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截至6月12日,全國麥收已近八成。此前多年,麥收季節曾是農民*辛苦的日子,不僅活累,而且心急,*怕遇到陰天下雨。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和土地流轉工作的推進,各地麥收效率越來越高,到處麥浪滾滾、機聲隆隆。對于麥收等農業生產方式的變化和進步,各地讀者紛紛來信,結合自身經歷談感受,說體會。
??麥收方式變遷
??殷建光
??少年時,我*怕的就是割麥子。人要起得很早,割了自家的麥子,還要幫助別人家割,為的就是集中人力盡快割完,拉到場院及時晾曬。中午天熱人還累,但必須翻場,否則麥子就曬不透,下午不能打麥。忙活**,累得腰酸背痛。即使這樣,父親還說,這比過去已經好多了,過去因為產量低,有時連過節都很難吃上餃子。
??改革開放后,很多地方有了收割機。先有了小收割機,把麥子割倒,然后再捆起來。這雖然免去了割麥子的勞累,但是捆麥子、打麥子的活依然很累。再后來,有了小型聯合收割機,但需要兩個人站在機子上接口袋,剛脫粒的小麥附有塵土,弄得人又臟又渴,**是個力氣活。那時,人們都期待著以后能坐在地頭收麥子。很快,這一夢想就實現了,大型聯合收割機開始應用普及,不僅割麥子徹底機械化了,掰玉米也機械化了,后來很多農活都實現了機械化。筆者有一個親戚包了200多畝地,播種、管理、打藥、收獲,一切機械化,農活干得十分輕松。如今,麥收季節再也不是“腰酸背痛”的季節了,已經成了人們欣賞麥浪滾滾的季節,享受豐收喜悅的季節。
??麥收方式的變遷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取得巨大成就的一個縮影。70年來,我國農業和工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衣食住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來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自全國人民的拼搏奮斗。今天,我們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行走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上,我堅信祖國的未來一定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一定更加富足。
??(作者單位:河北冀州職教中心)
??鐮刀成了“文物”
??周榮光
??麥收時節回村,原打算給親戚幫幫忙,可看到轟隆隆的收割機開進麥地,顆粒飽滿的麥子嘩嘩嘩淌進口袋,收割小麥不再需要汗流浹背地在烈日下揮鐮勞作,更不需要請幫工、找麥客,原先的打算落了空,不由得感慨萬分。
??我的家鄉陜西關中是小麥主產區,莊稼人種了一代又一代,麥子也收了一年又一年。每逢麥收,鄉親們既高興豐收了,又抱怨其苦累。過去有句老話:“龍口奪食,繡女下床”,意思是這時候無論男女老少都要下地,人人都得揮鐮割麥,誰也不能例外。麥收時節,人們每天勞作十幾個小時。收割、運輸,加上夏播、夏管,農活繁雜,時令緊迫,勞動強度大,不要說老人婦女會累得腰酸腿疼,就連一些小伙子也吃不消。
??但是,割完麥子,只不過是完成了夏收一半的工作,還得攤場碾打、揚場曬麥,人們忙著擁進麥場,碾了東家碾西家。那時,小麥收割碾打全靠人工,一個麥收季需一個月,趕上連陰雨還會延長。現在,聯合收割機在麥地里縱橫馳騁,大口大口吞食著金黃的麥穗,又“嘩嘩”地吐出黃褐色的麥粒,幾天工夫,麥田便只剩下齊刷刷的麥茬,顆粒飽滿的麥粒早躺進麥囤,有的還直接運進早已簽好收購合同的面粉廠庫房,農民就高興地數起了鈔票……
??從地頭回到親戚家,看到墻上還掛著兩把鐮刀,隨即笑道:“有收割機了,誰還用這個?”親戚卻說:“留著是個念想!現在收麥不要人工,年輕人都不知道碌碡、木杈這些收麥碾場用的工具,鐮刀已經成文物咧!”確實如此,隨著收割機的轟鳴,農業日趨走向現代化,鐮刀悄然無聲地退向歲月深處,成為標志農耕時代的一種“文物”。
??(作者地址:陜西咸陽市秦都區興秦新村)
??破解曬糧難題
??張全林
??麥收季節,很多鄉間公路變成曬糧場,不僅會帶來交通隱患,在柏油路上晾曬也*易污染麥子。其實,農民也不是不知道占路曬糧違法,但機收普及之后,農民考慮生產成本,便不再另外尋找專門的曬糧場地,只好往公路上擠。公路曬糧自然不是長遠之計,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還要靠發展解決。
