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土豆在中國人日常飲食很常見,在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國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連續數年提出推動土豆產業發展的議案、提案,小土豆在兩會上的出鏡率越來越高。
??說起“恩施小土豆”,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州農科院副院長沈艷芬就打開了話匣子:“我們恩施的馬鈴薯非常優質,而且天然含硒,能補充人體需要的微量元素。”
??“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直接關系到山區農民的溫飽問題。”沈艷芬介紹,馬鈴薯在我國已經有400多年的栽培歷史,是我國繼小麥、水稻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栽培作物,種植面積達8000余萬畝,為解決深度貧困地區溫飽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
??時至今日,中國人的飯碗已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過去的“救命薯”“溫飽薯”使命已然完成,推動產業融合、打造更多“致富薯”“小康薯”,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焦點。
??2015年,中國工程院確定了云南瀾滄縣作為院士專家科技扶貧點,從此,瀾滄縣就成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的第二故鄉。
??今年4月,長期駐扎在瀾滄縣扶貧的朱有勇**次走進直播間,為自己引進并使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冬季馬鈴薯代言。*終,1個小時的直播吸引了54萬人次觀看,當天挖出的近25噸土豆銷售一空。
??“全營養馬鈴薯米是由馬鈴薯、稻米、谷物加工而成,馬鈴薯主食加工應用率達到50%左右。”全國政協委員、甘肅凱凱農業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愷連續多年關注馬鈴薯。李愷建議,要加快推進馬鈴薯主食化進程,通過精深加工帶動馬鈴薯產業發展,要緊緊圍繞實施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馬鈴薯米納入糧食戰略儲備,確保全國糧食安全。
??李愷有著更大的發展愿景。她希望立足甘肅定西,通過發展馬鈴薯產業,在助推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同時,增強馬鈴薯種植產業的吸引力,進而吸引更多農民工返鄉就業,投身美麗鄉村建設,實現鄉村振興。
??作為代表委員眼中的“金豆豆”,馬鈴薯產業發展中仍存有短板。沈艷芬表示,近年來我國薯類科技創新對產業的支撐能力不斷加強,但是“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科技部門對薯類作物重點科技研發投入相對偏少,導致薯類整體研究基礎薄弱,與薯類作物在我國的重要地位*不相符。
??“科技是脫貧攻堅和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作為基層農業科技工作者,沈艷芬建議,國家要在保障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經費投入的前提下,由科技部在“十四五”期間加大薯類基礎科研投入,設立與“薯類全產業鏈綠色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研究專項,“尤其是要在育種上不斷實現突破”。
??這與李愷的想法不謀而合。“種業是農業的‘芯片’。”李愷表示,種業安全有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根基才能穩固。只有大力振興民族種業,才能確保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才能確保“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筑牢我國糧食安全的基石。(作者:郭少雅 王小川)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