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日前,美國農業部部長麥克斯?霍茲曼在接受《中國之聲》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政府不對轉基因產品進行額外監管。美國農業部也明確表示,轉基因作物能減少水、農藥和除草劑的使用,減少翻耕,無論是從經濟角度還是營養角度,都“看不出反對種植的理由”。
美國的轉基因政策:不問不說
美國大豆協會代表也坦言,轉基因食品,美國人不僅吃,而且吃得不少。為什么美國人對轉基因食品如此放心?其實,美國人并不放心,他們只是不知道而已。
皮尤的一份民調顯示,大約60%的人認為自己沒有吃過轉基因食品,認為吃過的只有26%。在對轉基因的態度上,只有27%的人表示支持。另外,54%的人認為自己不會吃轉基因食品。可見,美國人和全世界人民一樣,對轉基因食品都抱著懷疑和排斥的態度。但美國當局似乎并未受到“民意”的影響,對轉基因技術始終很支持。2012年美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6950萬公頃,占全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四成。
轉基因在中國:曾拯救中國棉花 今被打入冷宮
比起美國的“不問不說”政策,中國對轉基因作物和食品的控制可能是全球*嚴。迄今,中國陸續批準了20余種轉基因玉米和轉基因大豆的進口,但全部只能作為加工原料,不能食用。而歐盟批準了30余種轉基因玉米、大豆,以及幾種甜菜、油菜和土豆上市,且絕大部分可用于食物用途。
對于轉基因技術的堅定反對者,中國似乎是“純潔基因”的*后一塊樂土。一旦全球的農業生產因為轉基因陷入困境,中國的農業生產系統將成為*終的救世主;即便轉基因產品*終被證實安全可靠,中國原汁原味的農業生產系統也是一道靚麗而獨特的風景。
對于轉基因技術的忠實擁護者,中國卻在扮演一個奇怪的角色。中國是*早注意到轉基因技術的國家之一,如今卻畏首畏尾,進退失據。早在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在啟動863計劃時就指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技術”。那時,轉基因技術在全球也不過剛剛起步。90年代,棉鈴蟲災害席卷全國,當時正是轉基因技術拯救了中國的棉花。
轉基因能否繼續拯救中國糧倉?
近年來,我國的耕地從1996年的19.5億畝降低到18億畝紅線附近。另一方面,人口數量在逐年增加。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可以預見的是,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將來還將繼續減少。
與此同時,傳統農業的發展遇到了瓶頸。自1998年以來,中國的水稻單產和總產均無明顯增加,被寄予厚望的超級稻雖然在試驗中高產,但大面積生產時增產效果不彰。這是由于雜交育種已然充分發掘了農作物自體優勢,很難再有突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袁隆平口述自傳》中表示,“總而言之,我認為,轉基因生物技術是科學發展的必然。”
現在,袁隆平本人主持了兩項水稻轉基因項目的研究。他所在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公布的55項在研項目中,與轉基因技術相關的已有10余項。
對轉基因安全性的爭議還將持續,但轉基因的潮流同樣不可逆轉。(觀察者網)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
關于我們 萬檢(上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簡稱:百檢網)是國內知名B2B檢測電商服務平臺,專注于為第三方 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及個人用戶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平臺匯集了國內外權威檢測機構(CNAS/CMA),其中不乏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以及國際知名檢測機構,為廣大用戶提供一站式檢測服務。
客服熱線 400-101-7153 專屬服務:156 0190 2607 企業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 聯系地址:上海市徐匯區宜山路700號
微信公眾號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