??目前看,動員糧農出售潮糧是一個思路。如果選擇晾曬或烘干,投入的成本并不低。有人曾做過統計,每斤小麥烘干的費用為四五分錢,晾曬**,費用支出后每個勞動力至少要減少100元錢的收入。曬糧很費勞力,對于青壯年來說,直接賣掉雖然收入少一點,卻不耽誤出去打工掙錢。盡管這個道理很簡單,但要讓農民普遍接受,仍需要鄉村干部做好繁瑣細致的動員工作。
??中期看,解決曬糧難應與鄉村振興戰略這個大局掛鉤。農民曬糧應與解決農村多功能公共場所、停車難等問題統籌納入一個盤子解決。要本著一場多用思路,從每個村莊的實際出發,該建綜合公用場地的要建,該統籌建設曬糧場、停車場的要及早規劃。對尚未完成規劃的村莊,要考慮把鄉村多功能場地建設納入進來,已有規劃的也應及早完善修訂。在建設文化大院等村級文化場所時,要兼顧曬糧功能,實現“一場多用”。
??長遠看,還要提升農業生產機械化配套程度。農業生產已逐漸實現了耕、種、管、收機械化管理,但曬糧這個環節卻被忽視了。對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機合作社,政策上應給予扶持,鼓勵其成立糧食烘干中心。糧食烘干設備除了滿足農場、合作社本身的需要外,還可以為分散農戶提供烘干服務。另外,還需積*研發在機收環節實現收、烘一體化方面的技術。
??(作者單位:河南省淮濱縣委組織部)
??繃緊安全這根弦
??朱 丹
??麥收期是一個與天搶時的時刻,如果不能及時收割,麥子可能直接落到地里,如果遭遇惡劣天氣,會導致麥子發霉腐爛。因此,農民會在天氣晴朗的*短時間里完成麥收,顆粒歸倉,將豐收帶回家。短暫的麥收期也是安全事故高發期,這就需要加強安全教育和管理,時刻繃緊安全這根弦。
??一方面,麥收時節時間緊、任務重,很多農民都處于精神高度緊張狀態,尤其是“麥客”,經常要長途跋涉,連續作戰,疲憊不堪。在這樣的狀態下,很容易出現安全問題。另一方面,聯合收割機也是日夜不停地工作,高速運轉,很容易發生故障,這就給安全埋下了隱患。因此,應該采取措施,加強對麥收時節安全的監管。
??比如,各地農機部門應該在麥收前加強對麥客的安全教育和培訓,提升他們的安全操作技能,加強機械檢修,為麥收提供安全基礎。在麥收中,組織專業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隨時為麥客提供維修和指導服務,及時排查和化解安全隱患。各地相關部門也應該加強對麥客的服務,包括開通麥客綠色通道,確保機械暢通無阻,加強油料供應,實施送油上門服務。此外,還可提供休息場所,滿足麥客的休息需要,對一些疲勞駕駛或者連續作業的麥客實施強制休息制度,確保操作安全。
??麥收不只是農民和麥客的事情。各職能部門應積*行動,采取聯動措施,繃緊安全這根弦,打贏“三夏”攻堅戰。
??(作者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
??小麥秸稈還田好
??姚 平
??過去,為了禁燒秸稈,不少地區的縣鄉村三級干部力沒少出、神沒少費,但一些村民收割完小麥后,為了搶時復種,總要在晚上偷偷摸摸焚燒秸稈,既浪費人力又污染環境。
??這幾年,很多地方都開始重視小麥秸稈還田工作,有的地方還為收割機配備了粉碎機、旋耕機,要求在機割小麥時直接將秸稈粉碎還田,做到邊收割邊粉碎、邊還田邊旋耕,在小麥收割結束后,既見不到麥秸垛,又不會出現焚燒秸稈現象。
??小麥機割時直接將秸稈粉碎還田,好處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有利于“龍口奪食”、搶時復種,做到小麥收割結束之日就是復種任務完成之時;二是有利于避免焚燒秸稈,污染環境;三是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小麥秸稈內含有豐富的氮、磷、鉀等多種營養元素和有機質。有研究發現,小麥秸稈連續還田5年后,土壤有機質可增加0.29%,有利于改善土壤物理性狀,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促進土壤中微生物活性和養分的分解利用。
??總之,對于小麥秸稈的綜合利用,秸稈還田是**。特別是我國不少農村土地多年大量使用化肥后,土地板結,質量下降,秸稈還田有利于促進農土質量回升,提高地力,驅動農業生態環保。可以說,這是一項一舉多得、有利于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應推而廣之。
??(作者地址:陜西省咸陽市世紀大道渭濱苑小區)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