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近日,一篇發布于在線學術期刊eFood上的論文將矛頭指向“零添加”醬油,進而引發多方爭議。涉事的千禾味業更稱遭遇了“惡意抹黑”,已就此事報警。
不僅是“零添加”醬油近年火熱,米面糧油、零食飲料、酸奶、方便食品等更是各類“零添加食品”的高產區。消費者追求更自然口味的食品本就正常,但為了迎合需求,不遺余力的在“添加”二字上做文章,所謂高端、新品必從“零添加”入手,不僅弄的消費者一頭霧水,更儼然形成了一種病態潮流。
筆者疑惑的是,包括醬油在內的食品企業,產品創新是否有必要抓著“零添加”不放?無論是從業者口中的“現代食品工業靈魂”,還是消費者心中的“洪水猛獸”,食品添加劑的取舍與使用,終究是專業的科學問題,需要有消費者認知過程。但在相關標準不足、法規缺失的前提下,一些企業本著“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態度,大肆標榜自身產品“零添加”,這就屬于動了歪心思了。
從上述論文事件報道來看,味精(谷氨酸鈉)和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決定了原釀本味醬油與普通醬油的區別,而市場仍可以找到標稱“零添加”卻使用了味精或食品添加劑的醬油產品,可見真正意義的“零添加”和消費者理解的“零添加”,二者仍有不小差別。
筆者認為,是否選擇“零添加”是消費者的自由,但不該成為個別企業胡說八道的理由。在食品安全高敏感度的背景下,一些企業自覺充當了“恐嚇氣氛組”的角色,在灌輸“零添加”導致的“添加有害”反向邏輯襯托下,大打感情牌、健康牌、個性牌,讓消費者在“零添加”的面前“就范”,乖乖買單。自己賺的盆滿缽滿的同時,促成了“凡事皆要零添加”的病態消費觀。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7月和9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已就《食品標識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其中便有不得標注“對于食品中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物質,以‘不添加’‘ 零添加’‘ 不含有’或類似字樣強調不含有或者未使用的”要求。
在筆者看來,食品“零添加”亂象已經得到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重視,治亂當從立規矩開始。但從長遠來看,如何提高食品工業高質量發展水平,提升公眾在食品消費方面的信心和認知才是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的核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韓肖)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