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 (孫毅)
GMO的英文全名是Genetically-Modified Organism ,即基因改良生物,俗稱為轉基因生物。GMO是通過轉基因技術獲得的。轉基因技術*大的特點就是能夠使優良基因跨物種交流,對于農作物而言,能夠實現對品質、抗性和產量等性狀進行定向、精確的改良,使依靠常規育種技術達不到的目標得以實現。轉基因作物可以在產量、抗逆性(包括抗病、抗蟲、抗寒、耐鹽堿、抗除草劑等)和營養品質等方面較傳統作物品種有顯著改進,并且還能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農業生產中的環境污染。
面對巨大的人口增長對地球生產力需求的壓力,人類*佳的選擇就是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以對自然影響相對較小的方式生產出高質量的農產品,在保護環境的同時,滿足地球村民的需求。轉基因技術就是在這種形勢的需求下應運而生的。
轉基因是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技術進步的必然
自有農業生產以來,人類就開始了對農作物品種的選擇。*初的選擇是利用自然突變和天然雜交所產生的優良后代;隨后開始了有意識的雜交選育過程。無論天然雜交還是人工雜交,都是一個生物個體的全基因組與另一個體的全基因組融合并在后代中發生重組的過程,因而都是廣義的轉基因的過程。
農業生產發展到今天,農作物產量比起刀耕火種的年代已經提高了數十倍乃至數百倍,其*根本的動力是農作物品種的持續改良和生產條件的不斷改善。在過去的育種工作中,育種者只能通過有性雜交的方式將兩個作物品種基因組合在一起,從其雜交后代的分離群體中篩選優良個體,并通過連續選擇獲得目的品種。然而,自然界中許多栽培農作物種內基因庫中可利用的基因源正在日益減少,而農業生產面臨著許多****的新挑戰,迫使植物育種家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更為廣闊的生物資源庫,從野生近緣種,直至親緣關系更遠的物種中尋找可利用的優良基因。不同的生物種之間存在著的生殖隔離,使得育種家很難甚至不可能將人類所需的優良基因從遠緣物種中通過常規的方式轉移到栽培物種中。
而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能獲得單個優良基因和把這些基因轉移到目的物種中的技術就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這就是基因克隆和轉基因技術。比起遠緣雜交的兩個基因組的融合和誘變輻射(含宇宙輻射)的不確定性,我們當今使用的轉基因技術不僅要溫和的多,而且其更可控,更具有方向性。轉基因品種在商業化推廣前所必須進行的嚴格的生物安全性評價,足以保證其對環境和人類的安全使用。各種農作物新品種培育的方法各有其優點和局限性,應該互為補充。
電的發明、核技術的應用等無一不是一把雙刃劍。這種例子不勝枚舉。科學技術的任何進步都無可避免地會帶來一些相應的風險,我們所要做的就是通過更加深入細致的研究,把這些風險發生的可能降到*低,使其更好地造福于自然和人類,而不是因噎廢食阻礙科學技術的發展。
轉基因技術是綠色農業成功的保證
轉基因作物不僅能提高農作物產量和農業生產效率,而且能為人類保護環境、增進健康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完全可以成為綠色農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把轉基因技術與綠色農業對立起來,將會*大地阻礙和限制綠色農業自身的發展。完全不使用任何化學藥劑的農業耕作方法,即所謂“有機農業”是很難大面積并持久應用的,因為它違反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規律。培育轉基因品種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強作物自身對病蟲的抵抗性,從而使其在與病蟲的競爭中處于優勢,使得農民減少直至不使用農藥。因此,轉基因技術與綠色農業的目標是一致的。
轉基因品種由于其高產高效和低能耗的特點,還可以大量減少農業生產中CO2的排放或增加對CO2的吸收,從而為減緩全球變暖作出貢獻。在北美,由于轉基因作物的應用而少使用了50%以上的農藥,僅2007年就減少使用14萬噸殺蟲劑,同時由于減少了田間操作還大量減少了燃料的使用。在中國,自152 0173 3840年開始種植轉基因Bt抗蟲棉品種至今,有700多萬農戶因10%的增產和60%的殺蟲劑減少使用而每公頃增收約220美元(相當于全國增收10億美元)。這些抗蟲棉品種不僅保護自身,而且使周邊農作物免遭害蟲危害。
只有種植高效低耗抗病抗蟲的轉基因作物品種,才能廣泛持久地開展綠色農業,生產出既高產又無農藥或真菌毒素污染的農產品。轉基因技術是綠色生物技術的有力武器之一,也是解決綠色農業生產中所存在問題的一把鑰匙。因此,如果把轉基因技術歸入綠色農業的范疇,將會*大地促進我國綠色農業和轉基因技術兩個領域的發展。
??? 轉基因是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的必需
多年來,一些跨國大公司對我國巨大的農業和農產品市場垂涎三尺,并采取實際行動試圖占領我國市場。轉基因作物品種就是他們敲開我國農產品市場大門的法寶之一。在十多年前,當抗蟲轉基因棉花剛剛在我國推廣時,70%以上的轉基因棉花面積都是種植美國某大公司的品種。從那時起,我國加強了對轉基因棉花的研究和開發的支持力度,國家“863”,“轉基因專項”等研究項目的啟動,使我國轉基因棉花的科研和生產都上了一個新臺階。如今,我國70%以上的轉基因棉花種植面積已經成為自育品種的天下。
數年之前,當國外轉基因大豆開始進入我國時,國內有一種聲音說我國是大豆的發源地,為防止野生資源被轉基因品種“污染”,我們不宜搞轉基因大豆的研究,因而試圖用常規品種與國外公司的轉基因大豆競爭。但這十多年來進口轉基因大豆逐漸蠶食我國大豆市場,到今天,我國每年需進口約3000萬噸大豆,其中絕大部分是轉基因大豆。而我國的大豆產業在面對強大的國外競爭的形勢下顯得是那樣的蒼白無力。
綜上所述,我們需要的是用科學理性的態度對待轉基因研究,大膽地使用轉基因技術,推廣一些已證明是無害的優良轉基因作物品種,真正發揮其推動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
??? (作者為農業部科技委員會委員、山西省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