣毛桃紅色。
??? 卵近球形,初產下時為白色,后變為黃綠色,孵化前呈暗紫色,老熟幼蟲體長30毫米左右,幼蟲共分6齡,幼蟲頭背部黑色,體色多變,有淡綠色、灰綠色、棕綠色等。幼蟲吐絲綴葉取食,為害紫花苜蓿、白苜蓿、白脈根。蛹為淡褐色,長20厘米左右,蛹末端具兩根刺狀突起。
??? 苜蓿斑螟在華北地區一年發生二代。據調查,苜蓿斑螟的越冬蛹在5月上旬即開始羽化,5月下旬-6月上旬為越冬蛹羽化高峰期,6月中、下旬為產卵高峰期,6月下旬-7月上旬幼蟲孵化,至8月中、下旬**代老熟幼蟲化蛹,8月下旬-9月上旬為**代成蟲的羽化高峰期,第二代老熟幼蟲9月中、下旬在土中化蛹越冬。
??? 對苜蓿田危害嚴重的主要是**代幼蟲。**茬苜蓿在5月20日-25日期間收割,這雖然帶走了一部分卵和幼蟲,但在第二茬苜蓿生長期間田間仍有大量苜蓿斑螟成蟲,這些成蟲產卵孵化出的**代幼蟲主要危害第二、三茬苜蓿。監測發現:苜蓿斑螟的產卵習性為:卵主要產在上部幼嫩葉片上,孵化出的幼蟲被兩片葉緊包著,幼蟲在其中取食葉片內側葉肉,一段時間后便將其中一片葉咬出一個小孔,然后從孔中鉆出。之后幼蟲便在苜蓿植株上吐絲結網、取食葉肉,受到苜蓿斑螟危害的苜蓿遠看象一團白色亂麻,里面包裹著一個黑球。近看,葉片葉肉被取食,只剩下葉片上表皮,有的被咬出許多小孔。三三兩兩的葉片被幼蟲吐出的絲包連。此時幼蟲體色很快發生變化,雖然體色多變但頭部背板仍為黑色。苜蓿斑螟幼蟲*為活潑,遇外界觸碰后身體快速扭動、翻轉。幼蟲還可以轉株危害,取食多株苜蓿,損傷葉片造成苜蓿減產。
??? 苜蓿斑螟的防治方法:鑒于苜蓿生長的特點和收割的習慣,建議使用持效期較短、降解快、低毒高效的藥劑。經試驗防治發現:苜蓿斑螟幾乎沒有抗藥性,一般藥劑均可達到較高的防治效果。防治苜蓿斑螟的具體措施有:
??? 一、物理防治
??? 1、苜蓿斑螟成蟲有一定的趨光性,可在5月下旬-6月上旬期間在苜蓿田布設黑光燈或高壓汞燈等殺蟲燈誘殺成蟲。
??? 2、對于苜蓿斑螟危害較重且臨近收割期(開花率達到50%左右)的苜蓿采取提前收割的方法減少蟲量,為下一茬苜蓿豐收創造條件。
??? 二、化學防治
??? 在苜蓿開花率未達到50%,苜蓿斑螟發生達到防治指標:3-5頭幼蟲/平方米時,需及時進行化學防治。防治藥劑及具體使用方法如下:
??? 1、"綠亨101"800-1000倍噴霧
??? 2、"大蟲殺"800-1000倍噴霧
??? 3、每畝用"通靈"乳油2小袋兌水噴霧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上一篇《自制菌種有竅門》
下一篇《秋玉米管理“五防”》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