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探訪蔬菜種質與品種創新四川省重點實驗室
??四川的“土黃瓜”如何消除苦味?懼怕低溫和弱光的茄子,如何學會抵御寒冷?……要解決蔬菜的這些缺陷,可從它們的遺傳基因入手想辦法。
??蔬菜種質與品種創新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發現并找出蔬菜存在的品質缺陷,通過重新組合優質基因,讓四川蔬菜發育成“更好的自己”。近10年來,實驗室育成黃瓜、南瓜、辣椒、番茄、苦瓜等蔬菜新品種34個,多數成為主推品種。
??近日,記者走進了這個實驗室。
??A
??實驗室里的“*前沿”
??找出基因缺陷 苦味黃瓜不再苦
??這個實驗室在省農科院獅子山片區。實驗室副研究員楊宏在大門口等記者,先說了個壞消息:“實驗室在裝修,恐怕參觀不了。”話鋒又轉,“沒關系,我們還有更大的實驗室。”
??楊宏帶記者來到了省農科院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園。楊宏說,搞農業就是這樣,一半時間在田里,一半時間在實驗室。眼下正是黃瓜成熟的季節,這段時間農忙,主要在田里工作,實驗室裝修對科研影響不算大。
??她帶記者走進一間種植華南型黃瓜的大棚。藤蔓上纏繞著瓜秧,結出各種各樣的黃瓜,有的胖有的瘦、有的白有的綠,有的表皮光滑、有的刺手。粗略一數,僅僅2畝地就種了上百種。
??楊宏將這些黃瓜稱為“材料”,都是用來育種的。科學家們收集了不同類型的“土種”和“洋種”,然后分析它們的性狀(口味、長度、皮色等),進行“配對”育種。
??在中國,黃瓜主要分為兩種類型:華北型體形細長,表皮翠綠多刺,基本無苦味;華南型短胖,多為白綠雜色,表皮光滑,瓜兩頭有苦味,遇到反常氣候,瓜肉都帶苦味。四川就是華南型黃瓜的主產地之一。
??實驗室主任李躍建的團隊培育出一種高產抗病性好的華南型黃瓜良種,深受菜農喜愛。有一年,黃瓜苦味*重,影響了銷路。他們下決心解決黃瓜苦味難題,開展華南型無苦味黃瓜的育種改良。根本的辦法,只有通過基因技術。
??楊宏解釋,苦味對于華南型黃瓜,就像黑頭發、黑眼睛是亞洲人的特性一樣。**要找出是哪些基因導致了苦味,這些基因是怎么排列組合的;然后想辦法將苦味基因從華南型黃瓜的遺傳背景中去除。
??李躍建團隊對黃瓜進行全方位的基因分析,找出了基因密碼。
??如今,實驗室已培育出“川綠11號”“白馬5號”等6個無苦味黃瓜品種,它們具有不同皮色、適合不同的生長區域,已經大面積推廣到四川、重慶、湖南、湖北、廣西、福建等地區。他們的無苦味華南型黃瓜育種水平全國**。
??該實驗室采用基因技術,已對多品種蔬菜進行種質提升和品種創新,包括茄子、番茄、辣椒、薺菜等四川主要種植品種,都在科學家的培養下,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B
??與科學家聊聊
??吃過許多“苦”只為黃瓜不苦
??今年,楊宏在她的實驗大棚里培育了300多株系黃瓜“材料”。黃瓜進入采收季后,她會從藤秧上抓一根黃瓜,分別從黃瓜的尾部和中部各削一塊,嘗一下味道,然后再揪一小片葉子,也嘗嘗味道,然后在記錄本上分別記下苦味的程度。把300株系黃瓜取樣記錄完成,要持續一個月。
??“人對苦味是非常敏感的,先嘗一遍,做個簡單分類。”黃瓜苦味的主要元素是“葫蘆素C”,儀器檢測葫蘆素C的含量一般需要一周,人工分類后再檢測可以提高實驗效率。
??在大田試驗中,有很多實習生和科輔工幫忙,為何取樣這么簡單的事情還要科學家親自去?“科學實驗是非常嚴謹的,我要保證樣本的準確性,自己做是*可靠的。”楊宏說。
??“在實驗室,我們黃瓜課題組是公認*能吃‘苦’的。”李躍建笑著說,吃過這么多的“苦”黃瓜,連苦瓜都不覺得苦了。
??記者讓李躍建形容一下苦味的感受。停頓了幾秒,他突然發出干嘔聲,“就是這種反胃的感覺,你看,我一回憶,身體自然都有反應了。”
