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咖啡真的致癌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的回答,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不能拋開劑量談毒性,就算拿咖啡當水喝,也很難達到丙烯酰胺的致癌劑量。”益生菌變成了“無益菌”甚至“有害菌”?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厲曙光的解讀,也可以用一句話總結:“實驗結果不等于科學結論,一項顯示益生菌制劑無效的實驗結果并不代表所有益生菌制劑均對人體無益。”
??2019年1月3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指導、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主辦的“2018年食品安全熱點科學解讀媒體溝通會”在北京舉行。12位食品科技界專家依次登臺,共同解讀了2018年的12個食品安全熱點話題。可以看到,他們普及的不光是食品安全知識,更是科學理性的認知態度。
(圖片與文章無關)
??“酸堿體質論”“非洲豬瘟影響豬肉銷量”“食用鹽中添加亞鐵氰化鉀被傳堪比毒藥”……這些去年大熱的食品安全話題,都與公民科學素養息息相關。
??據中國科協科普部部長白希介紹,截至2018年9月,我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已經達到8.47%,進步顯著,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而食品工業已然成為科普領域的重要方面,需要廣大科技和媒體工作者共同努力,為公眾傳遞科學信息。
??“會上我們談到了益生菌的問題。這個輿情*早來自國外的一篇科研論文。這件事情發生后,我們組織7位專家在24小時之內給食藥總局提供了科學的觀點,成為一個定海神針。”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說,“我認為科技界在中國食品安全輿情穩定方面確實在用良心工作。”
??2018年,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就食品安全輿情的28個熱點做了科學解讀,每期平均都有5位以上專家參與。目前已有210位專家進入資源庫,食品安全輿論熱點爆發時,隨時可以抽選專業領域*匹配的專家進行解讀。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已連續8年就每年的食品安全熱點召開媒體溝通會,整體上延續以往權威、專業及第三方的特征,通過“科技界共識”的方式,就公眾所關心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以科學的建議肅清食品安全謠言。
??附:
??聚焦十二大熱點 ?權威專家直擊癥結所在
??熱點一:咖啡真的“致癌”嗎?
??解讀專家: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 丁鋼強教授
??食品中丙烯酰胺來源于美拉德反應的副產物,目前尚缺乏咖啡與人類致癌的相關性證據,國內外也沒有國家或組織制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限量標準。建議應強化針對消費者的“劑量-效應關系”的公眾科普;同時,食品加工企業應改進生產工藝和條件,減少生產過程中丙烯酰胺的形成。
??熱點二:非洲豬瘟蔓延,豬肉還能吃嗎?
??解讀專家:北京食品科學研究院院長 王守偉教授級高工
??非洲豬瘟非人畜共患病。豬是非洲豬瘟病毒**的自然宿主,近百年來沒有一例人感染的情況。因此,現在可以說,人類不會感染非洲豬瘟病毒。非洲豬瘟也不會對豬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響。同時,患病豬肉也很難流入正規市場,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豬肉及其制品。
??熱點三:辣條“同品不同標”被處罰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 陳君石研究員
??標準不統一,給監督執法帶來困難,使行業蒙受損失。國標的出臺將會徹底改變辣條“同品不同標”的問題。而辣條行業應貫徹“三減、三健”的方針,依托工藝和技術的革新,在生產中進一步減油、降鹽。
??熱點四:食用鹽中添加亞鐵氰化鉀堪比毒藥?
??解讀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學校長 孫寶國教授
??亞鐵氰化鉀是我國允許使用的一種抗結劑,主要是為了防止精制鹽結塊,在常規烹飪條件下不會產生有毒物質氰化鉀。亞鐵氰化鉀的安全性已被已被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廣泛認可,按照相關規定在食用鹽中合理添加,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建議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輿論氛圍,提升消費者安全用鹽的科學素養。
??熱點五:江蘇消保委揭“打醬油”真相引發爭議
??解讀專家: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鐘凱博士
??醬油是中國家庭廚房必備調味品,目前市場上存在部分產品虛假宣傳和過度營銷的問題,應引起重視。食品安全需要社會共治,但社會監督應嚴守科學原則,慎重發布相關信息,對輿論誤讀也應及時糾偏。大眾媒體應客觀、全面地報道食品安全,拒絕蓄意炒作和借題發揮。
??熱點六:益生菌成了“無益菌”?
??解讀專家: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厲曙光教授
??人類已有千年的益生菌食用史,國內外大量對益生菌與健康相關性及其安全性的研究也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益生菌對人體發揮的功效作用具有菌株和人群特異性。因此,一項顯示益生菌制劑無效的實驗結果并不代表所有益生菌制劑均對人體無益。一個“實驗結果”不能等同于學術界公認的“科學結論”。
??熱點七:木耳久泡有毒
??解讀專家: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 李寧研究員
??木耳本身無毒,但如果被環境中的椰毒假單胞菌污染,該菌代謝產生的米酵菌酸則可能導致食物中毒。椰毒假單胞菌食物中毒多發生在夏、秋季,易被其污染的食品包括變質木耳、鮮銀耳,谷類發酵制品和薯類制品。椰毒假單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并不常見,但此類中毒發病急,無特效解毒藥物,死亡率可高達40%,病后恢復情況與攝入毒素的量有關。
??熱點八:食用植物調和油魚目混珠 國家重拳監管
??解讀專家: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 王瑞元教授
??針對我國食用植物調和油市場上出現的一些不規范現象,比如,在高價格油脂中摻入低價格油脂、以高價油脂命名、夸大油品的健康功效、用轉基因油料生產的食用油標識不顯著等問題。國家已出臺相應文件,予以有效監管。與此同時,只要符合國家有關規范標準的產品,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費者可以放心食用。
??熱點九:“酸堿體質”騙局被戳穿
??解讀專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學系主任 馬冠生教授
??只有“酸堿平衡”的說法,沒有“酸堿體質”的概念;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內體液的酸堿度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酸堿失衡并不容易發生;成酸性或成堿性食物并不能造成酸性或堿性體質;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平衡膳食均衡營養,才能促進健康。
??熱點十:三文魚標準之爭
??解讀專家:上海海洋大學原校長 潘迎捷教授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中,將“虹鱒列為三文魚”不合適,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生食虹鱒不一定比生食大西洋鮭(三文魚)更具風險,這主要取決于具體的養殖環境和工藝。虹鱒也是優質魚,對虹鱒產品的品質、品牌宣傳等方面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
??熱點十一:美國環孢子蟲感染事件解讀
??解讀專家: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技術顧問 劉秀梅研究員
??環孢子蟲病是環孢子蟲引起的,以水樣腹瀉為主要癥狀的寄生蟲病,主要通過被環孢子蟲污染的生鮮食物或水感染,多發于6-9月份,很難直接人傳人。建議食品生產經營者應加強原料選擇及過程控制,滅活和消除食品中可能污染的環孢子蟲卵囊,確保生鮮食品和飲用水的安全。消費者應自覺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食用不干凈的食物和水,生熟分開。
??熱點十二:“職業打假”列入掃黑除惡名單
??解讀專家:中國農業大學特殊食品研究中心主任 羅云波教授
??“職業打假”并不能有效提升食品行業的生產經營水平,以敲詐勒索方式牟取利益的惡意打假屬違法犯罪行為,應依法取締。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