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臘八節在老一輩人心里是一個重要節日。雖然到了新時代的今天,大家可能不怎么關注這個節日,不過我們還是要好好講講臘八節的來歷,讓大家對他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讓大家也知道這天有什么習俗和要做些什么。
臘八節,也俗稱“臘八”,是古代慶祝豐收、感謝先祖和神靈的一種古典祭祀儀式。因為在每年的*后一個月舉行,故稱這個月份作為臘月,把進行儀式的這**稱為臘日。這個節日是古人用來祭祀自己先祖神靈并且祈求新的一年能夠收獲豐碩和吉祥的節日。后來東漢佛教傳到中國,佛教為了加強在中國的影響力,特意把臘八節作為佛成道日。在這**,中國自古以來都有喝臘八粥和吃臘八蒜的生活習俗。
“臘”的含義有三:
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
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
三曰“臘者,逐疫迎春”。
臘八節因臘日而來,是農歷臘月*重大的節日,日期為臘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
臘八粥介紹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由多種食材熬制的粥,還叫做七寶五味粥。*早的臘八粥是紅小豆來煮,后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月*重大的節日之一,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成佛之前曾經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后,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于12月8日成道,稱為“佛成道節”。佛寺在這天舉行誦經,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貢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做粥供佛。臘八這**有吃臘八粥的習俗。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早開始于宋代。每逢臘八這**,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并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臘月節,農歷十二月,人們習慣稱為“臘月”。據說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下令將每年十二月改稱為“臘月”。而“臘”這一詞到漢代才正式出現。
把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的原因:《祀記》上面解釋:“蠟者,索也,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與“蠟”相似,祭祀祖先稱為“臘”,祭祀百神稱為“蠟”。“臘”與“蠟”都是一種祭祀活動,而多在農歷十二月進行,人們便把十二月稱為臘月了。
臘月是年歲之終,古代農閑的人們無事可干,便出去打獵。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彌補糧食的不足,二是用打來的野獸祭祖敬神,祈福求壽,避災迎祥。
臘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雜糧做成“臘八粥”。有的農民還要將“臘八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稱“小年”,有的地區人們陳設香臘刀頭和糖點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實,現在的人們大都不信奉“神靈”之類,這樣做只是沿襲古代的某些習俗,或者只是趣味罷了。[編輯本段]臘八粥典故
說起臘八節大家可能都不會陌生,若是講起臘八節的來歷知道的人就屈指可數了
相傳,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爾南部,迦毗羅衛國有個凈飯王,他有個兒子叫喬答摩·悉達多,年輕時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種苦惱,發覺社會生活徒勞無益,并對婆羅門教的神權*為不滿,于是,在他29歲那年,合棄王族的豪華生活,出家修道,學練瑜珈,苦行6年,大約在公元前525年,**,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樹下,徹悟成道,并創立了佛教。史傳,這**正是中國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釋迦族人,后來佛教徒們尊稱他是釋迦牟尼,也即是釋迦族圣人的意思。據說在釋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經修苦行多年,餓得骨瘦如柴,決定不再苦行。這時遇見一個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復了體力,便端坐在菩提樹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歷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作臘八。中國漢族地區,將這**作為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臘八成了佛教節日。佛教傳入我國后,各地興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動也隨之盛行起來,尤其是到了臘月初八,祭祀釋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和果實等造粥供佛,名為臘八粥。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百丈清規》說:“臘月八日,恭遇本師釋迦如來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眾,嚴備香花燈燭茶果珍羞,以申供養。”寺院在這天舉行誦經,
典故一
據說,明太祖朱元璋小時候家里很窮,便給一家財主放牛。有**放牛歸來時過一獨木橋,牛一滑跌下了橋,將腿跌斷。老財主氣急敗壞,便把他關進一間房子里不給飯吃。朱元璋餓得夠嗆,忽然發現屋里有一鼠洞,扒開一看,原來是老鼠的一個糧倉,里面有米、有豆,還有紅棗。他把這些東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起來十分香甜可口。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又想起了這件事兒,便叫御廚熬了一鍋各種糧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這**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就叫臘八粥。
典故二
佛教的***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臘八”是佛教的盛大節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會,舉行誦經,并效仿釋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用香谷、果實等煮粥供佛,稱“臘八粥”。并將臘八粥贈送給門徒及善男信女們,以后便在民間相沿成俗。據說有的寺院于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缽盂,沿街化緣,將收集來的米、栗、棗、果仁等材料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傳說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窮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陸游詩云:“今朝佛粥更相饋,反覺江村節物新。”據說杭州名剎天寧寺內有儲藏剩飯的“棧飯樓”,平時寺僧每日把剩飯曬干,積一年的余糧,到臘月初八煮成臘八粥分贈信徒,稱為“福壽粥”“福德粥”,意思是說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壽。可見當時各寺僧愛惜糧食之美德。
典故三
早先年,有這么一個四口之家,老兩口和兩個兒子。老兩口非常勤快,一年到頭干著地里的莊稼活。春耕夏鋤秋收,兢兢業業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樣糧食是大囤滿、小囤流。他們家院里還有棵大棗樹,老兩口精心培育,結出的棗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賣,能賣好多好多銀錢,小日子過得挺富裕。
老兩口緊緊巴巴地奔日子,就為給兩個兒子娶上媳婦。
眼看兒子**天都到了該娶媳婦的歲數了,老兩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種莊稼;老母親臨死的時候囑咐哥倆兒好好保養院里的棗樹,攢錢存糧留著娶媳婦。
四口之家現在光剩下哥兒倆過日子了。哥哥看到這大囤滿小囤流的糧食,對弟弟說:“咱們有這么多的糧食,夠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說:“今年這棗樹也不當緊了,反正咱們也不缺棗吃。”
就這樣,哥兒倆越來越懶,越來越饞。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樂,沒幾年就把糧食吃完了,院里的棗樹呢,結的棗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這年到了臘月初八,家里實在沒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辦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掃帚,弟弟拿來一個小簸箕,到先前盛糧食的大囤底、小囤縫里掃呀掃的,從這里掃來一把黃米粒,從那里尋出一把紅豆來,就這樣,雜糧五谷各湊幾把,數量不多,樣數可不少,*后又搜出幾枚干紅棗,放到鍋里一齊煮了起來。煮好了,哥倆吃起這五谷雜糧湊合起來的粥,兩雙眼對望,才記起父母臨死前說的話,后悔*了。
哥倆嘗到了懶的苦頭,敗子回頭,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來,像他們的父母一樣,不幾年就又過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婦,有了孩子。
為了記取懶的教訓,叫人千萬別忘了勤快節儉地過日子,從那以后,每逢農歷臘月初八那天,人們就吃用五谷雜糧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為這**正是臘月初八,所以人們都叫“臘八粥。”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