??李躍建說,為了搞清楚控制苦味的基因,科學家們創制了各種各樣的“材料”,包括苦黃瓜,它們的苦味程度比市面上的普通黃瓜高出幾十倍。“前幾天我還吃到一個苦的,吃完真是感覺頭皮發麻,幾天不想吃飯。”
??李躍建和楊宏已經算不出這些年來吃了多少苦黃瓜。黃瓜種質卻是越來越好。楊宏每次逛菜市,都會留意黃瓜攤,“很多都是我們培育的品種,這個時候還是很有成就感的,吃苦也值得了。”
??C
??一種困惑
??做應用研究,能不能不唯論文論英雄?
??李躍建團隊的成果已經在市場上得到了認可,但面對科研評價卻感到力不從心。他們在科研評價中不占優勢。“農業科學家,尤其是一線搞品種創新的,常常是科研評價體系中的‘弱勢群體’。培育一個新品種少說也要10年,還有可能顆粒無收,而寫論文相對容易一些。”
??黃瓜團隊的科研人員前后20年的努力,才培育出五六個品種,它們讓每畝產值增加20%左右。
??“現在我們所評職稱、評獎項,都要看論文,就算對產業發展有貢獻,沒有論文就是短板。”實驗室副主任房超深有體會,“新品種做出來,不覺得水平有多高;寫出一篇論文發表了,大家會覺得水平高。”他主要做茄子種質研究和品種創新。
??“這幾年省農科院在招聘中越來越不占優勢。”李躍建說,如果和同類高校競爭,總是略輸一籌。高校論文多,待遇好,對人才的吸引力更大。
??李躍建向記者強調,他并非否認論文,相反,論文是科研能力的重要體現之一,寫論文對培養科學思維、提高學術水平非常有益。但是,科研評價體系能不能更加多元化呢?能否對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有更合理的評價標準?
??●他山之石
??安徽:
??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條件
??安徽省出臺《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作用,“放活”“盤活”“激活”“用活”人才。合理設置職稱評審中的論文和科研成果條件,不將論文作為評價應用型人才限制條件,突出創新能力、各有側重、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標準。項目報告、教案課件、收藏證書等研究和工作成果一樣可以替代論文,作為考核標準。
??河北:
??6類領域人才分類評價
??河北省出臺了6個領域人才分類評價實施意見,分別針對科技人才、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人才、教育人才、醫療衛生人才、技術技能人才、企業、基層一線和青年人才等。基礎研究人才,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鼓勵開展國際國內同行評價。應用研究和技術開發人才,突出市場評價,由用戶、企業主體、專家評價市場認可情況。社會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務和實驗技術人才,重點評價社會效益、服務對象滿意度等業內認可、社會認可情況。
??美國:
??校內和校外同行相結合評價
??美國對升職評價、終身教授評價等一般采用校內和校外同行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如美國費米實驗室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科研機構都專門設有評聘專家組或專家委員會,負責科研人員的晉升考核,注重聽取外部同行專家的意見,形成動態機制,激發科研人才的科研精神。尤其針對青年科研人才,在評價時更加注重質量,鼓勵他們創新。
??英國:
??科研評價評估時間跨度大
??英國的科研評價評估時間跨度大,一般在六年,從而保證科研人才能夠有充足的時間創造更高質量的成果,而不是競爭科研項目經費。重點指標是研究成果的社會效益和綜合影響力,促進高校和工商業界的交流合作,體現出高社會回報。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